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2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2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减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方法:收治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者32例,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单纯母乳喂养29例(90.6%),混合喂养2例(6.3%),人工喂养1例(3.1%),均未预防应用维生素K,死亡3例,存活29例。随访17例,治愈3例,14例遗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该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提高家长及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警惕性,强调预防用药的必要性。
  关键词 晚发型 维生素K 颅内出血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其中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几乎均致颅内出血,且发病过程隐蔽,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值得关注。1997~2010年收治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3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6天~3个月,平均52天。其中单纯母乳喂养29例(90.6%),混合喂养2例(6.3%),人工喂养1例(3.1%),腹泻7例,服用抗生素4例(均为母乳喂养)。本组病例未预防应用维生素K,均无外伤史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患儿突然发病,早期出现精神改变,易激惹、异常哭闹、嗜睡、纳差或拒乳,随即出现呕吐、尖叫、烦躁、惊厥或意识障碍,进行性面色苍白、贫血貌、前囟饱满、项强。其中中重度贫血17例,便血5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29例,皮下出血4例。
  辅助检查:本组病例全部经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以硬膜下出血为多,且多为多部位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实质出血5例,脑室内出血2例。实验室检查,32例均有贫血,血红蛋白30~60g/L 5例,61~90g/L 12例、>90g/L 15例,红细胞(1.76~3.58)×1012/L,血小板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纤维蛋白原正常。
  治疗:入院后均静滴维生素K1 5~10mg,连用1~3天。对重度贫血者立即输新鲜血或血浆,并镇静、止痉、降颅压、纠正酸中毒、补充钙剂,微创硬脑膜下穿刺引流及腰穿反复放液等。
  结 果
  放弃抢救3例,存活29例。随访17例,治愈3例,14例遗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继发性癫痫6例,肢体功能障碍3例,记忆力差、多动及思想不集中5例。
  讨 论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因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前体蛋白不能被羧化激活,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含量增高,導致凝血机制障碍,PT、APTT延长,并最终能被维生素K纠正的出血[1~3]。根据发病年龄段不同分为3型:①早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于生后24小时以内发生的出血;②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新生儿出生2~7天内发生的出血;③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出生后8天,即超过了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龄段发生的出血。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要点:①出生后8天~3个月突然发病;②母乳喂养儿,生后未给维生素K;③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腰穿、硬膜下穿刺、脑CT等证实);④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⑤给予维生素K后出血停止;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阳性,或血清维生素K浓度降低或检测不到;PIVKA-Ⅱ是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即使补充维生素K数日,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仍可检测到PIVKA-Ⅱ阳性;⑦维生素K、输血等治疗后不能查明导致颅内出血的其他原因[5]。人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低(1~15μg/L),远低于牛奶中的含量(60μg/L),母乳喂养儿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机会是牛乳的15~20倍。其发病过程具有隐蔽性,在未发生出血之前多无任何先兆,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颅内出血的发病率65%~100%[4],死亡率高,存活者大部分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小儿出生后1~3个月,经维生素K治疗后出血停止,这也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出血的有力证据。本病的早期诊断是关键,一经确诊,立刻静滴维生素K1 10mg,出血可迅速停止。通常2小时内凝血因子水平和功能上升,24小时完全纠正,严重者可输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贫血。
  本病的预防主要分为孕妇预防、婴儿预防和哺乳母亲预防3个阶段。婴儿预防主张出生后即预防性肌注维生素K1 1mg。早产儿、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和长期全静脉营养等高危儿应每周静脉注射1次维生素K1 0.5~1mg。近年来,鉴于有学者认为维生素K肌注会增加儿童发生癌症的机会,西方国家正由肌注法向口服法转换。另外,为了避免高浓度维生素K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有些学者建议采用小剂量维生素K1每天口服法,即每天口服25~50μg,连续服用120天。纯母乳喂养者,乳母应口服维生素Kl 5~10mg/次,连服3周,并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豆类、肝脏及蛋类,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只有及时诊治、积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提高此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同时,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各种预防措施对降低发病率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Stoll BJ,Kliegman RM.Blood disorders Hemorrhage in the newborn[A].In:Behrman RE,Kliegman RM,Jenson HB,ed.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7th edn[M].Philadelphia:Saunders,2004:606-608.
  2 Danielsson N,Hoa DP,Thang NV,et al.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due to late onset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in Hanoi provincc,Vietnam[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6):546-550.
  3 Demiroren K,Yavuz H,Cam L.Intracranial hemorrhage due to vitamin K deficiency after the newborn peried[J].Pediatr Hematol Oncol,2004,21(7):585-592.
  4 张会丰,王卫平.认识和警觉晚发型维生索K缺乏性出血[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5-6.
  5 廖建湘.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33-135.
  
其他文献
故障树分析是煤矿突水的常用风险评估方法,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事件和布尔逻辑关系变化的动态故障树是煤矿安全事故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其中一个难题是在动态故障树仿真时,
在油藏中进行CO2地质封存既能达到碳减排目的,又提高了原油采收率,是一项很有前景的工程。靖边油田垂向发育三套封闭盖层,能够实现对CO2接替封闭;靖边乔家洼示范区最佳CO2封
<正>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最早由Blanco[1]于2007年提出,适用于腹部、髋部及下肢手术的围术期镇痛。研究表明,与腹横
头孢类药物因有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治疗大多数感染,所以临床应用较为普遍。但头孢类药物治疗过程中一定注意双硫仑样反应。最近在门诊碰到数例头孢类药物治疗过程中饮酒所致双
探讨儿童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应用硬性支气管镜诊治的174例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4例支气管异物患儿全部由硬性支气管镜成功取出。结
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备和普遍实施,地方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家族基本上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2003年张杰先生首次提出科举家族概念,并用“科举家族”代替原有的“世家”或“望族”等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在国内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加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两组首先都采用常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