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人生的灯塔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redie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艾米丽·狄金森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在英美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新颖独特的诗歌视角,大胆创新的诗歌主题,不拘一格的诗歌写作手法,以及神秘的隐居生活都引起读者和大批评论家们的关注。在诗人的诗歌和她的一生中都充斥着生与死,有神论与“上帝已死”,对与爱情的向往和选择独身,以及引申出的得到与失去的二元对立的种种矛盾,所有这些对立都成为艾米丽用毕生思考的人生哲学,她将思考的结晶映射在诗歌中,研读这些诗歌就如同在苍茫漆黑的海浪中看到了指引归途的灯塔,给后人以无限启发。
  关键词: 艾米丽·狄金森 诗歌 二元对立 人生哲理
  
  生活在19世纪的艾米丽·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与同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艾伦·坡和惠特曼齐名。评论家Harold Bloom曾将艾米丽与惠特曼、史蒂文斯、弗罗斯特、艾略特及哈特·克兰一起列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她的生活与世隔绝,其创作的诗歌没有任何时代的印记,被誉为20世纪意象主义运动的先驱。狄金森的诗歌多以警句的风格出现,睿智、精美的句型变化,不规则的押韵,直接表述,以及大胆的想象得到无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认可,影响了后期的大批作家。由此可见,狄金森诗歌的文学价值是不容否认的,当然不仅仅是由于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还有她耗尽一生的青春年华所思考的人生哲理。艾米丽·狄金森终身未嫁,在家乡小镇度过了她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30岁之后几乎足不出户。但是她接受过正规的哲学、数学、拉丁文、植物学等学科的高等教育,并且年轻的时候就认真研读过艾默生的著作,其宣扬“自助”的超验主义思想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见,狄金森的诗歌不仅仅是爱情诗、宗教诗和自然诗,更是能启迪人生的哲理诗。她将一生的顿悟融入到诗歌中,进行大量的创作,是对自己才华的证明,更是对人生透彻地解读。在将内心的感悟、困惑等矛盾复杂的情感表现在诗歌中时,狄金森选择了大量二元对立的因素,以这种极端对立的方式来表现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因此,研读和赏析狄金森的诗歌会带给读者对人生和生活的启发,就如同在苍茫漆黑的海洋中看到了点亮希望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一、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与思考
  生与死,这个古今中外历代作家和哲人们最热衷的话题,对狄金森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狄金森的大部分诗歌都与死亡和永生有关,这也是她生活中最常思考和关心的问题,以至于她的三分之一的诗歌都以此为主题。从1878年到1882年,短短四五年间,狄金森就承受了侄子Gilbert,挚爱Charles Wadsworth和母亲的相继离世,死神无情地从她的身边带走一个个亲人,让她不得不一再思考生和死的意义。据资料记载,在19世纪中期,美国很多地区爆发霍乱、伤寒和结核病,当时狄金森居住的小镇的死亡率非常高,这些都使得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思索当中。在《我的生命已结束过两次》中,艾米丽已经表明自己对死亡的来临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管是即将前往“天堂”还是“地狱”,都已毫无任何畏惧。但是,狄金森并不是仅仅在感叹死亡的残酷,她对死亡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死亡意味着永生,死亡不是人一生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和新的启程。死亡并不意味着停止呼吸,也不是大脑停止思考,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过程的始终,是一种无时不在和无处不有的心理体验。在她的另一首广为传颂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中,我们看到死神被塑造成“一个优雅的绅士,潇洒地载着马车,用‘永垂不死’的聘礼来邀请‘我’这个还在犹豫的人去天国走一遭。如此幽默轻松的笔调处理一个沉重的话题,足见诗人的与众不同”。在这首诗的第五节中,“诗人用学校里玩耍的孩子、田野里待收的谷物、天边西下的太阳高度概括人生的三大阶段:青少年、壮年、老年,而死亡正是检验一生的最好时候”。(张冲:2008)我发现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时间不再是线性地不可逆地发展,而是循环往复地通向永生道路的发展。对于人文主义思潮下的诗人们来说,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及时行乐,追求现实的自我价值;而对于浪漫主义后期的一些诗人,像拜伦、雪莱,则是奋起抗争,名流史册;也有些顺应自然、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度过一生。然而,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对待死亡的姿态——将死亡看成是“永生”和“不朽”新的起点,让我们积极面对人生,坦然和平淡地面对死亡。
  二、宗教信仰的二元对立与思考
  艾米丽·狄金森1830年生于马萨诸塞州阿莫斯特的一个加尔文教家庭。加尔文教相信来世,教徒都具有悲观主义思想,狄金森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深受其影响,所以她的诗歌的基调有一种忧郁的色彩。狄金森渴望得到上帝的帮助,拥有幸福的生活,她向耶稣的祈祷表现了一个对于人生迷惘的诗人渴望得到上帝的眷顾:“我只能祈求。拿撒勒的耶稣啊,难道你就不能帮助我吗?”(常耀信,2003)对信念的丧失和对宗教的怀疑一直困扰着如丁尼生、托马斯·克莱尔、阿诺德、阿瑟·休·克劳夫这样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样也困扰着狄金森。《圣经》中的上帝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她来说是那么遥远和不真实,她显然不相信上帝对人生和人死后的安排,她将种种疑虑都毫不掩饰地反映在她的诗歌中,而诗歌创作也是唯一她可以将心中的疑虑和观点宣泄的最好方式。深受宗教信仰坚定和虔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艾米丽坚持自己对上帝的理解,这种“信仰”和“上帝已死”的二元对立便成为狄金森人生中探讨和思索的另一个问题。显然,这种对立,也使得诗人加深了对于宗教的理解和重新对这个世界的审视。最终,在这种矛盾的两难境地中,狄金森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心声,给予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信心,全身心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之中。她最终肯定自己,从而成为一个成熟的诗人。
  三、对爱情的向往和孑然一身的对立
  可以说,狄金森对于爱情的向往是热烈的和富有激情的。在她的诗歌《为什么我爱你,先生?》中,爱情就像“风,从不要求小草回答,为什么他经过她就不能不动摇”,就像“闪电,从不询问眼睛,为什么,他经过时,要闭上—”(江枫:1992)那般自然和唯美。在现实生活中,狄金森对爱情的态度是执著的并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她的情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最初狄金森结识并疯狂地爱上了已婚牧师查理斯·沃兹沃斯,但他于1862年远赴旧金山市任职,对于狄金森来说,爱情并不一定需要天长地久、海誓山盟,爱情是她自己的事情,曾经的拥有,曾经的等待,只为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如果没有完美的爱情,绝不强求,宁可孑然一身,这样的选择,将完美的爱留在心里,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等待一小时,太久/如果爱,恰巧在那以后/等待一万年,不长/如果,终于有爱作为报偿。”(江枫,1997)
  四、人生中得到与失去的对立与感悟
  不仅仅是在狄金森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也都处在得到和失去的矛盾当中。我们常常不懂得珍惜已经得到和拥有的东西,而是近似疯狂地去追逐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达到欲望上的满足;当我们在疯狂的人生赛跑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的时候,驻足思索,竟忘记了自己追逐的意义和最初的目的。在狄金森的诗歌《成功的滋味最甜美》中,诗人将如此抽象的哲理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未成功的人们/最能懂得成功的甜美/唯有极度的渴求/方能体味甘露的滋味。”在这简单的几行诗中,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让人无奈的矛盾。获得成功的人却不能真正体味成功的滋味,只有在极度的渴望中才能将其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自己所拥有的不加珍惜,却去追逐和羡慕自己没有的,当历尽千辛终于寻找到曾梦寐以求的东西时,没有想象中的喜悦,没有应该有的激动,只是因为在疯狂追逐的过程中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了追逐的意义。狄金森的另外一首诗《水的价值,要由干渴讲述》表达了相同的人生哲理:“水的价值/要由干渴讲述/认识陆地/在漂洋过海之后/理解销魂的极乐/需尝过剧痛。”这些领悟只有活过的人才有,只有善于沉思总结的人才能领悟,只有一次次经历过并痛过的人才能深刻体味。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的一句名言:“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毋庸置疑,艾米丽·狄金森是英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她的哲理诗精辟深邃,耐人寻味:她的语言一洗铅华,清新质朴。她用尽一生所思考的人生哲理,是值得我们用心寻找和开采的宝藏。
  
  参考文献:
  [1]江枫.狄金森抒情诗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2]江枫.狄金森名诗精选.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3]张冲.美国文学选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薛玉秀.隐居:二元对立的超越——艾米丽·狄金森隐居之谜研究.丽水学院学报,2009,VOL31,(6):45-49.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而不是“学会”。 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积极地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能力 培养    在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提升的今天,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学校教育的任务已愈来愈艰
摘 要: 三学期制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突破传统二学期制的瓶颈,给高校注入更多的活力。但三学期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改革,才能发挥它的预期目标。本文基于南京理工大学实施三学期制的经验,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主要探讨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施的效果,并初步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教学改革 三学期制    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
摘 要: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南方文学中最著名作家福克纳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的是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史,是对美国南方衰败的真实写照。作者着重刻画了三位女性形象—— 康普生太太、凯蒂、小昆丁。本文主要通过这三位女性形象来探析从祖母、母亲到女儿这三代女性人物在传统的南方社会中受到了非人道的压制和摧残和对男权社会的几种态度和采取的行动。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女性形象 反抗  
摘 要: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关键词: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高帝纪》 汉高祖刘邦 形象塑造 批判精神    《史记》
摘 要: 舞蹈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艺术特点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情感。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情感的共同体验。只有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统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  关键词: 舞蹈教学 情感教育 意境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在非常
吴永斌 1975年3月生,民革党员,副教授,湖北理工学院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欧阳中石先生访问学者、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湖北青联委员、黄石市青联常委,黄石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黄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石政协书画摄影室副主任。被中国书协评为“向人民汇报——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获书法报2013
摘 要: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通过诵读,学生能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一起体验和领悟。  关键词: 李镇西老师 《再别康桥》 教学过程    陶行知先生有
摘 要: 广告教育开创25周年,国内学者对广告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以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广告教育的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关于此研究的相关情况:当代广告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广告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发展趋势;国际化、全球化以及新媒体技术对广告教育的影响;国外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根据这些研究方面,本文认为目前关于广告的创新及改革研究不够深入,如何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及挑战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
摘 要: 《凡例》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所独有的。由于内容独特,众多的红学学者和爱好者对它的认识不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本文从分析《凡例》的内容入手,就《凡例》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它是由曹雪芹和脂砚斋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红楼梦》 《凡例》 作者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自1927年被胡适先生购得而为世人所见,至今已有80多年了。对于此书,
编者按:首先感谢房日晰先生对我刊的关心与爱护,我们欢迎读者像房先生一样对我刊发表的论文进行指谬或论争。    编辑同志:  您好!  近读贵刊刊载的万贺宾《叶梦得〈临江仙〉词简论》(《文教资料》2009年6月下旬刊《古代文学研究》),颇受教益。但其有两处硬伤,应当纠正。  第一,贺文云:“另外在句法上,叶梦得也略有改变,传统的《临江仙》词都是60字,10标点句。而在《与客湖上饮归》中词人却用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