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204-01
初中阶段的写作虽然以记叙文为主,但后期议论文的尝试也必不可少。这样,既开阔一种新的写作思路,又为高中写作打下基础。由于初中生没有达到一个较大较深的阅读广度和思考深度,议论说理的能力比较薄弱。这时就要抓住很重要的一点——事例的运用。活用事例,巧妙议论,能使文章变得鲜活灵动,丰富立体。
一 让事例简洁概括
议论文中的事例以记叙的方式呈现,这和记叙文的记叙有着很大区别。记叙文的记叙,忌讳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比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的记叙, 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而议论文的记叙,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只是借事说理,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例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的一段: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党内、军内、革命队伍中有不少同志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甚清楚,作为要向全党同志传达的“七大”闭幕词,必须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再结合故事加以论述。
再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就是凭着胸中理想和信念,不为困难所折服,终于搬走了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这个寓言说明了,一个人的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坚定的完成自己既定理想的基础,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树立了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愚公移山的故事出现在一篇议论文的篇首,而且只有一句话的叙述,在这里起引论的作用,而用作引论的记叙必须是很简洁的。
二 让事例紧扣论点
议论文选用事例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作定向转述。所谓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例如论证“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人生目标。”这一论点选用苏秦事例:(1)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2)战国时期,苏秦多次给秦惠王上书未被采纳,父母妻嫂都不理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每到困倦之时,拿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血流脚底,成为永恒的佳话。以上两种表述中(1)紧扣论点,表述更更恰当。
再如例证“不畏艰难困苦,才能成功”就应这样表述:我国明朝的李时珍不畏艰险,跋山涉水,避猛兽,尝百草,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写成了震惊中外的《本草纲目》。例证“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则这样表述:我国明朝的李时珍青少年时,看到庸医滥用方药草菅人命,就立志要写一部完整、正确的药书。她用毕生的精力终于写成了震惊中外的《本草纲目》,实现了年轻的理想。
三 让事理分析透辟
举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
例一: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例二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用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目标。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例二针对事例的分析增添了论证的力量。
四 让事例排比组合
把多个实例或故事凝缩成一组排比句,既论证全面,又增强语言气势。
不能因为名人在人格上、私生活上有污点就全盘否定他的功绩。毕加索,曾经攻击过女性,但不能說他的画一钱不值;秦始皇,杀其生父吕不韦,不能因此否定他统一中国的辉煌功绩;卓别林的吝啬和妒忌心是出了名的,但他仍是位众口交誉的天才表演大师;瓦特,当上英国皇家会委员后,妒贤嫉能,高傲自负,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他的蒸汽机开辟了工业技术革命的先河……
五 让事例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是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常常会使论点鲜明、突出。
大家还记得球王贝利吧?当记者问他最在乎的是踢进的哪个球时,他的回答是:“最在乎的是下一个。”还有我国的导演谢晋,当人们问他最在乎自己的哪一部作品时,他的回答是:“我最在乎的是下一个。”试想,如果贝利总是在意自己过去踢的球,谢晋也总是在意自己导演过的作品,那他们还会取得新的成绩吗?大发明家爱迪生大家不会陌生,他把自己取得的伟大成绩看得太重,认为自己的思维超过一切,到了晚年,思想阻塞,以至于再没有发明什么。
运用事例论证,要善于把概括举例(不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只叙述某种现象或某类事情)和具体事实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繁简搭配。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辅助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连引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熟例供例(命题材料)用简笔。一篇之间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
初中阶段的写作虽然以记叙文为主,但后期议论文的尝试也必不可少。这样,既开阔一种新的写作思路,又为高中写作打下基础。由于初中生没有达到一个较大较深的阅读广度和思考深度,议论说理的能力比较薄弱。这时就要抓住很重要的一点——事例的运用。活用事例,巧妙议论,能使文章变得鲜活灵动,丰富立体。
一 让事例简洁概括
议论文中的事例以记叙的方式呈现,这和记叙文的记叙有着很大区别。记叙文的记叙,忌讳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比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的记叙, 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而议论文的记叙,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只是借事说理,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例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的一段: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党内、军内、革命队伍中有不少同志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甚清楚,作为要向全党同志传达的“七大”闭幕词,必须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再结合故事加以论述。
再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就是凭着胸中理想和信念,不为困难所折服,终于搬走了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这个寓言说明了,一个人的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坚定的完成自己既定理想的基础,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树立了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愚公移山的故事出现在一篇议论文的篇首,而且只有一句话的叙述,在这里起引论的作用,而用作引论的记叙必须是很简洁的。
二 让事例紧扣论点
议论文选用事例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作定向转述。所谓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例如论证“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人生目标。”这一论点选用苏秦事例:(1)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2)战国时期,苏秦多次给秦惠王上书未被采纳,父母妻嫂都不理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每到困倦之时,拿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血流脚底,成为永恒的佳话。以上两种表述中(1)紧扣论点,表述更更恰当。
再如例证“不畏艰难困苦,才能成功”就应这样表述:我国明朝的李时珍不畏艰险,跋山涉水,避猛兽,尝百草,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写成了震惊中外的《本草纲目》。例证“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则这样表述:我国明朝的李时珍青少年时,看到庸医滥用方药草菅人命,就立志要写一部完整、正确的药书。她用毕生的精力终于写成了震惊中外的《本草纲目》,实现了年轻的理想。
三 让事理分析透辟
举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
例一: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例二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用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目标。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例二针对事例的分析增添了论证的力量。
四 让事例排比组合
把多个实例或故事凝缩成一组排比句,既论证全面,又增强语言气势。
不能因为名人在人格上、私生活上有污点就全盘否定他的功绩。毕加索,曾经攻击过女性,但不能說他的画一钱不值;秦始皇,杀其生父吕不韦,不能因此否定他统一中国的辉煌功绩;卓别林的吝啬和妒忌心是出了名的,但他仍是位众口交誉的天才表演大师;瓦特,当上英国皇家会委员后,妒贤嫉能,高傲自负,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他的蒸汽机开辟了工业技术革命的先河……
五 让事例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是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常常会使论点鲜明、突出。
大家还记得球王贝利吧?当记者问他最在乎的是踢进的哪个球时,他的回答是:“最在乎的是下一个。”还有我国的导演谢晋,当人们问他最在乎自己的哪一部作品时,他的回答是:“我最在乎的是下一个。”试想,如果贝利总是在意自己过去踢的球,谢晋也总是在意自己导演过的作品,那他们还会取得新的成绩吗?大发明家爱迪生大家不会陌生,他把自己取得的伟大成绩看得太重,认为自己的思维超过一切,到了晚年,思想阻塞,以至于再没有发明什么。
运用事例论证,要善于把概括举例(不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只叙述某种现象或某类事情)和具体事实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繁简搭配。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辅助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连引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熟例供例(命题材料)用简笔。一篇之间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