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放
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学家、社会主义学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包括《高放自选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主义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为高放先生60多年来持续探究《共产党宣言》的文汇。全书共分三个部分:探明《共产党宣言》真相,探求《共产党宣言》真理,探析《共产党宣言》真义。围绕《共产党宣言》的文本、理论和意义来铺陈叙述,立体式地、全景式地呈现了这部伟大著作的本来面目及其蕴含的巨大价值,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是第一部十分完备的、百读不厌的、千古不朽的、武装了亿万革命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起草这个文献时,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当时他们是风华正茂、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他们在参加阶级斗争、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843至1844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新世界观。从这时起,他们就力图创建共产主义政党,以便把革命理论与西欧的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革命实践。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就是这个党的纲领。这个纲领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精心构思、反复磋商、千锤百炼、三稿定本的。
最为难得可贵的是《信条》中保留了《原理》中所缺少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原理》中有三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第九个问题:无产者和手工业者有什么区别?”编者在脚注中写道:“在恩格斯的手稿中,以下是空白,没有第九个问题的答案。”“第二十二个问题: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各民族?”“第二十三个问题: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各宗教?”对民族和宗教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原理》中仅写着:“保留原案。”原案到底是什么,由于过去没有找到党纲的第一个稿本,所以一直不知究竟。长期以来,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暂付阙如而感到非常遗憾!现在恰好在《信条》中都找到了回答,这就弥补了《原理》中的空白,真是喜出望外!关于无产者和手工业者有什么区别?在《信条》第十二个问题中是这样回答的:“手工业者的目的是为自己挣得资本,并以此来剥削其他工人。”当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候,“手工业者往往还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资本主义竞争非常盛行时,“这种前景就消失了,手工业者日益变成无产者”。“因而手工业者获得解放的途径,要么是变成为资产者,或通常说的进入中间阶层,要么是由于竞争变成为无产者(这是现在经常发生的情况)并参加无产阶级的运动,即多少是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这就指明了手工业者的过渡性及其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可能性。关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信条》指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随着私有制度的消灭,民族必然融合在一起,宗教要归于消亡。 许多科学共产主义的原理,虽然后来在《原理》和《宣言》中作了更充分的论述,但是在《信条》中保存了更精练的概括,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有帮助的。例如,《信条》把共产主义者的目标简明地概括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但并不因此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基础”。这就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关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信条》是这样表达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有产阶级的暴力镇压,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以暴力促成革命。”这个回答真是言简意赅。
《信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概念。它指的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起到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为止这个时期。大家知道,后来马克思是到1875年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详细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与《原理》比较,有些问题在《信条》中是从不同角度来回答的,这也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例如,关于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这个问题,《原理》是从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废除私有制的角度分析的,而《信条》则是从必须提高群众觉悟这个角度着眼的。“群众的发展是不会按照命令行事的。它受到群众所处环境的发展的制约,因而是逐步前进的”(指废除私有制这件事)。这样既从物质条件又从思想条件两方面来理解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问题,岂不是更全面吗?
《信条》中有一些表述不精确之处,后来得到改正。例如,《信条》中有九处提出共产主义者要实现“财产公有”。“财产公有”这原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使用的一个概念,含义相当模糊。“财产”是法律概念,它究竟指的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公有”究竟指的是什么范围?是“社有”“村有”“市 有”或“国有”?况且“公有”也是有阶级性的。封建地主阶级不是搞过什么祠堂、家族的“公田”吗?资产阶级不是也搞过国有化吗?在《原理》中虽然还使用过一次“财产公有”,但同时又提出由社会“共同使用全部生产资料”的明确要求。在《宣言》中进一步的提法是“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在1850年马克思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更明确地概括为“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简明公式。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这是“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概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这样,这里就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封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④这个提法的变化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逐步精确完善、不断丰富发展的。
总之,《信条》的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原理,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珍贵的文献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学习。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0页。
③同上,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93~594頁。
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学家、社会主义学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包括《高放自选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主义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为高放先生60多年来持续探究《共产党宣言》的文汇。全书共分三个部分:探明《共产党宣言》真相,探求《共产党宣言》真理,探析《共产党宣言》真义。围绕《共产党宣言》的文本、理论和意义来铺陈叙述,立体式地、全景式地呈现了这部伟大著作的本来面目及其蕴含的巨大价值,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是第一部十分完备的、百读不厌的、千古不朽的、武装了亿万革命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起草这个文献时,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当时他们是风华正茂、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他们在参加阶级斗争、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843至1844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新世界观。从这时起,他们就力图创建共产主义政党,以便把革命理论与西欧的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革命实践。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就是这个党的纲领。这个纲领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精心构思、反复磋商、千锤百炼、三稿定本的。

最为难得可贵的是《信条》中保留了《原理》中所缺少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原理》中有三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第九个问题:无产者和手工业者有什么区别?”编者在脚注中写道:“在恩格斯的手稿中,以下是空白,没有第九个问题的答案。”“第二十二个问题: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各民族?”“第二十三个问题: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各宗教?”对民族和宗教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原理》中仅写着:“保留原案。”原案到底是什么,由于过去没有找到党纲的第一个稿本,所以一直不知究竟。长期以来,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暂付阙如而感到非常遗憾!现在恰好在《信条》中都找到了回答,这就弥补了《原理》中的空白,真是喜出望外!关于无产者和手工业者有什么区别?在《信条》第十二个问题中是这样回答的:“手工业者的目的是为自己挣得资本,并以此来剥削其他工人。”当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候,“手工业者往往还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资本主义竞争非常盛行时,“这种前景就消失了,手工业者日益变成无产者”。“因而手工业者获得解放的途径,要么是变成为资产者,或通常说的进入中间阶层,要么是由于竞争变成为无产者(这是现在经常发生的情况)并参加无产阶级的运动,即多少是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这就指明了手工业者的过渡性及其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可能性。关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信条》指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随着私有制度的消灭,民族必然融合在一起,宗教要归于消亡。 许多科学共产主义的原理,虽然后来在《原理》和《宣言》中作了更充分的论述,但是在《信条》中保存了更精练的概括,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有帮助的。例如,《信条》把共产主义者的目标简明地概括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但并不因此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基础”。这就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关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信条》是这样表达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有产阶级的暴力镇压,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以暴力促成革命。”这个回答真是言简意赅。
《信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概念。它指的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起到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为止这个时期。大家知道,后来马克思是到1875年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详细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与《原理》比较,有些问题在《信条》中是从不同角度来回答的,这也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例如,关于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这个问题,《原理》是从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废除私有制的角度分析的,而《信条》则是从必须提高群众觉悟这个角度着眼的。“群众的发展是不会按照命令行事的。它受到群众所处环境的发展的制约,因而是逐步前进的”(指废除私有制这件事)。这样既从物质条件又从思想条件两方面来理解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问题,岂不是更全面吗?
《信条》中有一些表述不精确之处,后来得到改正。例如,《信条》中有九处提出共产主义者要实现“财产公有”。“财产公有”这原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使用的一个概念,含义相当模糊。“财产”是法律概念,它究竟指的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公有”究竟指的是什么范围?是“社有”“村有”“市 有”或“国有”?况且“公有”也是有阶级性的。封建地主阶级不是搞过什么祠堂、家族的“公田”吗?资产阶级不是也搞过国有化吗?在《原理》中虽然还使用过一次“财产公有”,但同时又提出由社会“共同使用全部生产资料”的明确要求。在《宣言》中进一步的提法是“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在1850年马克思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更明确地概括为“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简明公式。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这是“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概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这样,这里就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封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④这个提法的变化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逐步精确完善、不断丰富发展的。
总之,《信条》的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原理,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珍贵的文献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学习。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0页。
③同上,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93~5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