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任超的“平民情结”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im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所有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是我最大的喜悦和幸福!”
  
  经历了“老三届”那个特殊年代,从社会底层成长、成熟起来的任超,并没有经历磨难后的沉重和沧桑,而是凭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凭着对医生的敬重,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攀登,一步步实践着年少时的梦想。你越走近他,就越能体会到他身上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来的对普通百姓那颗博大的慈爱心。那是渗透到他骨子里,溶化在他血液中的如圣母玛丽亚般的爱,这种爱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采撷几个发生在任超身上的镜头,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心灵深处的“平民情结”。
  镜头一:1988年,一天中午,任超下班后,走到公共汽车站牌下时发现一堆人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唉,咱农民看不起病,有病能扛就扛着。”“是啊,医院不是穷人能进的地方。”“你没看前几天报纸上说有个病人因钱没带够,家属怎么哀求也不管用,结果这病人因抢救不及时死在医院了吗?”……任超挤进人群,发现一位年轻的母亲无力地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泣不成声地哀求:“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任超上前询问,她说:“孩子发烧,到城里的医院看病,人家让住院,还得交500元押金,俺没带那些钱……”看着已昏迷不醒的孩子,任超没等她说完,抱起孩子直奔自己创办的协和医院,亲自为孩子诊断、输液、抢救,并免了所有的诊断费、药费。孩子挺过来了,任超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镜头二:1997年6月的一天,广播里播发了关于打工女青年贺某当众遭王氏姐妹凌辱,致使精神恍惚,几欲轻生的报道。任超听到后拍案而起。因为作为医生的他明白,一个贫苦家庭出身的姑娘遭受这样的打击,其身心将受到严重伤害,如不及时给予疏导及治疗,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立即派专车将住在一间简陋出租屋里的贺某接到协和医院,免费为其做检查,免费给予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在协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贺姑娘的病得到了彻底治愈。贺姑娘的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一定要亲自去看看任院长,是他挽救了自己的姑娘,是他使一个素不相识的平民家庭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悲剧。
  镜头三:2005年,高陵县一名伤残军人,患病十余年,不知跑了多少家医院,可多年的抑郁症依然如影相随。去协和医院之前家人顾虑重重:多年的病情已使本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见肘,像任院长这样知名的专家,如今大多高高在上,找这样的专家看病,能承担得起吗?忐忑不安地来到医院后,任院长亲切、和善的言谈,耐心、仔细的诊断,低廉、合理的药费彻底打消了家人的顾虑。半年后病愈后的他欢天喜地地亲自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这些发生在任超身上跨越近二十年时空的真实故事,不禁让人想起蒲松龄的话:“致身青云,毋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在他数十载的行医生涯中,事业不断发展,头衔逐渐增多,声誉日益提高。百姓称他为“神医”者有之,称他为“华佗再世”者有之,面对这形形色色的称谓,任超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将对患者那份始终如一的拳拳爱心融入到每一次的诊治、每一次的交流当中。他对普通百姓这份不可割舍的情愫,让众多患者为之感动!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他们说,在协和医院看病,感到十分幸运、十分放心。说:“西安有任院长、有协和这样的医院,真是老陕人的福气!”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旁顾,不迷失,这样的人,心灵是单纯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任超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将自己几十年来在医学上的成就及他深厚的人生阅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的病人,奉献给他的听众。这是一颗单纯的心灵,一颗充满博大仁爱之心的心灵,因而能专心致力于为患者谋幸福;因为这颗单纯的心灵,在医疗行业“大处方”、“高价药”、“医药回扣”、“医疗红包”现象频发的今天依然能够心无旁骛,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因为这颗单纯的心灵,从而赢得了患者更多的信赖和赞誉。作为一个医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如今,已是专家名医、一院之长的任超,每当看到贫困的患者,依然会想起“老三届”那代人的艰辛与磨难,想起小时候冒雨拉着母亲看病的辛酸与无奈。他身上这种根深蒂固的“平民情结”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带动着全院职工,使他和他所领导的协和医院在治病救人这条道路上严格恪守着为人、为医的基本准则,恪守着“人道为本,济世救人”的宗旨,将“给所有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作为“最大的喜悦和幸福”,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实现着救济苍生的理想。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纳米孔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传感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分子的检测。随着各种传染病大流行与局部暴发,人类对病原体检测设备的要求日益增高。基于纳米孔检测设备灵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