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腔隙起源于法语“La Laeune”,由Dechanmbre在1838年作为病理学用语提出,指大脑深部贮满液体的小腔隙.1965年,Fisher确定了现代腔隙性梗死(lacuanr infarct)的概念,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梗死(直径被定义为1.5-2.Ocm以下),推测主要由大动脉深穿支闭塞所引起.这些梗死灶在恢复期形成小腔隙,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壳核、脑桥、丘脑、尾状核、内囊和放射冠区[1].传统上,腔隙性梗死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小动脉脂质透明变性导致内膜增厚及管腔闭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