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患癌“置心”为要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999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仍是对人威胁最大的生命杀手之一。因为癌细胞是由“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可以在人体的各个部位长期潜伏,不易被察觉。一旦癌变,发展扩散快、转移发病突然,使人猝不及防,也伤害很重。尽管现代医学对癌症的研究越来越深透,治愈率越来越高,但许多人仍然心存恐惧,甚至“谈癌色变”。尤其一些晚年查出癌症的患者,面对猝然临之的病魔,往往对命运的突变过度忧伤,对生命的危机悲观绝望、心态失控和情绪紊乱,导致病体加速恶化,本来可以治愈的病,却有不少癌症患者因心理因素致死而不是因病致死。所以如何“置心”解决理性“面对”的问题对老年癌症患者尤为重要。
  有个抗日老兵,72岁患3种癌症,如今99岁身板还硬朗,这位老人抗癌延寿的秘诀就是:治癌先“置心”。按他自己的说法:“能不能治癌有赖于现代医疗技术,能不能抗癌斗癌关键在自己的心态。癌症也是纸老虎,敢与它拼就能打倒它,被它吓住你就完了。笑对病魔更能活出生命质感,与癌症比拼让我更长寿!”这位老人的体会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也是临床实践验证的经验。
  首先,要有与癌魔拼争的自信。晚年患癌虽不幸,但现代医疗科学条件下,克癌延寿完全可能且胜算概率很大。与病魔争夺生存权、生命权,一不畏惧,二有必胜信心,这是战胜任何病魔的重要前提。抗战老兵视癌症为纸老虎,有像战场上与敌人亮剑一样压倒病魔的气势,使他获得长寿之果。信念是心灵的良知,信心是命运的主宰,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正气和力量。相信自己行,心中总怀有希望,才有不当弱者、不当懦夫、不甘失败的勇气。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21岁患绝症,专家断定他最多活3年。可他坚信:“无论命运有多坏,有生命就有希望。”此后几十年,他乐观地生活,顽强与病魔作斗争,又刻苦搞科学实验,创造出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许多癌症患者,就是凭借潜意识中对生命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不消沉沮丧,“千磨万击还坚劲”,成为治癌的内生动力和抗癌的精神定力。
  其二,有坦然应对的理性。“生命不是一种宿命,而是一种选择”。顺势而为的理性思维是摆脱困境、获得幸运的人生智慧。客观存在不可改变,就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合理的状态。令人厌恶的病既然降临,那就暂时忍受,顺应“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规律。与癌共处,与其在郁闷消极中生活,不如惜晚年时光,更懂“养怡”之道,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该养养,该治治,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笑对病魔更能活出生命质感。这种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不是消极等待命运安排,而应细心观察,摸清病状、理性分析、待机亮剑,积极配合科学治疗。适应现状是一种精神的磨炼,是跨过心理障碍之后的淡定胸襟,也是与病魔抗争的健康心态。医学研究证明,心态阳光性情豁达,能使肌体分泌快乐荷尔蒙,是最好的抗癌药。同样,癌症患者群体中,心态好、思维理性不仅有助于病体康复,而且有超越医疗功效、胜过良药的奇迹。
  其三,有聚神寄情的雅趣。《黄帝内经》有云“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能够使精力专注于某种雅兴或爱好,不仅是休闲娱乐之趣,也是颐神养心之法。有益于养生,提高肌体免疫力,而且对抗病治癌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并可产生明显辐助疗效。有个名叫张翼的患癌老人,医生判定他最多活60天。可他不信邪,回家后在妻子呵护下,重拾自己钟爱的微雕艺术,全神贯注沉迷于微雕,使他不知不觉静静地过了4年时间,竟刻完用几十倍放大镜才看得见的细微字迹的《红楼梦》巨著,更大的奇迹是他身体上的癌细胞全部消失。此后他又坚持完成《三国演义》等另三部文学名著微雕,震惊中国微雕艺术界。他对此深有感触:精力高度集中使我转移病痛,专注雅兴使我恢复健康,有所爱、有追求给我带来幸福晚年。其实,无论寄情于何种爱好,只要乐在其中,有益于缓解精神压力,养怡快乐心态,都可达到分神抗病之目的。许多达人对书法绘画、听乐唱歌、集邮收藏、旅游摄影及适己的文化爱好和健身活动有浓厚情趣,从中寻找快乐和寄托,既可愉悦身心升华精神,又可养生颐寿,还可化解病魔之缠绕,不失为智者之举。
  实践证明,心病对老年人伤害有时更甚于病痛折磨,严重后果也屡见不鲜。重视“置心”之理,学习稳心定神之术,精神内守、滋養正气、养怡心态,胸怀自信、淡定、理智、乐观,确实是治癌及抵抗各种病魔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只要有健康阳光心态,定会争取更加美好的夕阳生活。
其他文献
共享房屋,姐弟四人“抱团养老”  孙正礼(37岁,公务员):妈妈姐弟4人均在耄耋之年,像我这样有自己的事业不能天天守在老妈身边一样,我姨我舅的孩子也都无暇照顾老人.因此,老姐弟4个都是“空巢老人”。  有一天,妈妈郑重其事和我商量一件大事。她说:“平日里,只有电视与我相伴,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精神十分空虚。常常很想念我的弟弟妹妹们,我给他们打电话,一唠谁都停不下来,好像电话是免费的。尽管电话打了一通
期刊
我生性内向,不善言辞,步入老年后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朋友稀少,生活乏味,郁郁寡欢的格局。不久,我又被医院诊断为疑似抑郁症。步入囧途的我决定用“幽默”对症下药。自此,我开始了学习幽默的旅程。  学说笑话,说起来容易,可实践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像我这类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与人沟通交流时,虽然我主观上想用玩笑话来调节、宽松气氛,可是话到嘴边便变得一本正经起来,无奈之下,我索性用最原始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