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作品中的人才理念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曹操在其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人才观,认为曹操在政治生活中实际遵循的是“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奖罚分明”的人才战略,这和他的统一北方的伟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使曹操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代枭雄。
  【关键词】人才理念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奖罚分明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理念。这些人才理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
  曹操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洲,分化、诱降青州部分黄巾军,威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〇年】,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在《论争天下答袁绍》中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就是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他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在《(孙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说:“师贞丈人吉。”其意是军队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来统率。在诗作《短歌行》中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在《求贤令》中,开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对人才的作用曹操不仅有过极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把自己个人的才干和作用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在《让县自日月本志令》中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并强调“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曹操非常清醒地看到。在当时时势纷乱的状态下,他自己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对于个人家庭及国家存亡的实际意义。史实也如此。大军阀袁术就是因为惧怕曹操而迟迟不敢称帝。在这里曹操既强调了世间人才在政治生活和军事斗争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非常准确客观地把自己放在“人才”的位置来阐明个人的存在价值。这些观点,只有曹操能够做到,可谓是千古第一人。而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曹操在进行统一国家的斗争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点。
  二、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
  曹操虽是操纵皇权的大官僚。但他却是一个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典范。他对人才的重视和提拔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大胆地冲破了历代用人标准,敢做敢为,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他们有的曾经是一般的普通士兵,有的是曹操敌对军事集团中的将领,可曹操就能敢于提拔,大胆使用。他们一个个都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成为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镇守一方的三国名将。这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思想在他的文学著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在《求贤令》中说:“及其得贤者也,曾不出闻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在《取士母废偏短令》(即《求贤第二令》)中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而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他在这里明确地表示,对于像陈平、苏秦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没有那些虚伪的封建道德标准,也应选用,不可遗漏。他还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索性直言道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o”曹操列举了商汤大臣伊尹原为一个陪嫁的奴隶,春秋时帮助齐桓公进行政治改革,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的管仲,原来是曾经射杀过齐桓公的敌人。汉初名相萧何,曹参初为县吏,韩信是胯下之夫,陈平负有盗嫂受金之辱,吴起是个母死不归、杀妻灭子的歹徒,然而他们具有“治国用兵”的雄才,能够成就大业,所以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即《求贤第三令》)中感叹地说:“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正是曹操能够明确地提出不讲门第出、不问恩怨宿敌、不管声名好坏,只要是人才,就要大胆地提拔使用,所以在他的周围才陆续聚集了像文士苟或、郭嘉、贾翊、苟攸、许攸、陈琳等,武将如典韦、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程昱、曹洪、夏侯兄弟等一大批愿为统一战争效力的能人志士。这些人以曹操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核心和军事集团。为中国北方大统一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三、使用人才要“奖罚分明”
  王沉(《魏书》评曹操)评价曹操的用人之术是“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曹操正是坚持这个用人原则。所以才能充分而广泛地调动了有利于统一集权的积极因素,消除了不利于统一集权的消极因素。建安八年,他发布的《论吏士行能令》中就強调:“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性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管伸日:·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阿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他在《孙子)注》中更是明白地告诫大家:“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这种“奖罚分明”的用人原则不但贯穿在曹操一生的政治生活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而且也体现在他大量的文学著作之中。如建安十二年《请增封苟彧表》中。他向汉献帝列举了苟或在与袁绍大军官渡决战前后的功劳,并检讨自己在强大敌人面前“时众寡粮单,欲图还许”的退缩思想,多亏苟或的”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才使得自己“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曹操认为苟或虽不是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能够深谋远虑,提出积极的建议。达到“以亡为存,以祸为福”的效果,这样的功勋真正是“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所以曹操要求汉献帝学习高祖刘邦的做法,要“贵指踪之功,薄搏获之赏”。对苟或应该以“原其绩效。足享高爵”,“乞重平议,增畴户邑”。
  有功者赏,失败者罚,曹操对那些庸庸碌碌,无真才实学或是违背军令,甚至阻碍或对统一战争有害的人,要求极严,也是六亲不认。包括他自己在内,也要给予严惩。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因违背规定。私开司马门外出,曹操下令对于这个“始者谓子建”的爱子,马上是“自临苜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曹植是曹操心且中“儿中最可定大事”的爱子,但就这件事,加之其它因素,使曹植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从此空怀一腔抱负,郁闷终生。曹操对他人如此,对自己同样严格执法。一次行军。军队经过一片麦地,曹操下令部队不得踩坏麦子,违者处死。于是骑兵全部下马,用手拨开麦子索马缓行。可是曹操所骑的马突然窜进麦地,踩坏了一片麦子,曹操立即命主簿官议罪,主簿回答说:“按《春秋》的规定,刑不上大夫。”曹操说:“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于是拔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弃于地上,以示惩戒。
  曹操的人才理念,在他的文学遗著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并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坚决贯彻执行。正是曹操这样的人才理念所以才能够迅速地在他身边集聚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呕心沥血、深谋善断,使曹氏的政治地位、军事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政治核心和强大的军事集团,终于战胜和消灭了长期雄据在各地的大小封建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打下了基础,也使曹操成为一代千古传颂的枭雄。
其他文献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基本的道德水平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唯有树立了正确新课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品德教育”便列于
“一个人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在儿童的阅读历程中,2-7、8岁,主要靠视觉器官,是绘本阅读的黄金时期。据此,小学低年级的绘本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领域里,有不少关
采用团体施测自评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研究了初二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与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关系。被试为随机抽取初二年级学生,有效问卷121份,男56份、女6
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重点高校倾向于“三位一体”招生,因此学考成绩的等第引起了高中生的广泛关注。而地理学科知识多而杂,我们在复习时难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上手后不难发现,地理复习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关键要“实”和“巧”,我靠的是以下四招。  一、记一记  高中地理学考一般安排在高二的第一个学段,对我来讲,只有两个半月的复习时间,且一周二节课。要想拿个好等第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夯实基础,多
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并发挥现代媒体教育技术势在必行。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如何利用
【摘 要】  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是教学环节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而高中生的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的思维的层面上,而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交流性的学科,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要更高一点。然而,高中教育面临的沉重的升学的压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取胜,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成长方面的引导。本文通过分析语文思维的特点,探讨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思维特点 发散思维  语言文学的内容和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提到作文,许多老师感到难教,很多学生觉得难写,师生都显得无可奈何。问题的疾症究竟在哪里?根据我的体会,主要原因是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兴趣是启蒙的钥匙,也可能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入口。如果作文缺乏兴趣,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和压力。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好作文,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天生的,不是一走进课堂就会自然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之一,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只有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
从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特质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分析了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同时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阐述了影响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高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