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起,高考《考试说明》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此后,“熟语”考查题被明确地列入高考考查范围。
高考试题中熟语考查题型灵活多变。为了考生在复习当中更好地掌握熟语的有关知识,分清类别,现将有关内容及其规律总结如下:
一、掌握基本知识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材料特殊的语言。包括风格典雅、多用于书面语的成语和通俗形象、流行于民间、保持着口语特点的俗语。具体说来,“熟语”主要包括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成语这几大类型:
1.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结构简洁,形象生动,含义丰富,出现频率高,用处广。惯用语有三个特点:语义具有双层性、结构比较固定、在句法功能上与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且多含贬义。如:“八字没一撇”“吃哑巴亏”“二百五”等。
2.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行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等。
3.歇后语
歇后语是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间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等。
4.格言
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句。如:“有志者,事竟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5.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二、把握设题规律
熟语考题的题型设计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常见的误用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前后重复、不合惯用句式、谦敬错位、理解片面等。
1.望文生义
熟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还要掌握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例1 为了这项试验,他们花费了两年时间,但因受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还是屡试不爽。
分析“屡试不爽”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不能理解为“好”“痛快”。
这一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三人成虎、文不加点、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足为训、不可理喻、间不容发、不名一文、五风十雨、吊民伐罪、细大不捐、万人空巷、身无长物、七月流火等。
2.用错对象
很多熟语,在具体的使用对象上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例2游览九寨沟风景,你一定会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技巧胜过天然,不能指自然本身,此处就是用错了对象。
例3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
分析 “耳提面命”,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师长对弟子等的殷勤恳切的教导。此句用于朋友之间不恰当。
类似上述易用错的成语还有:比翼双飞、青梅竹马、洋洋大观、因人成事、妙手回春、济济一堂、破镜重圆、一劳永逸、炙手可热、登堂入室、天姿国色、秀色可餐、琴瑟和谐、卿卿我我、耳鬓厮磨等。
3.褒贬颠倒
熟语和其它词语一样,也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在使用时如果不注意与全句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褒贬失当。
例4 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分析 “始作俑者”常用来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此句中将贬义误用为褒义。
类似上述在感情色彩上定位易错的成语还有:好为人师、处心积虑、信誓旦旦、党同伐异、弹冠相庆、洗心革面、师心自用、无所不至、目无全牛、倾巢出动、重振旗鼓、有口皆碑、粉墨登场、振振有辞、夸夸其谈、殚精竭虑、趋之若骛、叹为观止等。
4.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隐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例5 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分析 “贻笑大方”意为: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该词本身含有被动义,所以“被”字多余。
类似的还有:……显得相形见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他津津乐道地说……,难言之隐的苦衷,忍俊不禁地笑了,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责无旁贷的责任是……等。
5.不合惯用句式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但很少或不能用于其它句式。我们在解题时要看清其句中的否定词或疑问词。
例6不管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发展导弹与核武器,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可能与美国的核武器同日而语。
分析 “同日而语”意思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同等看待,相提并论。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中。例句中用的符合要求。
类似的有: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均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6.敬谦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熟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谦,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千虑一得”等;有的则用于敬称对方,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7在这里,我就不吝赐教,谈点看法,跟你商榷。
分析 “不吝赐教”是用于请教别人指教自己的客套话,是敬辞。本句误用为谦辞。
类似的还有:抛砖引玉、蓬荜生辉、虚怀若谷、敝帚自珍、诚惶诚恐等。
7.理解片面
有些熟语意义复杂,感情色彩呈现出两面性,我们往往只注意其中应用较多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形成片面认识,不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用法。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分析 “想入非非”多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贬义词。但此处是形容想法大胆、新奇,是褒义词。
类似的还有:淋漓尽致、左右逢源等。
三、常见题型剖析
1.俗语成语置换题
这种题型将熟语中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形式进行互换,旨在考查考生的成语、俗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语境,真正理解所置换的俗语或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例9 下列句子后面括号里与句中引号内的词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A.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位公安厅长就是因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才被拉下水的。(耳濡目染)
B.他这个人“口里蜜蜜甜,心里一把锯锯镰”,你初次和他交往,可一定要防着点。(口蜜腹剑)
C.那掌班的说:“咱班里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都是‘呱呱叫,超等第一的’角色。”(出类拔萃)
D.常言道:“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厂子扭亏为盈。(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分析选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两者意思不一样。
2.语境运用题
这种题型在2004年高考中已经考过。即提供一个语境,要求考生根据语境来填写熟语。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语言积累能力。
例10 请从下面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倘若不幸战败,我只会在马上战死,决不会跪地投降。常言道:“”。
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泣,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这也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的缘故吧!
A.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B.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分析本题结合语言环境来分析,即可以寻找出适合的候选项分别是A和D。
3.正误判断题
这种题型是高考最为常见的题型,它一般给出四个选项,让考生结合具体语句、语境来分析判断熟语使用的正误。
例1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百姓拜年短信唱主角,一小时发送一千万条。
B.每次对某件事物口无遮拦地进行炮轰之后,崔永元总是能够出人意外的打圆场。
C.湖北大学引进博士群形成大气候。
D.当面鼓对面锣,宿州派出所无辜抓走海关警察。
分析选D,“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4.填空题
上句对下句,或根据上句意义写出下句意思。多用于俗语或成语的置换。
例12 据上句俗语补写出下句。
满招损, 冤有头,挂羊头,
眼不见, 福无双至, 得道多助,
养兵千日,前人栽树, 顺我者昌,
言而无文,路见不平, 看菜吃饭,
参考答案谦受益;债有主;卖狗肉;心不烦;祸不单行;失道寡助;用兵一时;后人乘凉;逆我者亡;行而不远;拔刀相助;量体裁衣。
四、同步强化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
B.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贷款消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寅吃卯粮也成为一种时尚。
D.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创下的这份家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B.自从开通网上追逃以来,那些潜逃犯就无处逃脱,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正义的审判。
C.许多旅行家在描写极光时往往语焉不详,只说些“无法以语言形容”之类的遁词。
D.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各种诬蔑和诽谤,他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并振振有词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B.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并不像有些文章说的那么大,可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古训,说得颇为有理。
C.他不一会儿就把一台电脑装好了,笑了笑,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很是踌躇满志。
D.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对待学生不能偏一个,为一个。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当领导的,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为群众办实事,不能干打雷,不下雨。
B.我就这点酒量,要是再喝点酒,就登着鼻子上脸了。
C.哎呀,大侄子,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我识那两个字儿,怎么会上网聊天呢?
D.先学会走,才能跑,隔着锅台上炕怎么行?
5.根据语境,写出两个适合填入句子横线处的熟语,答在序号后面。
如果公司高层没有能力在其位谋其职,那么他就会像帕金森定理一样,一个部门经理能完成的工作,叫两个部门经理来完成,尽量不给他们晋升的机会,所谓,公司高层如此,部门经理也好不到哪里去,结果全公司就会感觉大家都很忙,都很尽职,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人员越来越多,但效率却越来越低!
答:(1) (2)
【答案及解析】
1.D (身无长物:是身无分文,十分贫穷的意思。与语境吻合。A.因人成事:贬义词,指借助他人力量而获得成功。属褒贬误用。B.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C.寅吃卯粮:入不敷出,提前消费掉前一年的收入,是贬义词)
2.C (语焉不详:虽然说到或写到某些内容,但不够具体详尽,与语境吻合。A.楚楚动人: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身形,如穿着考究、风姿绰约等,在此形容“读”的感觉,修饰对象有误。B.在劫难逃:命中注定的劫难,想逃也逃不掉,修饰正面人物,色彩不当。D.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词修饰对象是人工,而“苍山、洱海”是天然的)
3.A (振振有词:指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是贬义词,此处应用褒义词。B.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指有名望的人,实际上难以与其名望相称。C.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D.一碗水端平:指公平待人)
4.B (登着鼻子上脸:形容态度越来越过分。A.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不见实际行动,或空吓唬人,不动真格的。C.赶鸭子上架:比喻强迫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不愿做的事。D.隔着锅台上炕:比喻做事不遵循合理的程序,不按部就班,或比喻越做越越权)
5. (1)上梁不正下梁歪;(2)上行下效。
高考试题中熟语考查题型灵活多变。为了考生在复习当中更好地掌握熟语的有关知识,分清类别,现将有关内容及其规律总结如下:
一、掌握基本知识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材料特殊的语言。包括风格典雅、多用于书面语的成语和通俗形象、流行于民间、保持着口语特点的俗语。具体说来,“熟语”主要包括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成语这几大类型:
1.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结构简洁,形象生动,含义丰富,出现频率高,用处广。惯用语有三个特点:语义具有双层性、结构比较固定、在句法功能上与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且多含贬义。如:“八字没一撇”“吃哑巴亏”“二百五”等。
2.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行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等。
3.歇后语
歇后语是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间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等。
4.格言
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句。如:“有志者,事竟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5.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二、把握设题规律
熟语考题的题型设计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常见的误用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前后重复、不合惯用句式、谦敬错位、理解片面等。
1.望文生义
熟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还要掌握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例1 为了这项试验,他们花费了两年时间,但因受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还是屡试不爽。
分析“屡试不爽”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不能理解为“好”“痛快”。
这一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三人成虎、文不加点、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足为训、不可理喻、间不容发、不名一文、五风十雨、吊民伐罪、细大不捐、万人空巷、身无长物、七月流火等。
2.用错对象
很多熟语,在具体的使用对象上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例2游览九寨沟风景,你一定会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技巧胜过天然,不能指自然本身,此处就是用错了对象。
例3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
分析 “耳提面命”,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师长对弟子等的殷勤恳切的教导。此句用于朋友之间不恰当。
类似上述易用错的成语还有:比翼双飞、青梅竹马、洋洋大观、因人成事、妙手回春、济济一堂、破镜重圆、一劳永逸、炙手可热、登堂入室、天姿国色、秀色可餐、琴瑟和谐、卿卿我我、耳鬓厮磨等。
3.褒贬颠倒
熟语和其它词语一样,也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在使用时如果不注意与全句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褒贬失当。
例4 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分析 “始作俑者”常用来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此句中将贬义误用为褒义。
类似上述在感情色彩上定位易错的成语还有:好为人师、处心积虑、信誓旦旦、党同伐异、弹冠相庆、洗心革面、师心自用、无所不至、目无全牛、倾巢出动、重振旗鼓、有口皆碑、粉墨登场、振振有辞、夸夸其谈、殚精竭虑、趋之若骛、叹为观止等。
4.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意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的隐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例5 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分析 “贻笑大方”意为: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该词本身含有被动义,所以“被”字多余。
类似的还有:……显得相形见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他津津乐道地说……,难言之隐的苦衷,忍俊不禁地笑了,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责无旁贷的责任是……等。
5.不合惯用句式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但很少或不能用于其它句式。我们在解题时要看清其句中的否定词或疑问词。
例6不管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发展导弹与核武器,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可能与美国的核武器同日而语。
分析 “同日而语”意思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同等看待,相提并论。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中。例句中用的符合要求。
类似的有: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均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6.敬谦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熟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谦,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千虑一得”等;有的则用于敬称对方,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7在这里,我就不吝赐教,谈点看法,跟你商榷。
分析 “不吝赐教”是用于请教别人指教自己的客套话,是敬辞。本句误用为谦辞。
类似的还有:抛砖引玉、蓬荜生辉、虚怀若谷、敝帚自珍、诚惶诚恐等。
7.理解片面
有些熟语意义复杂,感情色彩呈现出两面性,我们往往只注意其中应用较多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形成片面认识,不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用法。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分析 “想入非非”多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贬义词。但此处是形容想法大胆、新奇,是褒义词。
类似的还有:淋漓尽致、左右逢源等。
三、常见题型剖析
1.俗语成语置换题
这种题型将熟语中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形式进行互换,旨在考查考生的成语、俗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语境,真正理解所置换的俗语或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例9 下列句子后面括号里与句中引号内的词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A.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位公安厅长就是因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才被拉下水的。(耳濡目染)
B.他这个人“口里蜜蜜甜,心里一把锯锯镰”,你初次和他交往,可一定要防着点。(口蜜腹剑)
C.那掌班的说:“咱班里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都是‘呱呱叫,超等第一的’角色。”(出类拔萃)
D.常言道:“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厂子扭亏为盈。(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分析选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两者意思不一样。
2.语境运用题
这种题型在2004年高考中已经考过。即提供一个语境,要求考生根据语境来填写熟语。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语言积累能力。
例10 请从下面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倘若不幸战败,我只会在马上战死,决不会跪地投降。常言道:“”。
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泣,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这也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的缘故吧!
A.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B.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分析本题结合语言环境来分析,即可以寻找出适合的候选项分别是A和D。
3.正误判断题
这种题型是高考最为常见的题型,它一般给出四个选项,让考生结合具体语句、语境来分析判断熟语使用的正误。
例1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百姓拜年短信唱主角,一小时发送一千万条。
B.每次对某件事物口无遮拦地进行炮轰之后,崔永元总是能够出人意外的打圆场。
C.湖北大学引进博士群形成大气候。
D.当面鼓对面锣,宿州派出所无辜抓走海关警察。
分析选D,“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4.填空题
上句对下句,或根据上句意义写出下句意思。多用于俗语或成语的置换。
例12 据上句俗语补写出下句。
满招损, 冤有头,挂羊头,
眼不见, 福无双至, 得道多助,
养兵千日,前人栽树, 顺我者昌,
言而无文,路见不平, 看菜吃饭,
参考答案谦受益;债有主;卖狗肉;心不烦;祸不单行;失道寡助;用兵一时;后人乘凉;逆我者亡;行而不远;拔刀相助;量体裁衣。
四、同步强化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你们几位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干一番大事业。
B.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贷款消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寅吃卯粮也成为一种时尚。
D.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创下的这份家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B.自从开通网上追逃以来,那些潜逃犯就无处逃脱,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正义的审判。
C.许多旅行家在描写极光时往往语焉不详,只说些“无法以语言形容”之类的遁词。
D.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各种诬蔑和诽谤,他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并振振有词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B.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并不像有些文章说的那么大,可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古训,说得颇为有理。
C.他不一会儿就把一台电脑装好了,笑了笑,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很是踌躇满志。
D.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对待学生不能偏一个,为一个。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当领导的,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为群众办实事,不能干打雷,不下雨。
B.我就这点酒量,要是再喝点酒,就登着鼻子上脸了。
C.哎呀,大侄子,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我识那两个字儿,怎么会上网聊天呢?
D.先学会走,才能跑,隔着锅台上炕怎么行?
5.根据语境,写出两个适合填入句子横线处的熟语,答在序号后面。
如果公司高层没有能力在其位谋其职,那么他就会像帕金森定理一样,一个部门经理能完成的工作,叫两个部门经理来完成,尽量不给他们晋升的机会,所谓,公司高层如此,部门经理也好不到哪里去,结果全公司就会感觉大家都很忙,都很尽职,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人员越来越多,但效率却越来越低!
答:(1) (2)
【答案及解析】
1.D (身无长物:是身无分文,十分贫穷的意思。与语境吻合。A.因人成事:贬义词,指借助他人力量而获得成功。属褒贬误用。B.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C.寅吃卯粮:入不敷出,提前消费掉前一年的收入,是贬义词)
2.C (语焉不详:虽然说到或写到某些内容,但不够具体详尽,与语境吻合。A.楚楚动人: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身形,如穿着考究、风姿绰约等,在此形容“读”的感觉,修饰对象有误。B.在劫难逃:命中注定的劫难,想逃也逃不掉,修饰正面人物,色彩不当。D.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词修饰对象是人工,而“苍山、洱海”是天然的)
3.A (振振有词:指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是贬义词,此处应用褒义词。B.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指有名望的人,实际上难以与其名望相称。C.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D.一碗水端平:指公平待人)
4.B (登着鼻子上脸:形容态度越来越过分。A.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不见实际行动,或空吓唬人,不动真格的。C.赶鸭子上架:比喻强迫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不愿做的事。D.隔着锅台上炕:比喻做事不遵循合理的程序,不按部就班,或比喻越做越越权)
5. (1)上梁不正下梁歪;(2)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