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DNA变成新型塑料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ss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结构与塑料结构很相似

  说起DNA,大家都很熟悉了,作为生物体的“总工程师”,DNA对生物体的作用十分重大。但你知道吗?DNA还具有一些工业原材料的优良特性,未来,DNA也许会在工业、制造业中大放异彩。

DNA可以变塑料


  白色污染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世界各国都不得不将“禁塑”提上日程。但是,已经习惯塑料的人类,在无塑可用时一定会感到十分不便,因此,制造塑料替代品也成为了人们迫切的需求。最近,有科学家发现,DNA也许能成为理想的塑料原料。
  DNA是怎么与塑料扯上关系的?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塑料的制造过程。塑料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和煤的副产品。原油由许多种有机物混合而成,原油被抽出来后,经过加热、蒸馏和精炼等过程,按照沸点和密度的不同被分成多种组分,其中一种叫做石脑油,它是制造塑料的起点物质。石油脑中含有许多小分子烷烃和烯烃,比如丁烷、乙烯、丙烯等,这些小分子有机物经过一个叫聚合的化学反应被合成高分子的烃链。工程师们往这些烃链中添加一些其他物质改变其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等性能,再通过不同的模具,我们见到的各类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塑料制品就制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了DNA的影子吗?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丹所带领的团队在其中找到了DNA的用武之地。DNA与塑料的本质相似,都是由碳氢组成的高分子链,如果能在DNA链中加入其他物质改变其机械性能,DNA也许就能发挥出与塑料相似的功能。
  用DNA做塑料原料的优势很明显。与人造高分子材料不同,DNA作为地球上天然生产且历史悠久的高分子,几乎所有生物都具有分解DNA的酶,用DNA作为塑料完全不用担心出现无法降解的问题;另一个明显优势是,现在的塑料原料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DNA不同,地球有这么多的生物,它们几乎时时刻刻在制造DNA,将DNA作为原料,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NA如何变塑料


  那么,该如何将DNA变成塑料呢?首先是收集原料,几乎所有生物的体内都有DNA,但是珍稀动植物或者农业种植、养育的动植物当然不适合作为DNA的来源。此外,从提纯的角度考虑,较小的生物体含有的DNA以外的物质较少,更适合用于提取DNA。
  基于以上考虑,罗丹的研究团队选取的是大海中的微生物和藻类、酿酒厂和制药厂等各种发酵工厂使用过后的微生物残渣等,从这些生物体内可以收集到方便且廉价的天然DNA。未来,如果DNA塑料真正形成了产业链,也可以像发酵工厂那样,建造一个个大型培养罐,用工业法高密度培养细菌,更快地获取大量DNA。
  获取了DNA后,要将螺旋状的DNA链解开成为单链,方便后续添加其他物质,按用途改变其性质。此前,已经有许多团队在尝试将生物高分子材料多糖和蛋白质等制成塑料。但是在解旋和重组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合适的交联剂,往往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这次,罗丹的团队幸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经过许多次实验后,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适宜的小分子交联剂,将它与天然DNA共同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两者就可以发生反应,最快半小时就能将DNA解旋,一个个小分子交联剂连接到DNA单链上,最终将许多条DNA单链交联成一个完整的凝胶状物质。
  研究团队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和天然DNA的浓度等条件调控凝胶的机械性能,制备出了像橡胶一样柔软的凝胶,也制出了与塑料玩具一样坚硬的凝胶。柔软且轻薄的DNA凝胶在铝离子和甘油的帮助下涂覆在铜线上,由于DNA是绝缘体,因此这些DNA涂层像塑料膜一样显示出完全的电绝缘性,涂在铜线上就制成了一根电线。坚硬的DNA凝胶则被研究团队制成了一个拼图玩具,涂上了红、绿、橙、黑等各种颜色的DNA凝胶块,看上去与真正的塑料玩具毫无差别。

DNA塑料大变样


  加入不同的物质,DNA凝胶还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比如用甘油替代水作为交联反应的溶剂,研究人员得到了另一种DNA凝胶。由于甘油具有极低的蒸气压(气液共存时的大气压),甘油DNA凝胶具有非常高的机械强度的同时也保持了非常惊人的可拉伸性。研究人员用小刀切割凝胶,它不会被切碎,而是将小刀弹开;这种凝胶还像不粘锅的表面涂层特氟龍一样,具有强大的黏附力,一小块小拇指大小的凝胶黏附在一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将手机提起来,而且凝胶不会被拉断。这样看来,用DNA凝胶制成的塑料袋的强度和承重能力也不必担心。

  罗丹的研究团队还在DNA凝胶中加入了许多新型材料,包括生物酶、碳纳米材料、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高分子单体和金属离子等,这些杂质不会干扰DNA凝结,而是赋予它一些新的特性和功能。
  Cas12a是一种可在特定位点切割DNA的DNA剪切酶,当Cas12a受到刺激时,它会将DNA切开,这样DNA制成的凝胶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甚至完全溶解,释放凝胶内容物。运用这个特性,DNA凝胶被制成了病菌检测仪。当DNA凝胶检测到来自埃博拉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的遗传物质时,DNA凝胶中的Cas12a酶被激活,将凝胶切断,这时检测仪就知道病菌的存在了。
  罗丹的研究团队还尝试在凝胶中加磁性纳米颗粒,这让凝胶获得磁性,可以随着变动的磁场舞动,将之涂覆在不带有磁性的物体上,就获得了一个新磁体;DNA凝胶本身不具有导电性,但如果里面掺杂了金颗粒或碳纳米管等导电材料,就有望做成可导电的塑料;稀土材料、荧光材料和石墨烯等物质的加入都与DNA凝胶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新材料。未来,这些新型塑料能发挥怎样的功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DNA不仅是神奇的遗传分子,指导生物们的生理特性和生化过程,现在,DNA还能变成万能的材料分子,装点生物体外的大千世界,给世界带来更多改变。
其他文献
模糊广泛存在  一“堆”沙子、一“朵”云和“秃头”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属于对世界的“不精确描述”。  从沙堆中取出多少粒沙子后,它才不能叫做沙堆?云朵和天空的边界线在哪里?一个人要掉多少根头发(或者说头上要留有多少根头发)才称得上秃头?这难以说清楚——甚至不可能说清楚。  像这种边界模糊的概念,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一直以来,哲学家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诸如“堆”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连锁
期刊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亮的向往。有“人攀明月不可得”的追寻,也有“渌水净素月”的赞美,从坐地遥望到人类成功登月,月球在无数人心里都是一个美好而神秘的梦想,而有一个人却可以永远安睡在这个美丽的梦里,他就是尤金·休梅克——美国天文学家、行星科学领域的奠基者。无意中发现的独特彗星  作为享有盛誉的天文学家,尤金最有名的成就是和他的妻子卡罗琳·休梅克以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利维共同发现了休梅克-利维九号
期刊
笔者通过深入参与湖南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实践,结合试点工作的体会,以及在基层挂职的一些具体经历,形成一些关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思考,包括理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理清内部关系和与相关工作的外部关系等,阐述如下:  1 理清自然资源调查与权籍调查关系  要理清资源调查与权籍调查的关系。资源调查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通过研究制定资源调查标准和规程,经过法定的程序,查清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资
期刊
世界上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这样一本杂志——《花花公子》,创刊于1953年,号称包含了几乎所有男人们喜欢的元素:女人、美酒、汽車、男装,等等。出版后,作为一本占据了市场空白领域的杂志,它的销量节节攀升,享誉世界,以至于许多好莱坞女星以成为其封面人物为荣。  在杂志的带领下,一系列以男性为目标群体的延伸产业链建立起来:赌场、夜店等。无数中上层男性在这些销金窟中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为了迎合他们的喜好,
期刊
从小到大,我们有过许多次感冒的经历,大多数时候会鼻塞流涕,呼吸也不如健康的时候顺畅,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的鼻腔不是一根管子通到底的,而是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就像两个小房间。“房间”的外侧有三级突出的“阶梯”,这是三个外覆粘膜的骨头,叫做鼻甲(蝶窦与筛窦之间)。鼻甲的粘膜上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当冷空气进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的血管象暖气片一样对冷空气起到加温和加湿的作用。  鼻甲的
期刊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当中,因为黑洞具有难以置信的强大引力,所以在黑洞的周围不太可能诞生生命,只有在恒星系的宜居带那里,才有可能存在类似地球那样能诞生生命的星球。但是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推测后,发现黑洞也有类似于宜居带那样的区域。在那里,能诞生行星和生命,而且,如果我们居住在那里的话,会有非常奇特的体验。黑洞也有行星围绕  我们不妨先把黑洞想象成太阳。确实,离太阳太近的地方无法形成行星和
期刊
埃氏哈茲卡盗龙复原图被偷猎的化石  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是一片广袤的不毛之地,几乎无人居住,铺设的道路更少。但是,在这块荒凉之地,却有着大片裸露的白垩纪岩石,岩层中藏着丰富的宝藏——恐龙化石。这里是化石偷盗者的天堂。据估计,自1990年代以来,至少有数百具恐龙骨骼和千枚恐龙蛋被从这里挖掘出并走私出境。  这一次,偷盗者盯上了一个被称为乌哈托喀的地方。他们挖出一块半米长的红砂岩,里面有一只小恐龙的白色骨
期刊
2021年5月22日,在甘肃省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赛程中,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事故:山上突遇极端天气,气温骤降,局部地区出现冰雹、冻雨、大风,导致21名运动员遇难!而且,遇难者不是对越野赛一知半解的“小白”,反而是中国顶尖的越野赛选手,遇难人数之多、后果之严重惨烈都可算得上是世界之最了。  追溯原因,选手们竟然是被活活冻死的!在城市中一走出空调房就汗流浃背的人们难以想象,夏天怎么还会冻死
期刊
1966年,美國业余化石收藏家弗朗西斯·塔利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地层中,挖掘出一块非常古怪的化石。这也许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诡异的生物了。它的身体呈流线型,后面拖着一条鳍状的尾巴,有点像鱼,两侧有类似鳃的洞,好像飞机上的轩窗。背上有一根好像挑着的扁担一样的横杠,杠的两头是它的眼睛。前面长了一根像仙鹤一样长长的、可以弯折的脖子,脖子末端有螃蟹螯足一样的钳状嘴巴。整个动物有6-35厘米长。该生物生活在距今约
期刊
一个小盒子,尺寸是5厘米×5厘米,看上去有点精致,你以为它里面装的是珍贵的珠宝?错了,它里面装的是电池——这是荷兰企业家弗雷德里克·杜林克发明的被称为“气味泡泡”的设备,其“真正身份”是一个“嗅觉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释放出一股气味。  杜林克说,人们可以戴着它看电影,使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来控制它,让它在“某些时刻”散发出与电影画面相应的气味。换句话说,当电影中出现美食时,戴着它的人可以闻到美食散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