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江苏率先以省教委文件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参与者之一,我想就这个文件形成的前后情况做一点回忆,以期让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借鉴。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蓬勃开展,我省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苏南到苏北,多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重视教育,兴办学校,让人感动,催人奋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分阶段实施,在江苏有了可靠的保障。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对这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究竟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1988年底,周德藩同志调省教委任普教局长,和我们一道走乡串村看学校、搞调研,提出了率先抓管理,要从学校的常规管理抓起,教育改革才能脚踏实地,人民群众才能有满意的学校,学校也才能有可靠的质量。当时还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倾向,偏重智育、偏重考试学科、偏重分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呼吁“救救孩子”,基础教育出现错位。基础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办怎样的基础教育?这个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周德藩和我们商量,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到答案,寻求解决的途径。
1990年春天,省教委邀请了一批专家和中小学校长一道在华东饭店座谈,记得与会的专家有北师大教授桑新民、南师大教授鲁洁、刁培萼、郝京华等。三天的会议讨论热烈,从实践到理论,从现状到未来,从不同的方面归结到一点: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按照桑教授的说法——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可以这样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江苏省教委搞普教的同志们就认定了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素质奠基这个目标,认准了基础教育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个方向,我省的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健康地实施。按周德藩同志的说法:“素质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优质丰厚的生长点!”
找准了方向,就要坚定地走下去。然而我们认定的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如何让这个理念成为几十万江苏普教工作者的实践呢?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拟定出一个既方向准确又措施扎实的“红头文件”,让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让全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能用素质教育来办学校、教学生。为了起草这个文件,我们邀请专家学者作指导,邀请有经验的校长教师参与,尤其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经过一次次调查,一次次论证,由我和成尚荣负责的起草小组从苏南到苏北,从城市到乡村,从春天到冬天,几乎十易其稿,终于在1990年11月底完成了初稿。周德藩同志提议:我省的素质教育从小学起步,发展到初中,影响到高中,所以这个文件定名为《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的核心就是要把小学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明确小学教育就是为学生夯实基础的教育,要教学生做人,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了这个目标,提出了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试、升学、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并突出对校长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还明确师范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职责等等。可以说这个文件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是一个为在实施中的义务教育定方向、明职责的文件。在1990年12月25日省教委讨论通过,以“90-45”文号发到全省各市、县教育局,后来大家习惯称呼为“45号文”。
文件发出后,周德藩就和我们商量如何抓贯彻落实的问题,我们确定分两条线抓落实:一是深入搞懂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江苏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共识,由我牵头抓;二是举办市、县教育局长培训班,每年一期,连办4年,由周德藩、王世华负责。此外,从步骤上确定由“点上实验”到“区域推进”,让全省的实验小学真正实验起来,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来带动完小和村小。
为了贯彻落实45号文件,江苏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们又一次走在了前面。面对“素质”和“素质教育”这个既清楚又模糊的概念,省市教科所的同志、高师院校的教授们和一些实验小学的校长一道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江阴市的一个会议室里“交锋”了三昼夜,终于达成了一个江苏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认识版本,形成了我们的共识。当这个研讨“纪要”由省教委转发后,立即引起了上海、安徽等教委的重视,上海市教委还复印了江苏的“45号文”和素质教育研讨“纪要”供有关方面参考。时隔一年,普教局又在苏州的吴江市召开研讨会,探讨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勾画出未来小学生的素质形象。有了这一系列既有理论又来源于实践的研究成果,就为4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对教育局长和校长的培训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也让我真正感受到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在45号文件的引导下,江苏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改革相继展开,涌现出一批批特色小学、模范小学,编写出多种内容新颖、切合学生实际的小学教材,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更是让学生和老师从应试的沉重压力下解脱出来。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到了1993年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总方向,要坚持素质教育大目标,再一次为江苏推进素质教育增添动力。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蓬勃开展,我省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苏南到苏北,多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重视教育,兴办学校,让人感动,催人奋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分阶段实施,在江苏有了可靠的保障。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对这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究竟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1988年底,周德藩同志调省教委任普教局长,和我们一道走乡串村看学校、搞调研,提出了率先抓管理,要从学校的常规管理抓起,教育改革才能脚踏实地,人民群众才能有满意的学校,学校也才能有可靠的质量。当时还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倾向,偏重智育、偏重考试学科、偏重分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呼吁“救救孩子”,基础教育出现错位。基础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办怎样的基础教育?这个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周德藩和我们商量,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到答案,寻求解决的途径。
1990年春天,省教委邀请了一批专家和中小学校长一道在华东饭店座谈,记得与会的专家有北师大教授桑新民、南师大教授鲁洁、刁培萼、郝京华等。三天的会议讨论热烈,从实践到理论,从现状到未来,从不同的方面归结到一点: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按照桑教授的说法——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可以这样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江苏省教委搞普教的同志们就认定了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素质奠基这个目标,认准了基础教育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个方向,我省的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健康地实施。按周德藩同志的说法:“素质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优质丰厚的生长点!”
找准了方向,就要坚定地走下去。然而我们认定的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如何让这个理念成为几十万江苏普教工作者的实践呢?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拟定出一个既方向准确又措施扎实的“红头文件”,让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让全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能用素质教育来办学校、教学生。为了起草这个文件,我们邀请专家学者作指导,邀请有经验的校长教师参与,尤其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经过一次次调查,一次次论证,由我和成尚荣负责的起草小组从苏南到苏北,从城市到乡村,从春天到冬天,几乎十易其稿,终于在1990年11月底完成了初稿。周德藩同志提议:我省的素质教育从小学起步,发展到初中,影响到高中,所以这个文件定名为《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的核心就是要把小学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明确小学教育就是为学生夯实基础的教育,要教学生做人,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了这个目标,提出了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试、升学、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并突出对校长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还明确师范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职责等等。可以说这个文件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是一个为在实施中的义务教育定方向、明职责的文件。在1990年12月25日省教委讨论通过,以“90-45”文号发到全省各市、县教育局,后来大家习惯称呼为“45号文”。
文件发出后,周德藩就和我们商量如何抓贯彻落实的问题,我们确定分两条线抓落实:一是深入搞懂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江苏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共识,由我牵头抓;二是举办市、县教育局长培训班,每年一期,连办4年,由周德藩、王世华负责。此外,从步骤上确定由“点上实验”到“区域推进”,让全省的实验小学真正实验起来,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来带动完小和村小。
为了贯彻落实45号文件,江苏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们又一次走在了前面。面对“素质”和“素质教育”这个既清楚又模糊的概念,省市教科所的同志、高师院校的教授们和一些实验小学的校长一道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江阴市的一个会议室里“交锋”了三昼夜,终于达成了一个江苏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认识版本,形成了我们的共识。当这个研讨“纪要”由省教委转发后,立即引起了上海、安徽等教委的重视,上海市教委还复印了江苏的“45号文”和素质教育研讨“纪要”供有关方面参考。时隔一年,普教局又在苏州的吴江市召开研讨会,探讨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勾画出未来小学生的素质形象。有了这一系列既有理论又来源于实践的研究成果,就为4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对教育局长和校长的培训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也让我真正感受到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在45号文件的引导下,江苏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改革相继展开,涌现出一批批特色小学、模范小学,编写出多种内容新颖、切合学生实际的小学教材,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更是让学生和老师从应试的沉重压力下解脱出来。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到了1993年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总方向,要坚持素质教育大目标,再一次为江苏推进素质教育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