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feng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脂血症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等治疗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旨在总结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03—02
  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多达1.6亿,高脂血症是由于全身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结构失衡的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的伴发症及诱发因素,降脂治疗对预防和降低冠心病、脑梗塞等的发生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界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大量研究,现从病因病机、证治方法及针灸疗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李玉兰[1]提出,高脂血症主要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缺陷、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器虚衰、腑气不通等,其发病机制则由于上述病因导致肾精亏少、痰瘀互结、阻滞于脉络,形成脉络同病,故主张从痰湿、瘀血论治本病。侯小青[2]总结其师杨少山对本病的经验,杨老将本病归于气血津液的范畴,认为本病本虚标实,本虚属肝阴不足、脾肾两虚,标实为气滞、痰阻、血瘀,并将该病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阻型、痰瘀阻络型和肝肾阴亏型,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化痰消瘀及滋补肝肾。姜建国[3]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病理基础主要为痰浊。病机有二,一是饮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同时肝胆疏泄失职,不能泌输精汁而引起脾之消谷、运化功能失调,转化为痰浊; 二是肾之阴阳俱虚,相火妄动,致肝阳上亢,木旺则乘土,使脾胃输布功能失调,痰浊内生。王永泽[4]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为肝失疏泄,影响气机调畅、脾胃的运化及津血输布代谢,认为治疗本病应从肝论治。吴同启[5]主张从脾、肝论治高脂血症。综上所述,众医家处方用药相对集中于化痰利湿、化瘀降浊、补益脾肾,认为本病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又各有侧重,依据此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辨证分型治疗
  吕建卫等[6]总结冯纯慧教授經验,分为4型论治:①痰浊食积,内阻肠胃:方用平胃散合保和丸。②痰瘀内阻,郁而化热:方用小陷胸汤、升降散合冠心Ⅱ号方(丹参、红花、赤芍、川芎、降香)加减。③脾气亏虚,痰瘀内阻:方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冠心II号方加减。④脾胃阴虚,痰瘀内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沈庆法[7]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应以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痰浊湿火为主,可分6型论治:①脾虚痰浊壅阻:二陈汤加味;②气滞湿热内蕴:导痰汤加味;③肝郁火热郁结:龙胆泻肝汤加减;④脾肾不足,湿浊留积:健脾丸加味;⑤胃热腑实:枳实导滞丸加减;⑥气滞血瘀,脉络凝结:丹参饮加味。关于老年性高脂血症,谭婉君[8]总结经验,分为7型治疗:①痰湿内阻:常用七味白术散、平胃散、温胆汤、涤痰汤等化裁。②气滞血瘀: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③肝阳痰火:选用天麻钩藤饮、清气化痰丸、镇肝熄风汤化裁。④痰滞瘀阻:选用大黄蛰虫丸、涤痰汤化裁。⑤气虚血瘀:选用补阳还五汤化裁。⑥肝肾阴虚:选用杞菊地黄汤、左归丸化裁。⑦肾阳虚:选用附子理中汤、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化裁。
  3 中药复方治疗
  3.1 从脾论治
  安凤华[9]提出,本病与人体内部之“湿”、“痰”、“浊邪”蓄积有关,属于脾虚痰浊内郁,痰浊瘀阻型多见,尤其在高脂血症初期。临床上应用健脾化痰通络汤(法半夏、白术、莱菔子、茯苓、泽泻、橘红、天麻、绿茶、制南星、生甘草)对于早期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陈佑林等[10]认为强健脾胃、补益中气为治湿之关键,健脾燥湿化痰法应贯穿治疗高脂血症的始终。方投加味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泽泻、桂枝、法半夏、草决明、甘草等)治疗56例患者,总有效率达87.5%。胡郁坤等[11]认为“健脾和胃、祛痰化湿、活血祛瘀、行气通络”为降脂之根本大法,采用保和丸加减(炒山楂、制半夏、茯苓、炒麦芽、陈皮、炒莱菔子、连翘、神曲)治疗39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3%。
  3.2 从肾论治
  李恩庆等[12]运用补肾填精、活血化瘀之法,应用补肾降脂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生山楂、何首乌、大黄、丹参)治疗55例患者,连续治疗4周后,患者血中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ApoA、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彭小明[13]指出,高脂血症是机体气机阻滞、血瘀痰阻、痹阻脉络而成,属于中医“瘀证”、“痰证”、“脉痹”的早期表现,病位在血脉,虚主在肾,涉及心、肝、脾,实主为瘀血、痰浊,兼有气滞。选用丹参首乌山楂饮(丹参、首乌、山楂)治疗33例患者,显著降低血中TC、TG和LDL-C水平(P<0.05)。
  3.3 从肝论治
  吴娅妮[14]把6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中药组用益肝调脂饮口服(生黄芪、紫丹参、软柴胡、广郁金、石菖蒲、茶树根、福泽泻),对照组予血脂康胶囊口服,8周后观察疗效,中药组与对照组在中医临床症状、血脂指标中的TG、HDL-C及保肝降酶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陈辉先[15]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本病正在年轻化,且这部分患者在辨证中多以实证为主,总结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经湿热、瘀血阻滞,并提出清肝泻浊、活血化瘀的治疗思路,采用泻肝活血汤(川楝子、柴胡、大黄、泽泻、栀子、茯苓、山楂、丹参、水蛭)治疗33例患者,与口服脂必妥胶囊的对照组33例对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总疗效及血脂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3.4 从痰瘀论治
  赵秀玲[16]运用随机单盲法把入选的248例分为治疗组188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调脂汤(组成:山楂、草决明、何首乌、丹参、黄精、虎杖、生蒲黄、茵陈、柴胡、泽泻、大黄、地龙),对照组予去脂舒口服,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调脂汤能明显减低全血黏度值高切、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提示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法。火树华教授提倡运用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临证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4 针灸疗法
  管氏[17]等按子午流注纳子法,按时开穴,治疗110例高脂血症,平均治疗16.5次,显效37例,好转5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5.4%。杨氏[18]等以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为主治疗高脂血症,20天为1疗程,结TC、TG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上升(P<0.05)。周氏[27]等针刺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15天为1疗程,共治疗高脂血症患者42例,结果治疗前后TC、TG、B-脂蛋白均有改善(P<0.05,P<0.01),且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赵氏[19]将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选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辨证选穴。结果:观察组可以降低TC、TG、LDL-ch,升高HDL-c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0.05),优于对照组(P<0.05)。
  5 讨论
  回顾近年中医药相关文献的论述,多从内外两端探讨本病病因,认为外因与嗜食肥甘、化生痰浊相关,内因责之于脾、肾、肝功能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肾精亏虚、肝失疏泄、痰瘀阻络。由此派生出多种治法,在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一定疗效,显示出中医药的强大优势和潜力。目前,应规定和使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在研究设计时采用公认且高效的西药对照,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多指标长期追踪观察中西药物对比的远期疗效,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如何将最新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与中医辨证结合起来等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应加强对高脂血症的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玉兰.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J].四川中医,2010,28( 3) : 17 - 18.
  [2] 侯小青,徐红.杨少山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 5) : 265 -266.
  [3] 姜建国.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 9) : 615..
  [4] 王永泽,韩新玲.高脂血症从肝论治探讨[J].河北中医,2010,32( 6) : 921 -922.
  [5] 吴同启.从脾肝论治高脂血症 60 例[J].陕西中医,2004,25( 2) :133 - 134.
  [6] 吕建卫,伍小红.冯纯慧教授辨治高脂血症经验[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 ( 4 ):16-17.
  [7] 沈庆法.高脂血症的中西医诊治[ J ].中国临床医生,2008,36( 10 ):68-70.
  [8] 谭婉君.中医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体会[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 ( 5 ):58.
  [9] 安凤华,邹德运.健脾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体会[ 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 ( 4 ):530-531.
  [10] 陈佑林,常建国.加味胃苓汤治疗脾虚痰湿中阻型高脂血症56例[ J ].四川中医,2008,26 ( 11 ):85.
  [11] 胡郁坤,李昆三.保和丸加减治疗高脂血症39例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8,6 ( 5 ):18-20.
  [12] 李恩慶,佟晓辉.补肾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55例[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 ( 3 ):212-213.
  [13] 彭小明.丹参首乌山楂饮对血脂代谢紊乱的影响[ J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 ( 7 ):413.
  [14] 吴娅妮.益肝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37例分析[ 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 ( 1 ):24-25.
  [15] 陈辉先.泻肝活血汤治疗高脂血症33例临床观察[ J ].湖南中医杂志,2008,24 ( 5 ):9-11.
  [16] 赵秀玲..调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J ].四川中医,2006,24 ( 4 ):52-53.
  [17] 管增惠,陈莉莉,段少东,等.针刺治疗高脂血症11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1991,11(4):23.
  [18] 杨一明,靳瑞,张家维,等.针灸对高脂血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和其他脂质含量的影响[J].针灸学报,1992,8(1):7.
  [19] 赵惠.针刺辨证选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0):54-5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尿毒症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护理方法,以期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采取内瘘成形术后进行对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质量,完善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工作。结果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101例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状态通过术前访视、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来进行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剖宫产产妇在产后表示手术过程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整个分娩过程得到周到的护理和关怀。结论手术室护士经过心理分析,了解掌握产妇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使产妇的心理达到最佳状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为术后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剖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80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取甲状腺次全切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两组术后再出血、低钙抽搐、声音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血液系统双原发恶性肿瘤(DPMN)的认识。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3例血液系统DPMN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文献讨论。结果2例为血液系统异时性双原发恶性肿瘤(MDPMN),分别为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在第二恶性肿瘤明确诊断后,经标准方案化疗后均未缓解后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3、4个月。另1例为血液系统同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