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目前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促使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各国驻华使馆承担着推进本国与中国教育交流的历史使命。他们本国的教育现状和前景如何?如何向中国推介本国的教育?他们眼中的中国教育又是怎样的?……带着读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对各国使馆相关人士进行了访谈。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增设“使馆访谈”栏目,陆续推出使馆访谈系列文章。
莫华璋先生(Frank Mok),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美国教育总监(中国专员),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交流中心总监。多年来致力于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业的推进工作,过去五年中一直作为美国教育高级顾问和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美国教育总监(中国专员),努力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事业,对美国留学事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认识。莫先生与美国国务院、美国各驻华使、领馆紧密协作,负责协调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中心。莫先生多次在国际教育家协会(NAFSA)等国际会议中介绍中美教育交流情况,同时也通过各种讲座、培训和教育说明会等活动解答学生和家长的各类留学问题。4月11日,本刊记者就中美两国教育交流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些问题对莫华璋先生进行了采访。
问:现在许多打算留学美国的学生对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交流中心都比较熟悉了,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本机构不了解,你能大体介绍一下教育交流中心的情况吗?
答:我自己代表的机构是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办公地点设在美国教育交流中心。国际教育协会代表美国国务院文教署在中国设立了44个不同的EducationUSA centers,中文译作“留学美国资源中心”。在每个资源中心都有很多关于留学及美国教育方面的原版资料,同学们可以随时免费使用。正如你所看到的,美国教育交流中心有个非常完善的图书馆,储备有美国教育及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是非常欢迎同学们前来使用的,同学们只需要提前预约一下,即可享受到各种信息查询服务。同时我们在美国国务院美国留学网站(WWW.EDUCATIONUSA.STATE.GOV)以及国际教育协会的网站(WWW.IIE-CHINA.ORG)上都有相关资料的详细介绍。如果同学们在使用这些资料时产生疑问,也可以登录我们的另外一个网站(美国教育在线咨询网,WWW.VCO-EDUSA.NET),这个网站是专门为同学们答疑解难的。交流中心在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包括举办讲座、电影会,甚至为留学生提供一些奖学金机会,当然这些活动有些是针对学生的,有些是针对学者的,还有一些活动不是对外公开的,比如同中国教育部门的一些机构合作。
问:教育交流中心会同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吗?
答:暂时不会。当然留学美国资源中心的一些图书资料可能会存放在留学中介机构,可那只是为同学们提供方便。我们暂时还没有同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开展更加深层次合作项目的计划。
问:如果不同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国际教育协会如何在中国宣传推广美国的院校?
答:首先,国际教育协会每年都会在中国举办美国高等教育说明会。第二,我们全年都在中国各地的大学、高中及一些图书馆进行很多关于美国留学方面的演讲,这些活动连同44个留学美国资源中心一起,为广大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咨讯平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活动在中国起到了一系列良性反应,其直接后果是,这几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不断高速攀升,同时中国社会对留学美国的政策和一整套程序也越来越熟悉。
问:您如何看待美方在同中国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美方如何看待自身高教体系所具备的优势?
答:在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的自主性是很强的。高校在舆论推广、招收国际学生甚至本土学生,以及对学生的挑选方面所做出的举措都只是各高校独立的行为,而不能代表政府,美国政府或国际教育协会在中美教育交流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也不一定代表美国所有院校。但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的国际教育机构,以及美国的各类院校都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这几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和美国高校来华合作及招生的学校数量都在不断攀升,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与鼓励。
至于美国高教体系的优势,首先,美国不少高校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高科技及其他很多领域都能在国际上独当一面。但是我觉得更值得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美国非常大,美国有非常多的高校,这一点不是其他留学热门国家所能相比的。美国目前共有3 800多所高校(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1 700多个研究生院,高校提供800多个不同的专业。这些数字折射出来的信息是,在美国高校学习,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高校的多元性很强,这就造就了美国高等教育所独有的弹性和多元化,我认为这就是美国教育体系最明显的优势。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高校的嗅觉很灵敏,反应速度也非常快,它们总能得到全球教育方面的最新资讯。
问:您刚才也提到了近几年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但不知您是否发现,近年来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最近有统计表明,目前来华留学生数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美国、越南、泰国,近年来美国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一直居第三位,其他四位都是亚洲国家,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骄傲看到这一点。首先,这代表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以及两国之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在近几年,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其他社会发展方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美国是个非常全球化的国家,美国的反应同其他国家相比比较快,美国的学生和民众也都很敏感,他们及时意识到了来中国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来中国学习对他们的未来很实用。目前在美国有一个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潮流,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美国积极进行汉语推广活动,同时也在努力建设孔子学院,目前已经在美国建成了十几所孔子学院,在未来的几年中还会有更多的孔子学院出现,这对中美两国都是很好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能有幸跻身前三名,但我们很乐意看到这一现象,我们也相信,未来中美两国的教育交流必将更加频繁,更加多元!
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交流来说是否是个特殊的契机?关于中美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美国政府和各教育机构近期会有什么积极的举动?
答:我觉得从前、现在以及未来,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一直是在不间断地进行的。美国跟中国的教育交流开展于100多年前,期间可能因为历史原因有过一些短期的中断,但是自从两国在文化和教育上恢复交往之后就没有再中断过,鉴于这种交流的连续性、不间断性,我们不需要去特别突出今年奥运会的时机。当然,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很明显给了全世界包括美国一个极好的机会去认识中国,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
问:目前国际留学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积极的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到欧洲以外的国家留学,美国如何看待这种竞争?
答:我们非常欢迎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这些举措是对全球化、多元化的适应和进一步促进,对全球教育市场来说都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认为这对美国来说是种竞争,这些举措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举个例子:前几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在持续攀升十几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缓冲过程,当时欧美几个国家的教育代表相互间都以为中国留学生去了其他国家,但后来才发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高校的改革和扩招使得中国的学生有机会在国内接受优良的教育,所以他们选择留在国内而没有出去留学。我们一直坚持这么一个观点: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终究是好事。
美国的政府和院校都一如既往地欢迎中国学生,近几年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在访问中国时也都反复提出希望在教育上能与中国有更广更深层次的合作。我们欢迎中国学生,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问:您对未来几年国际留学市场的整体格局能不能作出一个预测?
答:我本人不是做具体留学咨询工作的,所以对国际留学市场也不能作出有效的预测。我觉得现在学生在获取留学咨讯方面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留学的动机也越来越成熟,不会有太多不现实的幻想。但是有一点我可以预测一下,可能越来越多的同学去国外念书不再只是单纯追求学历教育,而会去学习某一个课程或某个专门的知识。
问:目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时的平均年龄开始降低,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去加拿大读高中,可是去美国读高中的学生似乎不多,这是为什么?
答:以往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主,这占到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70%(2006-2007学年度)。目前攻读本科的人数比例扩大了一些,而中国学生去美国攻读私立高中的人数近两年增长率也挺高的,但在总人数上还不是很庞大。最近几年,美国寄宿制高中协会在上海和北京都做了教育展及其他一系列宣传活动,扩大了美国私立高中在中国的影响面。但另一方面,美国的私立高中收费都比较高,招收人数也比较有限,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当然,随着家长和学生出国动机越来越成熟,去美国寄宿制学校读书的中国学生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问:近两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这将会抢占美国学生的教育资源,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这种观点这是否会影响到美国今后的签证政策?
答:第一,中国留学生去美国接受教育也是要交学费的,占用相关教育资源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所以不存在抢占美国学生的教育资源的问题。
第二,中国学生也为美国院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无形资源,为美国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元文化、多元视角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中国学生到美国后,也成为中国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大使”。对此美国的学校是极度欢迎的。
第三,美国的学校很多,接收学生的能力也很强。同中国的高校一样,美国的高校也在扩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担心是多余的,也不会影响到美国今后的签证政策。
问:您刚才反复提到美国政府和高校都非常欢迎中国学生,那么您能否谈谈美国高校普遍对中国学生有什么评价?
答:我每年都会回美国一到两次,也会参加美国不少高校的研讨会。我先后同许多学校的代表谈论过这个问题,他们普遍都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特别扎实,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也都很出色,一般来说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都比较高。
问:但是否也有不少美国高校反映,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实验方面比较差?
答:前几年我们会碰到这种现象,可能当时中国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方面所接受的训练还不是太充分,当然我也知道在中国国内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很多工作。但最近几年,我也听到不少美国院校的代表用很惊讶的语气提及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实验方面与5年前10年前的面貌很不一样。相比较而言我更关注中国学生的这些变化,而不在乎那些批评的声音。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用正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问:在中国,留学中介机构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美国政府以及国际教育协会对中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如何看?
答:我同中国留学中介机构行业接触很多,也认识不少他们的工作人员。不同地区的留学中介机构在服务水准与专业知识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国际教育协会当然希望留学中介机构应该以帮助同学们为基本宗旨,而不要为了自身利益帮着同学们做出一些片面的选择,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中介机构在服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方面能够不断提高。
问:国际教育协会会不会在中国面对学生直接做留学咨询服务工作?
答:暂时没有这个打算,原因跟经费很有关系。中国很大,从实际考虑的话,这么做不是很现实。但是我们会在网站上详细解答同学们的咨询,同时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遇到学生和家长的咨询时,也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我希望学生和家长多利用我们的网站,前面提到的三个网站以及美国驻华各使领馆的网站都受到美国国务院文教署的直接支持,这些网站上都有最准确、最全面和及时的留学美国资讯。
问:2008年美国的留学签证政策会有什么新变化?对这些变化,中国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答:美国签证方面的法律法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当然有时候在技术上会有些小小的调整,比如曾经在中国引起广泛讨论的签证时扫描指纹一事。赴美签证以前不需要扫描指纹,后来开始要留两个指纹。从2008年起,赴美国签证将留十指指纹,当然这一措施也是为了大家长远的安全考虑,相信大家逐渐都能理解。2008年的签证政策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我们依然很欢迎中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到美国留学后,在毕业之前可以去申请一个OPT(外国留学生实习期),然后可以在美国居留1年时间去实习或者找工作。今年3月底4月初,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关于OPT期限的最新政策,将OPT期限由之前的12个月改为29个月,这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总体而言,我们很希望中美两国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我们也会更加积极稳妥地促进两国在教育领
域的合作与交流!
责任编辑 谢建华

莫华璋先生(Frank Mok),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美国教育总监(中国专员),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交流中心总监。多年来致力于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业的推进工作,过去五年中一直作为美国教育高级顾问和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美国教育总监(中国专员),努力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事业,对美国留学事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认识。莫先生与美国国务院、美国各驻华使、领馆紧密协作,负责协调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中心。莫先生多次在国际教育家协会(NAFSA)等国际会议中介绍中美教育交流情况,同时也通过各种讲座、培训和教育说明会等活动解答学生和家长的各类留学问题。4月11日,本刊记者就中美两国教育交流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些问题对莫华璋先生进行了采访。
问:现在许多打算留学美国的学生对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交流中心都比较熟悉了,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本机构不了解,你能大体介绍一下教育交流中心的情况吗?
答:我自己代表的机构是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办公地点设在美国教育交流中心。国际教育协会代表美国国务院文教署在中国设立了44个不同的EducationUSA centers,中文译作“留学美国资源中心”。在每个资源中心都有很多关于留学及美国教育方面的原版资料,同学们可以随时免费使用。正如你所看到的,美国教育交流中心有个非常完善的图书馆,储备有美国教育及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是非常欢迎同学们前来使用的,同学们只需要提前预约一下,即可享受到各种信息查询服务。同时我们在美国国务院美国留学网站(WWW.EDUCATIONUSA.STATE.GOV)以及国际教育协会的网站(WWW.IIE-CHINA.ORG)上都有相关资料的详细介绍。如果同学们在使用这些资料时产生疑问,也可以登录我们的另外一个网站(美国教育在线咨询网,WWW.VCO-EDUSA.NET),这个网站是专门为同学们答疑解难的。交流中心在中国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包括举办讲座、电影会,甚至为留学生提供一些奖学金机会,当然这些活动有些是针对学生的,有些是针对学者的,还有一些活动不是对外公开的,比如同中国教育部门的一些机构合作。
问:教育交流中心会同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吗?
答:暂时不会。当然留学美国资源中心的一些图书资料可能会存放在留学中介机构,可那只是为同学们提供方便。我们暂时还没有同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开展更加深层次合作项目的计划。
问:如果不同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国际教育协会如何在中国宣传推广美国的院校?
答:首先,国际教育协会每年都会在中国举办美国高等教育说明会。第二,我们全年都在中国各地的大学、高中及一些图书馆进行很多关于美国留学方面的演讲,这些活动连同44个留学美国资源中心一起,为广大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咨讯平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活动在中国起到了一系列良性反应,其直接后果是,这几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不断高速攀升,同时中国社会对留学美国的政策和一整套程序也越来越熟悉。
问:您如何看待美方在同中国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美方如何看待自身高教体系所具备的优势?
答:在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的自主性是很强的。高校在舆论推广、招收国际学生甚至本土学生,以及对学生的挑选方面所做出的举措都只是各高校独立的行为,而不能代表政府,美国政府或国际教育协会在中美教育交流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也不一定代表美国所有院校。但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的国际教育机构,以及美国的各类院校都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这几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和美国高校来华合作及招生的学校数量都在不断攀升,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与鼓励。
至于美国高教体系的优势,首先,美国不少高校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高科技及其他很多领域都能在国际上独当一面。但是我觉得更值得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美国非常大,美国有非常多的高校,这一点不是其他留学热门国家所能相比的。美国目前共有3 800多所高校(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1 700多个研究生院,高校提供800多个不同的专业。这些数字折射出来的信息是,在美国高校学习,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高校的多元性很强,这就造就了美国高等教育所独有的弹性和多元化,我认为这就是美国教育体系最明显的优势。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高校的嗅觉很灵敏,反应速度也非常快,它们总能得到全球教育方面的最新资讯。
问:您刚才也提到了近几年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但不知您是否发现,近年来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最近有统计表明,目前来华留学生数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美国、越南、泰国,近年来美国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一直居第三位,其他四位都是亚洲国家,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骄傲看到这一点。首先,这代表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以及两国之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在近几年,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其他社会发展方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美国是个非常全球化的国家,美国的反应同其他国家相比比较快,美国的学生和民众也都很敏感,他们及时意识到了来中国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来中国学习对他们的未来很实用。目前在美国有一个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潮流,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美国积极进行汉语推广活动,同时也在努力建设孔子学院,目前已经在美国建成了十几所孔子学院,在未来的几年中还会有更多的孔子学院出现,这对中美两国都是很好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能有幸跻身前三名,但我们很乐意看到这一现象,我们也相信,未来中美两国的教育交流必将更加频繁,更加多元!
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交流来说是否是个特殊的契机?关于中美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美国政府和各教育机构近期会有什么积极的举动?
答:我觉得从前、现在以及未来,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一直是在不间断地进行的。美国跟中国的教育交流开展于100多年前,期间可能因为历史原因有过一些短期的中断,但是自从两国在文化和教育上恢复交往之后就没有再中断过,鉴于这种交流的连续性、不间断性,我们不需要去特别突出今年奥运会的时机。当然,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很明显给了全世界包括美国一个极好的机会去认识中国,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
问:目前国际留学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积极的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到欧洲以外的国家留学,美国如何看待这种竞争?
答:我们非常欢迎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这些举措是对全球化、多元化的适应和进一步促进,对全球教育市场来说都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认为这对美国来说是种竞争,这些举措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举个例子:前几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在持续攀升十几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缓冲过程,当时欧美几个国家的教育代表相互间都以为中国留学生去了其他国家,但后来才发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高校的改革和扩招使得中国的学生有机会在国内接受优良的教育,所以他们选择留在国内而没有出去留学。我们一直坚持这么一个观点: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终究是好事。
美国的政府和院校都一如既往地欢迎中国学生,近几年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在访问中国时也都反复提出希望在教育上能与中国有更广更深层次的合作。我们欢迎中国学生,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问:您对未来几年国际留学市场的整体格局能不能作出一个预测?
答:我本人不是做具体留学咨询工作的,所以对国际留学市场也不能作出有效的预测。我觉得现在学生在获取留学咨讯方面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留学的动机也越来越成熟,不会有太多不现实的幻想。但是有一点我可以预测一下,可能越来越多的同学去国外念书不再只是单纯追求学历教育,而会去学习某一个课程或某个专门的知识。
问:目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时的平均年龄开始降低,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去加拿大读高中,可是去美国读高中的学生似乎不多,这是为什么?
答:以往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主,这占到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70%(2006-2007学年度)。目前攻读本科的人数比例扩大了一些,而中国学生去美国攻读私立高中的人数近两年增长率也挺高的,但在总人数上还不是很庞大。最近几年,美国寄宿制高中协会在上海和北京都做了教育展及其他一系列宣传活动,扩大了美国私立高中在中国的影响面。但另一方面,美国的私立高中收费都比较高,招收人数也比较有限,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当然,随着家长和学生出国动机越来越成熟,去美国寄宿制学校读书的中国学生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问:近两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这将会抢占美国学生的教育资源,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这种观点这是否会影响到美国今后的签证政策?
答:第一,中国留学生去美国接受教育也是要交学费的,占用相关教育资源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所以不存在抢占美国学生的教育资源的问题。
第二,中国学生也为美国院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无形资源,为美国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元文化、多元视角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中国学生到美国后,也成为中国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大使”。对此美国的学校是极度欢迎的。
第三,美国的学校很多,接收学生的能力也很强。同中国的高校一样,美国的高校也在扩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担心是多余的,也不会影响到美国今后的签证政策。
问:您刚才反复提到美国政府和高校都非常欢迎中国学生,那么您能否谈谈美国高校普遍对中国学生有什么评价?
答:我每年都会回美国一到两次,也会参加美国不少高校的研讨会。我先后同许多学校的代表谈论过这个问题,他们普遍都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特别扎实,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也都很出色,一般来说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都比较高。
问:但是否也有不少美国高校反映,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实验方面比较差?
答:前几年我们会碰到这种现象,可能当时中国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方面所接受的训练还不是太充分,当然我也知道在中国国内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很多工作。但最近几年,我也听到不少美国院校的代表用很惊讶的语气提及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实验方面与5年前10年前的面貌很不一样。相比较而言我更关注中国学生的这些变化,而不在乎那些批评的声音。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用正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问:在中国,留学中介机构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美国政府以及国际教育协会对中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如何看?
答:我同中国留学中介机构行业接触很多,也认识不少他们的工作人员。不同地区的留学中介机构在服务水准与专业知识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国际教育协会当然希望留学中介机构应该以帮助同学们为基本宗旨,而不要为了自身利益帮着同学们做出一些片面的选择,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中介机构在服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方面能够不断提高。
问:国际教育协会会不会在中国面对学生直接做留学咨询服务工作?
答:暂时没有这个打算,原因跟经费很有关系。中国很大,从实际考虑的话,这么做不是很现实。但是我们会在网站上详细解答同学们的咨询,同时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遇到学生和家长的咨询时,也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我希望学生和家长多利用我们的网站,前面提到的三个网站以及美国驻华各使领馆的网站都受到美国国务院文教署的直接支持,这些网站上都有最准确、最全面和及时的留学美国资讯。
问:2008年美国的留学签证政策会有什么新变化?对这些变化,中国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答:美国签证方面的法律法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当然有时候在技术上会有些小小的调整,比如曾经在中国引起广泛讨论的签证时扫描指纹一事。赴美签证以前不需要扫描指纹,后来开始要留两个指纹。从2008年起,赴美国签证将留十指指纹,当然这一措施也是为了大家长远的安全考虑,相信大家逐渐都能理解。2008年的签证政策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我们依然很欢迎中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到美国留学后,在毕业之前可以去申请一个OPT(外国留学生实习期),然后可以在美国居留1年时间去实习或者找工作。今年3月底4月初,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关于OPT期限的最新政策,将OPT期限由之前的12个月改为29个月,这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总体而言,我们很希望中美两国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我们也会更加积极稳妥地促进两国在教育领
域的合作与交流!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