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许麟庐先生的老家在山东,当时在天津经商的父亲一心想让他子承父业,就把还在上初中的许麟庐带到天津。但他压根就不喜欢经商,却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放学后常去东马路的画店看画。一次,他看见画店墙上挂着一幅喜鹊趴在西瓜上的画,那只喜鹊比真喜鹊要大许多,感到很新奇,就问店里的学徒:“这喜鹊咋画得这么夸张,还趴在西瓜上,是谁画的呢?”
学徒对他说:“给你说是谁画的,又能咋的?”
许麟庐说:“如果能拜他为师,那太好了。”
29岁那年,许麟庐全家由天津搬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画家李苦禅,两人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对李苦禅说:“我不但佩服你的画,还佩服那个画喜鹊的人,你能不能带我去见他?”
李苦禅说:“你知道那人是谁吗?他就是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也是我的老师。”
许麟庐喜出望外,央求李苦禅:“你带我去拜访白石老人,我非要拜他为师不可!”
白石老人当时已是81岁高龄,也已决意不再收徒,在自家门上写上了字条:心病发作,停止见客。许麟庐对老人说:“我见了您的画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画。”李苦禅也趁机对老人说:“他是我的好兄弟,要拜您为师。”许麟庐赶紧给老人作揖。老人说:“不敢当,不敢当。”听老人并不反对,他又趁热打铁给老人跪下磕了3个头。老人笑呵呵地说:“这是何必呢?想学画画就学嘛。”就这样,许麟庐成了老人的关门弟子。
从此,许麟庐相伴白石老人13年,不仅学到了画画的真经,更学到了做人的真谛。
他每天都一丝不苟地临摹老师的画,进步也很快,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一次,许麟庐拿着临摹的画和老师的画,让李苦禅辨真伪,一时还把李苦禅懵住了,竟把他临摹的画说成老师的真品,这让许麟庐很是得意。
这一切,没能逃过白石老人的眼睛,他把许麟庐叫到画室,指着刚画出来的一幅虾图说:“你虽然可以把它临摹得以假乱真,但毕竟不是出自你手,你想一辈子就这样临摹下去,而没有自己的风格吗?”
老人又语重心长地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要学我的心,不要学我的手,要达到寻门而入,破门而出。”
老人的话,如醍醐灌顶让他猛醒,他对老人说:“我懂了,真正的画家,要人品至上,人没有豪气,画也没有豪气了。”
许麟庐牢记老师的教诲,苦学苦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白石老人作画时看似行笔很慢,但实际上在欲行而滞留的笔意里渗透着古朴与凝重。而许麟庐在吸收老人的艺术精華的同时,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洒落不羁,一气呵成,笔力遒劲奔放,酣畅淋漓,神形兼备。无论大幅小品、花鸟鱼虫,貌似随意挥就,而又不失法度,干湿互济之妙,疏密穿插之巧,可谓满纸豪情。白石老人多次称赞他:“启予者,麟庐也。”
1953年,许麟庐在东单西观音寺开了一家“和平画店”,他的父亲甚是怀疑:“凭你在纸上胡乱涂上几笔,就能卖钱?”并多次躲在一旁观察。当一天有人出高价买走了两幅画后,父亲走进店里问他:“买画那人是不是有病?是钱多得没地花了吧?”他对父亲说:“这比你卖上一百袋面粉挣得多。”
李苦禅几乎每天都要来店里,两人谈天说地,说到兴起,许麟庐就关了店门,买酒摆菜席地对酌。几杯酒落肚,许麟庐就会拿出胡琴,连拉带唱,煞是热闹。有时李苦禅来,赶上他正忙,就自己去隔壁的小酒馆要上二两白酒,往嘴里一倒,对店家说“给许麟庐记账”,然后乐悠悠地离去。
到了月底,酒店老板拿上李苦禅欠的酒钱来找许麟庐,他二话不说把钱如数奉上,从不核对。酒店老板问他:“你不怕我多算了钱?”他说:“我天生不会算账,我相信你不会多算。”而朋友间的聚会更是常事,许多画家吃住都在这里。有的人吃住走后,许麟庐还不知道人家的名字。他也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柴大官人。
随着“和平画店”的名声渐大,小店便成了名家荟萃的地方,进出的常客不乏傅作义、陈毅、郭沫若、启功、梅兰芳、赵丹等名流雅士。白石老人也常会到店中坐一坐,曾在店中画了一幅大公鸡,怕许麟庐把画送人,就特意在画前加了一句:“是麟庐好子孙,不得将此画付与他人。”
一次,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来画店,问许麟庐:“愿不愿意去上海开店,我会帮你的。” 许麟庐并不认识陈毅,礼貌地说:“以后去上海,一定去找你。”陈毅走后,他直犯嘀咕:这人是谁呢?当知道陈毅的真实身份后,他感慨地说:“那么大的官,一点架子也没有,值得一学啊!”
1975年5月,艾青来北京治病,有一天去看望许麟庐,许麟庐叫女儿拿出一袋子画,一张一张展给艾青看。
艾青看完了说:“放纵有余,收缩不足。”
许麟庐笑着说:“意见提得好,提得好。”
旁边一人拉拉艾青悄悄说:“许先生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怎么给他泼冷水呢?”
艾青说:“人要说实话,对朋友更应该这样。他是齐白石的大弟子,号称‘东城齐白石’。画得确实很好,但也有一部分画像喝醉了酒画的。”
许麟庐听到后笑呵呵地说:“放纵有余,收缩不足,真是一针见血,够我受用一辈子。”
退休后,许麟庐仍“旧习”不改,只要有人求画,他从不拒绝。好朋友如果隔段时间不见,他就会打电话邀请,好酒好菜招待后,就拿笔作画,然后毫不吝啬地送人。有朋友甚至隔三岔五来替人求画,他也不厌其烦,一张张地画,又一张张地送人。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评价他:“许麟庐一生知足,自得其乐,不显耀,不满溢,大方,厚道,懂分寸,严操守。他的经历、交往、见闻、修养、道德观、妻儿缘,像一本文化大书,十足丰富多彩。”也许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梅墨生的评价更为贴切:“许麟庐是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成功者,他进退平常、显隐自如,有他的品格,也有他的智慧。”
学徒对他说:“给你说是谁画的,又能咋的?”
许麟庐说:“如果能拜他为师,那太好了。”
29岁那年,许麟庐全家由天津搬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画家李苦禅,两人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对李苦禅说:“我不但佩服你的画,还佩服那个画喜鹊的人,你能不能带我去见他?”
李苦禅说:“你知道那人是谁吗?他就是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也是我的老师。”
许麟庐喜出望外,央求李苦禅:“你带我去拜访白石老人,我非要拜他为师不可!”
白石老人当时已是81岁高龄,也已决意不再收徒,在自家门上写上了字条:心病发作,停止见客。许麟庐对老人说:“我见了您的画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画。”李苦禅也趁机对老人说:“他是我的好兄弟,要拜您为师。”许麟庐赶紧给老人作揖。老人说:“不敢当,不敢当。”听老人并不反对,他又趁热打铁给老人跪下磕了3个头。老人笑呵呵地说:“这是何必呢?想学画画就学嘛。”就这样,许麟庐成了老人的关门弟子。
从此,许麟庐相伴白石老人13年,不仅学到了画画的真经,更学到了做人的真谛。
他每天都一丝不苟地临摹老师的画,进步也很快,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一次,许麟庐拿着临摹的画和老师的画,让李苦禅辨真伪,一时还把李苦禅懵住了,竟把他临摹的画说成老师的真品,这让许麟庐很是得意。
这一切,没能逃过白石老人的眼睛,他把许麟庐叫到画室,指着刚画出来的一幅虾图说:“你虽然可以把它临摹得以假乱真,但毕竟不是出自你手,你想一辈子就这样临摹下去,而没有自己的风格吗?”
老人又语重心长地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要学我的心,不要学我的手,要达到寻门而入,破门而出。”
老人的话,如醍醐灌顶让他猛醒,他对老人说:“我懂了,真正的画家,要人品至上,人没有豪气,画也没有豪气了。”
许麟庐牢记老师的教诲,苦学苦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白石老人作画时看似行笔很慢,但实际上在欲行而滞留的笔意里渗透着古朴与凝重。而许麟庐在吸收老人的艺术精華的同时,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洒落不羁,一气呵成,笔力遒劲奔放,酣畅淋漓,神形兼备。无论大幅小品、花鸟鱼虫,貌似随意挥就,而又不失法度,干湿互济之妙,疏密穿插之巧,可谓满纸豪情。白石老人多次称赞他:“启予者,麟庐也。”
1953年,许麟庐在东单西观音寺开了一家“和平画店”,他的父亲甚是怀疑:“凭你在纸上胡乱涂上几笔,就能卖钱?”并多次躲在一旁观察。当一天有人出高价买走了两幅画后,父亲走进店里问他:“买画那人是不是有病?是钱多得没地花了吧?”他对父亲说:“这比你卖上一百袋面粉挣得多。”
李苦禅几乎每天都要来店里,两人谈天说地,说到兴起,许麟庐就关了店门,买酒摆菜席地对酌。几杯酒落肚,许麟庐就会拿出胡琴,连拉带唱,煞是热闹。有时李苦禅来,赶上他正忙,就自己去隔壁的小酒馆要上二两白酒,往嘴里一倒,对店家说“给许麟庐记账”,然后乐悠悠地离去。
到了月底,酒店老板拿上李苦禅欠的酒钱来找许麟庐,他二话不说把钱如数奉上,从不核对。酒店老板问他:“你不怕我多算了钱?”他说:“我天生不会算账,我相信你不会多算。”而朋友间的聚会更是常事,许多画家吃住都在这里。有的人吃住走后,许麟庐还不知道人家的名字。他也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柴大官人。
随着“和平画店”的名声渐大,小店便成了名家荟萃的地方,进出的常客不乏傅作义、陈毅、郭沫若、启功、梅兰芳、赵丹等名流雅士。白石老人也常会到店中坐一坐,曾在店中画了一幅大公鸡,怕许麟庐把画送人,就特意在画前加了一句:“是麟庐好子孙,不得将此画付与他人。”
一次,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来画店,问许麟庐:“愿不愿意去上海开店,我会帮你的。” 许麟庐并不认识陈毅,礼貌地说:“以后去上海,一定去找你。”陈毅走后,他直犯嘀咕:这人是谁呢?当知道陈毅的真实身份后,他感慨地说:“那么大的官,一点架子也没有,值得一学啊!”
1975年5月,艾青来北京治病,有一天去看望许麟庐,许麟庐叫女儿拿出一袋子画,一张一张展给艾青看。
艾青看完了说:“放纵有余,收缩不足。”
许麟庐笑着说:“意见提得好,提得好。”
旁边一人拉拉艾青悄悄说:“许先生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怎么给他泼冷水呢?”
艾青说:“人要说实话,对朋友更应该这样。他是齐白石的大弟子,号称‘东城齐白石’。画得确实很好,但也有一部分画像喝醉了酒画的。”
许麟庐听到后笑呵呵地说:“放纵有余,收缩不足,真是一针见血,够我受用一辈子。”
退休后,许麟庐仍“旧习”不改,只要有人求画,他从不拒绝。好朋友如果隔段时间不见,他就会打电话邀请,好酒好菜招待后,就拿笔作画,然后毫不吝啬地送人。有朋友甚至隔三岔五来替人求画,他也不厌其烦,一张张地画,又一张张地送人。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评价他:“许麟庐一生知足,自得其乐,不显耀,不满溢,大方,厚道,懂分寸,严操守。他的经历、交往、见闻、修养、道德观、妻儿缘,像一本文化大书,十足丰富多彩。”也许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梅墨生的评价更为贴切:“许麟庐是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成功者,他进退平常、显隐自如,有他的品格,也有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