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测试目的与目标
根据2019广州市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基于语篇分析理论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规划,对区域内高中生做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通过实证研究,为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数据支撑。研究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对照组不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而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本报告基于前测结果,目标一是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无明显差异,保证实验结果可靠;二是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各个维度的表现的共性和差异。
二、测试情况
1.测试对象
考虑到高一学生刚入学和高三学生高考备考等因素,选择高二年级作为测试对象。抽取全区7间学校按学校生源分成1、2、3三个梯队;共8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本校同一层次的班级,第1梯队的实验组76人,对照组69人;第2梯队的实验组121人,对照组127人;第3梯队的实验组112人,对照组110人,各组样本数相近,符合实验要求。
2.测试过程
测试前,相关老师做好学生的工作,将本测试作为选课分班后的入学测试,学生高度重视。答题时间充分,监考严格,机器评分,全区测试时间相对统一,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3. 试题选择
测试题采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的阅读理解部分,共 5个语篇,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2013年某省阅读理解的难度是0.59(黄利军,2013),选择较早年份的高考题,避免因部分学生做过,影响本测试的信度。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教育部,2015)和《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英语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陈康等,2019),高考考查的阅读理解能力分为7个维度:1.理解词汇;2. 理解具体信息;3. 理解主旨要义;4. 理解观点、态度;5. 理解目的;6. 推断;7. 理解文章结构、类型。本测试拟详细分析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不同维度的水平。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工具R语言。由于考查的各项能力的小题数不同,为消除各能力满分差异,采用得分率来统计分析。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T测试
对已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T测试,在一个特定的统计模型H_0下,随机变量的某个统计量T等于数据观测值t或比观测值更为极端的概率为p值。从表1可以看出,各能力维度的p值都大于显著水平0.01,所以接受H0,认为全区范围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中阅读理解各项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四、分梯队分析
(一)整体情况
通过上面Boxplot可以看出:①第1梯队在“理解主旨要义”、“理解观点、态度”和“理解目的”表现优秀;②第2梯队在“理解主旨要义”、 “理解观点态度”与第3梯队表现相同,与第1梯队差异较大;在本梯队内学生表现差异很大,尤其是“理解观点、态度”;③第3梯队“理解目的”的能力虽不及前两个梯队,但也足够优秀;④从中位数角度看,第3梯队的“理解具体信息”能力强于第2 梯队,但从同梯队内四分位距看,第3梯队稍逊于第1、2梯队。
说明:表2中Min.表示最小值,即所有样本中的最低值;1st Qu.表示按得分排名在后1/4的值;Median表示中位数,是排名最中间的值;Mean即为平均值;3rd Qu.表示前1/4的值。
因为平均数受偏大数和偏小数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偏小数较多时,平均数就小于中位数;反之,当一组数据中偏大数较多时,平均数就大于中位数。
(二)分梯队分析
1.第1梯队
“理解具体信息”和“理解主旨要义”两项的Min.值分别为0.4、0.5,说明得分最低的学生在这两个能力维度的表现不错,远胜于其他5个能力。“理解具体信息”和“理解文章结构与类型”的 Median值为0.8,其余各项均为1,表明中等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有待提高。
“理解具体信息”和“理解文章结构与类型”两项的平均值大过中位数,说明得高分的人数较多。
2.第2梯队
“理解词汇”Median值是0.5,表明中等生在这项只能得到50%的分,在各项能力中最弱。“理解词汇”“理解具体信息”和“推断”三项的平均值大过中位数,说明得高分人数较多。
3.第3梯队
“理解词汇”Median值是0.5,表明中等生只能在這项得到50%的分,在各项能力中最弱。“理解词汇”平均值大过中位数,说明得高分的人数较多。
(三)各梯队对比数据分析
Min.:“理解具体信息”的Min.值三个梯度差异不大,分别为0.4、0.3、0.4;但是,第3梯度的值略大于第2梯队。
1st Qu.:“理解词汇”的1st
根据2019广州市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基于语篇分析理论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规划,对区域内高中生做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通过实证研究,为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数据支撑。研究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对照组不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而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本报告基于前测结果,目标一是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无明显差异,保证实验结果可靠;二是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各个维度的表现的共性和差异。
二、测试情况
1.测试对象
考虑到高一学生刚入学和高三学生高考备考等因素,选择高二年级作为测试对象。抽取全区7间学校按学校生源分成1、2、3三个梯队;共8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本校同一层次的班级,第1梯队的实验组76人,对照组69人;第2梯队的实验组121人,对照组127人;第3梯队的实验组112人,对照组110人,各组样本数相近,符合实验要求。
2.测试过程
测试前,相关老师做好学生的工作,将本测试作为选课分班后的入学测试,学生高度重视。答题时间充分,监考严格,机器评分,全区测试时间相对统一,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3. 试题选择
测试题采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的阅读理解部分,共 5个语篇,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2013年某省阅读理解的难度是0.59(黄利军,2013),选择较早年份的高考题,避免因部分学生做过,影响本测试的信度。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教育部,2015)和《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英语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陈康等,2019),高考考查的阅读理解能力分为7个维度:1.理解词汇;2. 理解具体信息;3. 理解主旨要义;4. 理解观点、态度;5. 理解目的;6. 推断;7. 理解文章结构、类型。本测试拟详细分析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不同维度的水平。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工具R语言。由于考查的各项能力的小题数不同,为消除各能力满分差异,采用得分率来统计分析。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T测试
对已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T测试,在一个特定的统计模型H_0下,随机变量的某个统计量T等于数据观测值t或比观测值更为极端的概率为p值。从表1可以看出,各能力维度的p值都大于显著水平0.01,所以接受H0,认为全区范围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中阅读理解各项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四、分梯队分析
(一)整体情况
通过上面Boxplot可以看出:①第1梯队在“理解主旨要义”、“理解观点、态度”和“理解目的”表现优秀;②第2梯队在“理解主旨要义”、 “理解观点态度”与第3梯队表现相同,与第1梯队差异较大;在本梯队内学生表现差异很大,尤其是“理解观点、态度”;③第3梯队“理解目的”的能力虽不及前两个梯队,但也足够优秀;④从中位数角度看,第3梯队的“理解具体信息”能力强于第2 梯队,但从同梯队内四分位距看,第3梯队稍逊于第1、2梯队。
说明:表2中Min.表示最小值,即所有样本中的最低值;1st Qu.表示按得分排名在后1/4的值;Median表示中位数,是排名最中间的值;Mean即为平均值;3rd Qu.表示前1/4的值。
因为平均数受偏大数和偏小数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偏小数较多时,平均数就小于中位数;反之,当一组数据中偏大数较多时,平均数就大于中位数。
(二)分梯队分析
1.第1梯队
“理解具体信息”和“理解主旨要义”两项的Min.值分别为0.4、0.5,说明得分最低的学生在这两个能力维度的表现不错,远胜于其他5个能力。“理解具体信息”和“理解文章结构与类型”的 Median值为0.8,其余各项均为1,表明中等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有待提高。
“理解具体信息”和“理解文章结构与类型”两项的平均值大过中位数,说明得高分的人数较多。
2.第2梯队
“理解词汇”Median值是0.5,表明中等生在这项只能得到50%的分,在各项能力中最弱。“理解词汇”“理解具体信息”和“推断”三项的平均值大过中位数,说明得高分人数较多。
3.第3梯队
“理解词汇”Median值是0.5,表明中等生只能在這项得到50%的分,在各项能力中最弱。“理解词汇”平均值大过中位数,说明得高分的人数较多。
(三)各梯队对比数据分析
Min.:“理解具体信息”的Min.值三个梯度差异不大,分别为0.4、0.3、0.4;但是,第3梯度的值略大于第2梯队。
1st Qu.:“理解词汇”的1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