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与像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影”与“像”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中所描写的“影”,其性质并不一样.“盖竹柏影也”中的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影子,而“静影沉璧”中的影实际上是像.影与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形成的原因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和像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取一张纸,放在太阳光底下,我们就可以在地面上看到一片黑暗的影子.这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纸的背面,光到达不了的地方就留下了一片黑暗的区域,这就是影.我们走在太阳底下,身后会留下影子,建筑物、树木和其他各种物体在太阳下面都会留下影子,其原理和这个实验是一样的.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在院子里散步,看到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藻和荇菜.“盖竹柏影也”的影指的是竹、柏在月下的影子.
  如果我们在纸上钻一个小孔,再将纸放在太阳下面,(孔的直径不大于5mm,距离地面尽量远一点)我们会发现,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光斑.改变小孔的形状,光斑仍然保持圆形,这就是小孔成像实验.实际上,地面上看到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像.用蜡烛、纸和光屏,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验表明,小孔成像实验中所形成的像,是实际光线照射到光屏上所形成的.这种实际光线会聚所形成的,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二、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我们早上起床出门前要照镜子整理衣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像,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通过图1平面镜成像来看一看.
  
  
  烛焰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人眼就看到了像.这个像跟原物相比,无论是形状、大小、颜色都十分相似.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眼睛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时,感觉光好像是镜中的像发出的,但是我们知道平面镜后面并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物体发光,我们看到的像实际上是物体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形成的.如果把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像点.我们把这种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在光屏上找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中描写的景象,平静的水面仿佛一面镜子,月亮在水面上形成的影就像一块璧(圆形的美玉)一样沉在水底.这里的“影”显然是指平面镜成像.
  三、光的折射也能形成像
  光的折射也能形成像.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我们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和各种物体时,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折射,传播方向改变了,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鱼”并不在它实际所在的位置,看到的只是它的像而已.这个像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图2,鱼反射的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会发生折射,人眼所看到的鱼的像就在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上.因此,这个像也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也是虚像.
  
  
  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制成了透镜.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成像比较复杂,随着物距的改变,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大小都发生变化,而像距也随之变化.我们在距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点燃一支蜡烛,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面光屏,调整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移动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跟物体相比,像是倒立的、缩小的.能够在光屏上呈现,说明这个像是实像.我们可以看图3凸透镜成实像的示意图.
  
  
  以烛焰的某一点为准,画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折射光通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这两条折射光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像点.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我们把物体靠近凸透镜,我们还可以依次看到倒立、等大的实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课堂上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但是,当物体非常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小于焦距),我们就无法再在光屏上找到像了.那这时候,凸透镜还能成像吗?当然.我们可以取下光屏,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去看蜡烛,你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呢?我们可以通过图4凸透镜成虚像来看一看.
  
  从图中可以看出,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以后仍然是发散光,透过透镜去看,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像点.可见,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凹透镜成像则相对比较简单.当我们通过凹透镜去看物体时,可以看到正立、缩小的像,而且这个像无法呈现在光屏上.此点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分析.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课堂讨论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小学语文课堂讨论要提高实效,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把握讨论时机,并要及时做好总结,给予适当评价,以激励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讨论 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准确时机  “讨论”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知识的最佳手段,小组合作讨论是当前徐州市倡导“学讲计划”的重要理论支撑。但如果教师运用不当,则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
在学习“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中,经常遇到计算线段或角的问题. 解答它们,有如下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从和差倍分入手计算线段或角  这种方法主要是寻找出要求的线段或角与相关的线段或角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 通过求出相关的线段或角,从而求出要求的线段或角.  例1 如图,AB=20,点C为AB的中点,点D为CB上的一点,点E为BD的中点,且EB=3,求CD的长.  分析:不难发现,CD=CB-B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