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塑像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w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表达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爱之情,已经有许多画家开始创作毛泽东等伟人的肖像画了,但这时候它还不属于“个人崇拜”运动的产物。毛泽东和其他党的主要领袖在一些著作和谈话中,也都自觉地以“西柏坡会议”所确定的精神,要求全党反对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其中也包括反对竖立毛泽东塑像。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美术界几乎所有没被打倒或批判的专业美术工作者和几乎所有的美术门类及艺术手段、方法,都参与了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活动。从官方的正式报纸到民间的红卫兵美术报刊,以及在红卫兵美术展览中,塑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和歌颂毛主席的伟大业绩的美术创作成为主流。毛泽东塑像遍及中国城乡各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当时,在广场上竖立的毛泽东画像或塑像(材料有大理石、金属等),规格一般都很壮观,其显著的特点是舞台化的造型和象征性的符号。
  毛泽东塑像的统一规格是分别用具有政治意义的数字来确定的,如像高要7.1米,象征毛泽东缔造和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基座要5.16米,代表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标志《五一六通知》发布的日子;整座雕像的高度,加起来就是12.26米,那正好是毛泽东的生日12月26日。四川省成都市的“万岁馆”的建筑也是如此,整个建筑充满政治色彩,处处都含有“象征意义”。比如,它从地面到3个梯形的台面共有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毛泽东塑像的基座有7.1米,象征着“七一”党的生日;毛泽东像高12.26米,代表着“毛主席的生日”;塑像基座的四面有7朵葵花,象征着“四川的7000万人民”;而3层台基则是喻示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三个里程碑”;至于正门大厅外的4根大柱更是象征着“向毛主席表忠心的四无限”。这座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的整体布局也充满着“文革”建筑的特色。比如,从高处俯瞰,它呈现出一个“忠”字:其主体建筑构成一个“中”字,当中的一竖,则是所谓“东方红展厅”,而检阅台和周边走道及旁边建筑构成一个“心”字,检阅台正中的毛泽东像就是这“心”字正中的一点,如此设计堪称古今建筑史上的奇观!
  当时,不光是人人胸前要佩戴毛泽东像章,所有的机关、厂矿、校园、营房,都要在中心或显要的位置,竖起高大的毛泽东像,其中,既有彩色的大幅画像,也有分别取站姿、坐姿的塑像。据说,革命群众只要一时一刻见不到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就会“生活无指南,前进无方向,工作无动力,吃饭都不香……”
  1967年5月4日,正值青年节,第一座巨型毛泽东全身塑像在清华大学落成。这座毛泽东塑像,加上底座,高8.1米,用钢筋水泥制作。塑像底座刻着林彪的手迹:“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据当时新华社的记者报道,这座毛泽东雕像“像雄伟的泰山,巍然屹立在清华大学校园中心。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神采奕奕,高举他老人家那雄劲的手臂,为无限忠于他的师生和亿万人民指出前进的方向”。
  这座巨型毛泽东塑像,是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组织塑造的。他们说:“要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塑得高高的,大大的,好抬头就能看到毛主席,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这座毛泽东巨型塑像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群起响应,纷纷建造毛泽东塑像。当年,广州铁路局拟在韶山火车站对面的山上建立毛泽东雕像,以便“让参观的游客下车一抬头就能望见‘毛主席’”。据说,后来搭棚子雕像时,当地的农民要求道:“主席不能站在露天,你们要修个高大的房子,不然,我们在田里干活看到老人家晒太阳淋雨心里难受。”塑像人员反复解释:“毛主席不是庙里的菩萨,全国那么多人到韶山参观主席故居,一下火车就可以看见主席像多受教育啊!”这才说通了毛主席故乡的农民。然而,这样一哄而上,很难保证塑像的艺术质量,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毛泽东塑像的类型化的大量出现。
  当然,在其中也不乏佳作。例如,毛泽东故乡韶山的一座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塑像,就和其他塑像的创作过程不同。为了保证将这座塑像做成精品,韶山成立了毛泽东塑像指挥部,并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参与制作,请全国优秀的艺术家绘制草稿。在定稿前,征求意见几万人次,然后,调集全国各地优质的雕塑材料,终于建成了这座塑像。可以说,这是打上时代烙印的特殊艺术品。
  可是,毛泽东本人对各地一哄而上建造其塑像的现象感到不悦。他曾对警卫战士抱怨说:“你们到处挂像……有的还在大门口塑个像……你们在门口站岗,让我陪着你们站岗。你们两个小时一换回去了,我却仍站在那里没人换,倒成了我为你们站岗了……”“我站岗是没人换的,让风吹日晒雨淋……到处塑我的像,到底有什么用!?”
  毛泽东还对“大树特树毛主席的绝对权威”提出了制止意见。1967年12月17日,毛泽东对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关于庆祝毛主席塑像落成、韶山铁路通车请示报告》做了批示,指出:一、绝对权威的提法不妥,从来没有单独的绝对权威,凡是权威都是相对的,凡绝对的东西只能存在于相对之中。二、大树特树的说法也不妥,权威和威信,只能从斗争实践中自然地建立,不能人工去建立,这样建立的威信必然会垮下来。三、禁止为领导人祝寿。
  他在看到《文化大革命信访简报》第280期上刊登的《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材料后,又写了如下批语:
  林彪、恩来及文革小组各同志: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毛泽东
  一九六七年七月五日
  中共中央随即于1967年7月13日发出指示:“现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转发你们,希望你们认真执行。应当向群众进行耐心的解释:广大革命群众强烈要求建造毛主席塑像,确实是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但是,建造毛主席的塑像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每一座塑像都应当保证政治上、艺术上的高质量,传之千秋万代。这只能由中央统一规划,在适当时机、适当地点建造,才可能做好。现在某些群众组织那种匆匆忙忙的做法,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会造成政治上的损失。”
  可是,这个指示发出后,各地仍在继续要求兴建毛泽东大型塑像。中共中央又于同年9月13日再次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七•一三”指示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建造毛泽东塑像之风。由群众组织自行建造毛泽东塑像的现象基本被制止,但各地由官方出面,特别是在各地革命委员会成立和欢庆“九大”时,还是建造了不少巨型毛泽东塑像。
  
  二
  
  在遍布全国各地的毛泽东塑像中,规模最大、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算辽宁省沈阳市的大型群雕《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建成后改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
  群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坐落在沈阳市中山广场(当时叫“红旗广场”)的中心,总高近19米,由毛泽东全身塑像和塑像四周56个工农兵群像组成。其中,毛泽东塑像高10.5米,基座高约8米,宽11米,长23米,群像人高3.5米。毛泽东的塑像,身着大衣,神采奕奕,高瞻远瞩,挥动巨手。群像以不同的历史画面反映了几个典型的历史阶段:基座后部反映的是“建党”的历史画面。左侧通过“井冈山的星火”(1927-1936)、“抗日烽火”(1937-1945)、“埋葬蒋家王朝”(1946-1949)3组群像,集中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右侧通过“社会主义好”(1949-1957)、“三面红旗万岁”(1958-1965)、“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1966-1969)3组群像,集中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整座塑像用玻璃钢浇铸,基座用红色花岗岩贴面。其花费之巨、工程之大、历时之久,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雕塑之冠。
  这座群雕是由沈阳军区政治部等单位牵头组织完成的。当时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任总指挥,清华大学毕业的李伯秋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并从鲁迅美术学院和社会上调来了数十位艺术家共同创作。据1970年11月1日的《辽宁日报》介绍:当时的沈阳军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沈阳市革命委员会组成了“敬建毛主席塑像委员会”,还编印了一本《<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大型塑像创作方案》,准备征求中央意见,然后大作宣传。在其前言中这样写道:“群星永远朝北斗,葵花永远向太阳。为了集中表达沈阳军区全体指战员和辽宁省三千万革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坚定决心,我们准备在沈阳市红旗广场敬建《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大型塑像,使毛主席的伟大光辉形象和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传之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1980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塑像问题的通知》,指出:对已建成的钢筋水泥塑像或其他坚固塑像,没有必要一下子全部毁除。现在有一些地方为了塑像问题引起了争端,中央希望,凡在有争议的地方,一般不要拆毁。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文化变迁之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导致学生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缺失。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是通过文化传递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