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演示教学浅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针对多年的物理教学,总结了三种可以提高演示实验效果的手段,使学生更有逻辑地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实验 演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79-01
  物理實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运用设备和仪器,人为模拟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照预期进程发生、发展,排除干扰的条件和变量,探究过程变化的科学活动。在中学阶段,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不论从功能来说还是从形式来讲有很多种分类,可以配合不同的教学模式。但实验产生的物理过程与现象,均是由观察者感知得到的一定的物理表象,即感性的形象的初识,再经过由浅入深的思维加工(即抽象)方可得到实验结论。在中学阶段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同的物理规律对应不同的演示实验,没有固定的演示模式,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实验设计和讲演时,应做到便于实验者(老师)顺利进行实验,向实验观察者清楚、全面地讲解,便于观察者(学生)认真的观察并思考。笔者从多年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总结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若将以下几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仅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还能充分体现学科实验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
  一、配合详细的讲解
  在进行实验演示时,演示与讲解的协调十分关键。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上,仅有实验操作是不够的,还须配以生动的讲解和由浅入深的引领。比如在“利用库伦扭秤判定电荷间作用规律”的实验时,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仪器细节结构及操作步骤。
  如图1,在细银丝下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小球A,另一端是一个不带电小球P,P与A保持平衡。为了研究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把另一个带电金属球B插入容器并使它靠近球A时,A和B之间的作用力使悬丝扭转,转动悬丝上端的悬钮,使小球A回到原来位置。这时悬丝的扭力矩等于施于小球A上电力的力矩。如果悬丝的扭力矩与扭转角度之间的关系已事先校准、标定,则由旋钮上指针转过的角度读数和已知的秤杆长度,可知在此距离下A、B之间的作用力。
  二、直观生动的现象
  在讲解电场中有关“电容”这一概念时,如果仅从理论上推导电容器的充电放电本领,难免较为抽象。教学中通常用发光二极管或电流表进行定性的演示,很难说明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笔者设计了一种用双石英钟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仪器,效果较好。如图2所示:
  1.石英钟
  2.双刀双掷开关
  3.演示板
  4.干电池
  5.电容器
  石英钟工作电流大约100μA,频率稳定。接干电池充满电后,在放电过程中电路产生短暂的电流,可驱动石英钟运行较长时间(约几十秒),进而放慢、放大了电容器充放电的现象。石英钟具有计时功能,放电结束后,指针会停下来指向一个刻度。通过对比指针走动的时间便可以大致判断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
  三、通俗恰当的比喻
  有些实验就其操作步骤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学生对其却不易理解,甚至产生错觉,对实验现象和结果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思维上的难点进行通俗恰当的比喻,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弹力”这部分教材中写到,任何物体受到力都要发生形变,言外之意是只有不易观察的,没有不发生形变的。为了将不易观察的现象观察到,我们可以采用放大思想。如图所示:
  将椭圆底玻璃瓶中装满红色水,像图3那样用手挤压玻璃瓶,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会升高,像图4那样挤压玻璃瓶,液面会下降,这样便排除了液体热涨冷缩的错觉。除此之外还可辅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类比:如图5,牙膏筒的截面可以近似看作一个椭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挤出”牙膏和“回收”牙膏的用力方式是否一样。通过这个恰当的比喻,学生自然相信 液面上升、下降是由于受力形变所导致。
  演示实验教学程序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研究与设计演示实验时,切不能教条般地套用一种模式,应该实事求是,灵活生动地将现象和规律连起来,引导学生认识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富有逻辑性地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44-150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作用愈加的重要,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却将生活与数学相割裂,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无法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为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数学教学的开展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借助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期刊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后置性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学定教”無法得以有效的实现。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改下,前置性作业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包括作业设计、作业评价等内容。在本文中,我主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来谈一谈如何借助前置性作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地实现
期刊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数学知识抽象,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便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此,有必要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中职学生 数学素养  【中
期刊
【摘要】成功的教学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使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将趣味数学引入数学课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趣味教学情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的奥妙。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带一路”倡议也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某些版本的英译引发了西方社会的文化误读,使其曲解了中国正面且积极的大国形象。因此,分析不同英译版本在影响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方面的优劣,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译比较探讨翻译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英译比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非信息技术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学习计算机入门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创设与中职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学习情境,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兴趣 启迪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很多行业都需要能熟练进行英汉互译的高素质人才。翻译是一项技术活动,具有很多技巧可言。大学英语要重视翻译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基。但从目前来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先分析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的要求,在英语课堂上择优教学关于风俗、艺术、名胜、校内外活动如体艺大课间活动内容、家用电器等的英语语言表达技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步促成乐学的习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能力 乡土化 培养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17-02  教育部及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对工科实验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设计探究性实验,关注就业市场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工科实验教学存在不足,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采取完善和改进措施:建立完善的工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探究性实验并注重任课老师指导,构建教学、实验、创新创业一体的实验模式,并重视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工科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体系 探究性实验  【中图
期刊
【摘要】在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我们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本文与教学实践相融合,讨论核心素养下物理学如何调整,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 核心素养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83-02  在物理学的核心素养要求下,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