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监测指导下全麻对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脑电监测指导下全麻对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方法

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5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常规全麻组(C组)和脑电监测指导下全麻组(E组)。静脉输注丙泊酚50~150 μg·kg-1·min-1和瑞芬太尼0.05~0.30 μg·kg-1·min-1维持麻醉,间断追加罗库溴铵维持肌松。E组出现脑电暴发抑制[脑电暴发抑制比≥10%超过1 min或麻醉意识指数(AI)<40]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观察1 min后若仍存在上述情况,继续减少药物用量或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C组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中发生低血压时,结合患者HR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4~10 μg或多巴胺1 mg。于麻醉诱导后10 min、切皮即刻、术毕即刻和术后1 h时,采集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及颈静脉-动脉血乳酸浓度差。记录苏醒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情况、术中脑电暴发抑制累计时间和AI<40时间。采用ICU意识模糊评定量表评估术后5 d内谵妄发生情况,并记录其持续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E组苏醒时间、暴发抑制累计时间和AI<40时间缩短,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升高,术毕即刻和术后1 h时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升高,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降低,术后5 d内谵妄发生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P<0.05)。

结论

脑电监测指导下全麻可减少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其他文献
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其技术的统一规范对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前提,预测体重是临床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的重要参考。虽然目前使用Devine公式计算预测体重最具普适性,但其在临床应用上仍存在局限性。了解Devine公式的使用历史、理论依据和局限性,以及不同预测体重公式计算结果的差异,能加深对机械通气的认识,规范临床预测体重公式的使用。
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C缺乏,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脓毒症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脓毒症时机体可出现微循环障碍,甚至发展为器官衰竭。外源性补充维生素C,可能是脓毒症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既可改善机体微循环,亦可通过参与机体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改善外周血管阻力、提高灌注压而影响患者预后。但近年来亦有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就维生素C改善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目前所开展的临床
目的确定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时,按股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20~30 kg/m2,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超声引导下定位股神经,测量股神经横截面积,根据面积注射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22 ml/mm2,相邻剂量差值0.02 ml
目的评价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在阿托伐他汀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阿托伐他汀组(ATV组)和阿托伐他汀+Nrf2抑制剂ML385组(AM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恢复灌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