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纷繁复杂,情节各不相同。其中冤魂复仇类的志怪小说蔚为大观。这些冤魂形象或多或少表现了下层人民对当时社会生活不公平现象的反抗。本篇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的冤魂形象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探求其类型的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冤魂;复仇
作者简介:葛丁凝(1991.6-),女,安徽安庆人,辽宁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魯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由此可见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它们分别记述了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怪等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对冤魂屈死过程的记录和对复仇情节的渲染表达了那个时代此类小说受众的社会心理。
一、冤魂形象的分类
虽然复仇情节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复仇方式却不尽相同。在查阅《幽明录》《搜神记》《述异记》《冤魂志》等一系列志怪小说后,不难发现众多冤魂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生前屈死他人之手,化鬼后懦弱无争。最终不得不借他人之手为自己昭雪。如《幽明录》中《任怀仁》一篇:“晋升平元年,任怀仁年十三,为台书佐,乡里有王祖复为令史,恒宠之。……见王祖来,便曰:‘此是杀我人,尤畏之。’便走出,祚即形露,家中大惊,因问祚。因叙本末,遂随祚迎丧。既去,鬼便断绝。”[2]任怀仁所化成的鬼魂,自始至终都惧怕着王祖。就连将自己的尸身迎丧归葬的权力都需要借助徐祚之手才能捍卫。
第二类是无辜冤死,一腔怨恨。复仇强烈而彻底。例如《启颜录》《弘氏》一篇里主人公弘氏因家富遭嫉,被南津校尉孟少卿诬陷处死:“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亲族。……弘氏所卖衣裳缯彩,尤有残余,诬以涉道劫掠所得;并造作过制,非商贾所宜,结正处死,没入其才,充寺用。奏,遂施行。”蒙此冤屈令弘氏临死前:“弘氏敕其妻子,可以黄纸笔墨至棺中。死而有知,必当陈诉,又书少卿姓名数十吞之。”[3]弘氏诉冤于天,并将一众诬陷谋害的他的人戳杀殆尽。
第三类是虽然有所不甘,却不对元凶进行报复或复仇具有延时性。《冤魂志》中《铁臼》一篇描写被继母陈氏虐待致死的徐铁臼时尤为生动:“陈氏产一男,生而咒之曰:‘汝若不除铁臼,非君子也。’……铁臼竟以冻饿被杖而死。时年十六。……在前期的报复仍旧不解其恨后铁臼终于将弟弟杀死:“于时,铁杵六岁,鬼至便病,体痛腹大,上乞妨食,鬼屡打之,打处青黡,月余而死,鬼便寂然无闻。”[4]徐铁臼虽然被其继母害死,却最终未报复继母,而是将满腹仇怨报复在了继母所生的弟弟徐铁杵身上。
二、出现不同类型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上文所提及的《任怀仁》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任怀仁》的主人公便是一个被令史玩弄的书佐。所以作为强权附属品的任怀仁即使被害死后也不敢找强权者复仇。并且晋朝初立时,社会环境虽然较为稳定,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但统治阶层的昏庸豪奢令广大民众的反抗情绪不敢如乱世那般强烈宣泄。
(二)受众心理
冤魂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是相当普遍的民间信仰。虽然在佛、道等宗教的影响和规劝下,民众的基本社会心理偏向于忍耐、服从。然而,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难以磨灭的伤害时,佛道的规劝远不及鬼魂文化来的简捷方便。大多数的冤魂复仇情节不仅仅是简单的阐释善恶报应观,同时也倾注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恢复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希求。
(三)小说作者思想的变化
生逢乱世,士人的命运多舛。“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随着汉朝的覆灭而产生动摇。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历史现实,士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从专注于经学转为关注自我和人生的价值,以期寻求新的人生目标和人生出路。因此,求仙问道相信鬼神之说的士人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了民间流传的故事从小说中表达出来。魏晋好仙道,所以反应冤魂复仇的故事较少,复仇的手段也不强烈;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故而反应冤魂复仇的故事较多,且复仇彻底强烈。
三、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之一。冤魂复仇情节参杂着魏晋南北朝时代士人们潜意识中对生与死的概念的人性考量,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念。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潜意识里,因为不论世殊时异在我们所信仰的人性思想中“惩恶扬善”永远是极受推崇的。志怪小说对冤魂复仇情节的开创与对冤魂复仇非功利性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复仇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刘义庆《幽明录》郑晚晴辑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石印本影印《五朝小说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颜之推《冤魂志》罗国威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1.5.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刘义庆.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干宝.搜神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7.
[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58.11.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冤魂;复仇
作者简介:葛丁凝(1991.6-),女,安徽安庆人,辽宁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魯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由此可见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它们分别记述了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怪等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对冤魂屈死过程的记录和对复仇情节的渲染表达了那个时代此类小说受众的社会心理。
一、冤魂形象的分类
虽然复仇情节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复仇方式却不尽相同。在查阅《幽明录》《搜神记》《述异记》《冤魂志》等一系列志怪小说后,不难发现众多冤魂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生前屈死他人之手,化鬼后懦弱无争。最终不得不借他人之手为自己昭雪。如《幽明录》中《任怀仁》一篇:“晋升平元年,任怀仁年十三,为台书佐,乡里有王祖复为令史,恒宠之。……见王祖来,便曰:‘此是杀我人,尤畏之。’便走出,祚即形露,家中大惊,因问祚。因叙本末,遂随祚迎丧。既去,鬼便断绝。”[2]任怀仁所化成的鬼魂,自始至终都惧怕着王祖。就连将自己的尸身迎丧归葬的权力都需要借助徐祚之手才能捍卫。
第二类是无辜冤死,一腔怨恨。复仇强烈而彻底。例如《启颜录》《弘氏》一篇里主人公弘氏因家富遭嫉,被南津校尉孟少卿诬陷处死:“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亲族。……弘氏所卖衣裳缯彩,尤有残余,诬以涉道劫掠所得;并造作过制,非商贾所宜,结正处死,没入其才,充寺用。奏,遂施行。”蒙此冤屈令弘氏临死前:“弘氏敕其妻子,可以黄纸笔墨至棺中。死而有知,必当陈诉,又书少卿姓名数十吞之。”[3]弘氏诉冤于天,并将一众诬陷谋害的他的人戳杀殆尽。
第三类是虽然有所不甘,却不对元凶进行报复或复仇具有延时性。《冤魂志》中《铁臼》一篇描写被继母陈氏虐待致死的徐铁臼时尤为生动:“陈氏产一男,生而咒之曰:‘汝若不除铁臼,非君子也。’……铁臼竟以冻饿被杖而死。时年十六。……在前期的报复仍旧不解其恨后铁臼终于将弟弟杀死:“于时,铁杵六岁,鬼至便病,体痛腹大,上乞妨食,鬼屡打之,打处青黡,月余而死,鬼便寂然无闻。”[4]徐铁臼虽然被其继母害死,却最终未报复继母,而是将满腹仇怨报复在了继母所生的弟弟徐铁杵身上。
二、出现不同类型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上文所提及的《任怀仁》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任怀仁》的主人公便是一个被令史玩弄的书佐。所以作为强权附属品的任怀仁即使被害死后也不敢找强权者复仇。并且晋朝初立时,社会环境虽然较为稳定,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但统治阶层的昏庸豪奢令广大民众的反抗情绪不敢如乱世那般强烈宣泄。
(二)受众心理
冤魂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是相当普遍的民间信仰。虽然在佛、道等宗教的影响和规劝下,民众的基本社会心理偏向于忍耐、服从。然而,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难以磨灭的伤害时,佛道的规劝远不及鬼魂文化来的简捷方便。大多数的冤魂复仇情节不仅仅是简单的阐释善恶报应观,同时也倾注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恢复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希求。
(三)小说作者思想的变化
生逢乱世,士人的命运多舛。“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随着汉朝的覆灭而产生动摇。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历史现实,士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从专注于经学转为关注自我和人生的价值,以期寻求新的人生目标和人生出路。因此,求仙问道相信鬼神之说的士人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了民间流传的故事从小说中表达出来。魏晋好仙道,所以反应冤魂复仇的故事较少,复仇的手段也不强烈;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故而反应冤魂复仇的故事较多,且复仇彻底强烈。
三、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之一。冤魂复仇情节参杂着魏晋南北朝时代士人们潜意识中对生与死的概念的人性考量,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念。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潜意识里,因为不论世殊时异在我们所信仰的人性思想中“惩恶扬善”永远是极受推崇的。志怪小说对冤魂复仇情节的开创与对冤魂复仇非功利性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复仇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刘义庆《幽明录》郑晚晴辑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石印本影印《五朝小说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颜之推《冤魂志》罗国威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1.5.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刘义庆.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干宝.搜神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7.
[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M].北京:中华书局,19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