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几点做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f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内容都是对语文人文精神的集中而深刻的阐述,强调了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切实做到育人先育德,把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抓好、抓细、抓活。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渗透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把师爱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怀人文关怀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师爱的教师,如何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的熏陶?师爱是极为寻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是极为寻常的一声言语、一个抚摸,是极为寻常的一次赞赏、一次批评。在听一个教师上《春》这篇课文时,他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像什么。一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举手了,老师面带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这位学生站起来之后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讲不出一个字来,全班的同学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他的脸胀得通红。老师于是走到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蹲下身微笑着,并轻声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关切地期待着......小男孩终于说出来了。老师一手环拥着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夸他说:"说得真好,棒极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老师关爱的言辞、微笑的鼓励,这个小男孩在同学议论声中是绝对难开口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使陷于尴尬、冷场的课堂异常地活跃起来了。一堂好课洗尽铅华难道不是教师的爱心在支撑吗?
   二、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育即生长,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长。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身体力行的推动者和塑造者。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既具可塑性,又日趋定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可潜移默化,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讲述史铁生《我的梦想》课文时,重点讲述他双腿残疾后与"心魔"作抗争时复杂、痛苦、矛盾的心理历程,并向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卫国,不幸致残眼盲,可他身残志不残,克服困难,著书立说,在编辑部遗失他的首稿后并不气馁,像蜗牛一样又第二次写成此书。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又将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呢?课后,学生纷纷找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阅读,并及时写下心得体会,许多学生对自己过去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时,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真情实感便洋溢进了他们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他们。
   三、用丰富的情感构筑课堂,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他们的交流、对话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凭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洋溢着情。一堂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趋势感情,并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我们在挖掘文中情感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教师的,因为我们情感倾泄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我教过几遍,学生反映不错。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时,自己站在讲台上,被朱自清那绝妙的景色描写所感染,不觉大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台下鸦雀无声。得意之余,我瞥见学生无动于衷。原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欣赏水平与教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你感染了,调子唱高了,学生不以为然。我及时调整,让学生来读,讲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七嘴八舌后,终于把学生从家里的山塘夜景中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来,师生的感觉都不错。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艺术地运用语文文本这一人文性载体,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甚至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文性教育应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人的“软件素质”,是指一个人做事的观念、思路、能力和方法。“硬件”是指人的智商、体力(内在硬件)和财富、外貌(外在硬件)。就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和体力等因素来讲,并无多大差异,但人生的结果却天壤有别,更有许多聪明才俊终生一事无成,问题就在于软件素质不同。微软公司就是因为当初他们看准了微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微小化、二是核心软件水平的提升,在付出了和其他公司一样的艰苦创业后,才成为今天的企业巨人。未来社会
期刊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普列汉诺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在语文教学发展的今天,课堂提问已经占语文教学很重要的部分。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因此,设疑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课堂教学技巧。只有精心设疑,才能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   首先,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要
期刊
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读者昂首走来。孔子,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人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说“孝”的,《论语》中是这样说孝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
期刊
作文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对于学生也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怎么办呢?古人对于写作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序。对于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来说,我认为仅有这两点是不够的,还要言之有法,言之有情,也就是学生作文中要倾注真情,写出饱含深情,声情并茂的文章来。   所谓情境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课上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味、去参与,进而根据情境写出作文。   情
期刊
记得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杨叔子曾对大学生说:你们要吸收各种“营养”,争取做个完整人,而不做半个人。   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理论知识,更要培植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芒、道德光芒、才学光芒的“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而事实上,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为读书而读书。高分是目标,成绩是准绳。高分低能,高分庸才,比比皆是。不少毕业于名牌大学
期刊
做班主任已经两年半的时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伤痛。然而不管是喜悦还是伤痛,都是我教学之路上的美丽的风景,这风景让我的内心不断强大,这风景让我不断成长。   今年高三,一提到高三大家都觉得,唉,高三忙呀、累呀!是呀,开学已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高三真是太忙太累!然而这种忙累之中又让我体验到,能够陪着学生走过高三这最艰苦的旅程,未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今年我所带的班
期刊
现行中学课本,除了具有降低教学难度、实用性更强、安排更合理、更科学这些特点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许多课文增加了旁批。但令人遗憾的是,不仅有许多学生不重视旁批,甚至有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发挥旁批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旁批,充分利用旁批的提示和说明,去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许多旁批列出了文章的提纲   旁批的文字相对来说比较简明,概括性较强。
期刊
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常有意无意地念叨:“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我问他什么意思,他竟一本正经地说:“就是说呀,我小的时候你养我;等你老了,就该我养你了。”我哑然,先不说他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否准确,不可否认的是,经典已深刻影响了这个四岁孩子的心,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经典,他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文化。《论语》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孔子是否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教会了如我一般
期刊
组建一个新的班集体,班主任的工作至关重要。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协调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一个新集体,如果头开得好,以后的各项工作会顺利展开。要组建一个良好的新集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确立前行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行的方向,这个目标既可以是近期目标,也可以是远期目标,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
期刊
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惟有多方探索,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重视预习课,上好预习课,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在预习中训练了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参与精神,达到了新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要求。   一、上预习课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放在课内,学生在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