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探讨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健康人格;人格培养;素质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格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回顾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很多弯路,如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掌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人格教育对于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需要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因素研究,为历史教师进行人格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长期漠视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的现象。新世纪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的主体性发展,这是从素质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力、健康的人格等,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格教育因素,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历史为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虚席以待、三顾茅庐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骞通西域,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放眼看世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孙中山百折不挠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世界公民爱因斯坦一生不断地为维护世界和平民主而奔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为了成就大业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说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素材不胜枚举。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人格教育资源,并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特别是目前给教师们带来的困惑,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适时予以纠正,让学生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朝着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格价值。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人格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能力,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很深的感染,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往往会促进他们形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甚至“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使自己不断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遵纪守法、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思,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使其不断地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扬长避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四、结语
总之,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们就要敢于突破教学参考书,敢于突破教学模式和教学常规,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倡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唐少华.谈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3(2).
关键词:初中历史;健康人格;人格培养;素质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格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回顾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过很多弯路,如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掌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人格教育对于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需要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因素研究,为历史教师进行人格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长期漠视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的现象。新世纪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的主体性发展,这是从素质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力、健康的人格等,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格教育因素,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历史为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虚席以待、三顾茅庐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骞通西域,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放眼看世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孙中山百折不挠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世界公民爱因斯坦一生不断地为维护世界和平民主而奔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为了成就大业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说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素材不胜枚举。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人格教育资源,并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特别是目前给教师们带来的困惑,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适时予以纠正,让学生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朝着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格价值。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人格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能力,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很深的感染,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往往会促进他们形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甚至“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使自己不断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遵纪守法、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思,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使其不断地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扬长避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四、结语
总之,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们就要敢于突破教学参考书,敢于突破教学模式和教学常规,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倡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唐少华.谈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