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活在“学校氛围”中的同学们,每日上课、下课、活动、自修……面对的是老师,相处的是同学,做的是作业,获得的是分数……他们对“职业”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学校通过讲座、参观、下厂实习、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形式,给学生以职业的体验、培养职业意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根据上海交通大学MBA教授李涛博士的解释,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条件,包括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思维,工作的表现,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的结果”。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工学校要将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重要的方法与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实训场所建设、思想品德教育、学业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这一“硬件”的同时,具备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软件”,成为适应能力强、有竞争力的职场人员。
一、分析企业的岗位设置,定位学生的职业前景
职业教育最核心流程是“开办专业→设置课程→选用教法”三个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学校在设定专业、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做得非常好了。但当学生就业时,却有百般的不适应,觉得“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或“所做非所愿”。因此,学校认真地分析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前景合理地定位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以生产企业为例,不论是电子企业、机械制造业还是小商品制造行业,都有着相似的结构与岗位(表1)。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建设的实训场所,与在一个场室中配备60个相同功能的工位、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同一技能的训练的场室是不一样的。这些实训室与真实的生产环境相似,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
三、导入质量管理与6S理念,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意识
为了与国际接轨,现在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甚至通过了ISO9001体系的认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例如将实习指导材料编成“作业指导书”的模式,填写工作记录卡等形式,都是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的重要的方法。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四项是企业普遍重视,也是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中差距最大的:
1.质量意识
所有的企业都将质量视为生命线。在ISO9001体系中,质量目标、纪录保持、PDCA循环、过程方法、预防和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等原则,都是企业非常重视的内容。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学习上没有压力,做事习惯马马虎虎,“60分万岁”,不讲质量。当他们就业之后,面临的往往就是企业严格的管理。因此,在学校里就给他们灌输质量体系的术语的含义、运用的方法等,既是与企业接轨的一种做法,又是培养他们质量意识的一个途径。
2.生产成本意识
企业当中最关注的,除了质量之外,就是成本了。不论是研发、生产、销售还是管理,成本核算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材料都是精打细算的,一个工件上1厘米的材料浪费,对一批产品来说可能就是1000米,那是决不能含糊的。而学生在所有的学习生涯当中,与“成本核算”相似的经历是很少的。职业学校应该在技能训练等课程当中,渗透相关的知识,例如让学生参与到耗材的采购、人员工资的核算等过程来,对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意识都是非常有效的。
3.效率意识
校内实习与企业实习最大的差别恐怕是在生效率方面了。效率是生产成本的另一种体现。在企业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减少设备运行的水、电开支以及人员薪酬的需要,生产部必须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下单),工人必须手不停地工作,维修人员要快速地查出故障,运输车队要排得最满……企业的许多工作都是围绕“生产率”“产能”来开展的。但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就不会被这么“赶”着做了。而且学校以育人为目的,许多资源的调配都是非常宽松的,教师也不一定能理解企业生产率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经常深入企业实践,将生产中的实际例子带回课堂,对学生进行生产经营的教育。
4.“6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这6S已经是现代企业广泛实施的管理理念。这样的企业元素,如果被职业院校忽略,那么我们课程就是不够完整的。
四、借鉴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设计职校学生的学业评价
与企业接触会发现,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组织——从政府部门到民营企业,从跨国公司到民营小企——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主要有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其中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与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是非常相似的过程,借鉴它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适应社会需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绩效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德能勤绩考核法、目标管理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法、360度绩效考核法等。将这些方法借鉴、应用到学生的学业考核中,如对学生的学科成绩采用目标管理法、对习惯违纪的学生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等,不但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一个“多视角”的作用,更能将企业的管理理念渗透给学生,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宣传企业文化,营造职校学生的成长氛围
学校有校园文化,企业有企业的文化。当我们以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时,不能忽略企业文化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作用。企业对自身形象的设计、宣传,是学校学生需要分析、欣赏的内容;而一些生动的、充满创造力的标语,如“做不好等于没有做”(中山生力电子公司),“安全大于总经理,流程大过董事会”(中山奥美森电梯有限公司),“争取一个客户不容易,失去一个客户很简单”……这些富含职业信息的语言,教师可以借鉴,为学生营造成长的氛围。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结合,不仅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涵的相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素养,根据上海交通大学MBA教授李涛博士的解释,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条件,包括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思维,工作的表现,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的结果”。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工学校要将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重要的方法与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实训场所建设、思想品德教育、学业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这一“硬件”的同时,具备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软件”,成为适应能力强、有竞争力的职场人员。
一、分析企业的岗位设置,定位学生的职业前景
职业教育最核心流程是“开办专业→设置课程→选用教法”三个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学校在设定专业、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做得非常好了。但当学生就业时,却有百般的不适应,觉得“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或“所做非所愿”。因此,学校认真地分析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前景合理地定位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以生产企业为例,不论是电子企业、机械制造业还是小商品制造行业,都有着相似的结构与岗位(表1)。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建设的实训场所,与在一个场室中配备60个相同功能的工位、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同一技能的训练的场室是不一样的。这些实训室与真实的生产环境相似,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
三、导入质量管理与6S理念,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意识
为了与国际接轨,现在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甚至通过了ISO9001体系的认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例如将实习指导材料编成“作业指导书”的模式,填写工作记录卡等形式,都是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的重要的方法。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四项是企业普遍重视,也是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中差距最大的:
1.质量意识
所有的企业都将质量视为生命线。在ISO9001体系中,质量目标、纪录保持、PDCA循环、过程方法、预防和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等原则,都是企业非常重视的内容。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学习上没有压力,做事习惯马马虎虎,“60分万岁”,不讲质量。当他们就业之后,面临的往往就是企业严格的管理。因此,在学校里就给他们灌输质量体系的术语的含义、运用的方法等,既是与企业接轨的一种做法,又是培养他们质量意识的一个途径。
2.生产成本意识
企业当中最关注的,除了质量之外,就是成本了。不论是研发、生产、销售还是管理,成本核算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材料都是精打细算的,一个工件上1厘米的材料浪费,对一批产品来说可能就是1000米,那是决不能含糊的。而学生在所有的学习生涯当中,与“成本核算”相似的经历是很少的。职业学校应该在技能训练等课程当中,渗透相关的知识,例如让学生参与到耗材的采购、人员工资的核算等过程来,对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意识都是非常有效的。
3.效率意识
校内实习与企业实习最大的差别恐怕是在生效率方面了。效率是生产成本的另一种体现。在企业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减少设备运行的水、电开支以及人员薪酬的需要,生产部必须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下单),工人必须手不停地工作,维修人员要快速地查出故障,运输车队要排得最满……企业的许多工作都是围绕“生产率”“产能”来开展的。但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就不会被这么“赶”着做了。而且学校以育人为目的,许多资源的调配都是非常宽松的,教师也不一定能理解企业生产率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经常深入企业实践,将生产中的实际例子带回课堂,对学生进行生产经营的教育。
4.“6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这6S已经是现代企业广泛实施的管理理念。这样的企业元素,如果被职业院校忽略,那么我们课程就是不够完整的。
四、借鉴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设计职校学生的学业评价
与企业接触会发现,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组织——从政府部门到民营企业,从跨国公司到民营小企——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主要有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其中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与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是非常相似的过程,借鉴它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适应社会需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绩效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德能勤绩考核法、目标管理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法、360度绩效考核法等。将这些方法借鉴、应用到学生的学业考核中,如对学生的学科成绩采用目标管理法、对习惯违纪的学生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等,不但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一个“多视角”的作用,更能将企业的管理理念渗透给学生,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宣传企业文化,营造职校学生的成长氛围
学校有校园文化,企业有企业的文化。当我们以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时,不能忽略企业文化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作用。企业对自身形象的设计、宣传,是学校学生需要分析、欣赏的内容;而一些生动的、充满创造力的标语,如“做不好等于没有做”(中山生力电子公司),“安全大于总经理,流程大过董事会”(中山奥美森电梯有限公司),“争取一个客户不容易,失去一个客户很简单”……这些富含职业信息的语言,教师可以借鉴,为学生营造成长的氛围。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结合,不仅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涵的相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