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8年2月收治小儿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患儿74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男44例,女30例;年龄5个月~14岁;<6个月2例,6~12个月20例,12~24个月21例,24~36个月5例,36~48个月7例,48~60个月5例,>60个月14例;其中3岁以内婴幼儿48例,剖宫产25例,难产(产钳产、吸引产)4例;出生时体重<1.5kg2例,1.5~2.5kg23例,>2.5kg 49例,其中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kg)25例。
临床表现:痉挛型四肢瘫20例(27.0%),痉挛型双瘫39例(52.7%),痉挛型偏瘫10例(13.5%),痉挛型单瘫1例(1.4%),手足徐动型1例(1.4%),肌张力低下型2例(2.7%),共济失调型1例(1.4%)。其中痉挛型患儿最多,占94.6%。
在所有脑性瘫痪患儿中,9例(12.2%)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17例(23.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异常(包括斜视、弱视);7例(9.5%)合并癫痫;60例患儿进行了神经心理测试,52例(86.7%)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实验室检查:①63例患儿进行头部CT检查,正常26例(41.3%);异常37例(58.7%)。异常改变有:脑发育不良15例(40.5%),脑室扩大9例(24.3%),脑白质软化灶7例(18.9%),蛛网膜下腔增宽4例(10.8%),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2.7%),脑裂畸形1例(2.7%)。②54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正常34例(63.0%),异常20例(37.0%)[包括痫样放电6例(11.1%)]。36例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正常16例(44.4%),异常20例(55.6%)。
高危因素:按所占比例依次为,早产30例(40.5%),新生儿窒息29例(39.2%),低体重儿25例(33.8%),颅内出血7例(9.5%),病理性黄疸6例(8.1%),双胎5例(6.8%),新生儿疾病3例(4.1%),孕期异常2例(2.7%)。其中具有1项高危因素者28例(37.8%),具有2项高危因素者25例(33.8%),具有3项及以上高危因素者14例(18.9%),另有7例未发现明显高危因素。具有2项以上高危因素者>50%。
讨 论
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分类繁多,在本科收治的脑瘫患儿中以痉挛型为最多,占94.6%。而本组患儿四肢瘫、双瘫和偏瘫的比例分别为27.0%、52.7%、13.5%,双瘫比例较高,偏瘫较少。
脑瘫患儿常合并有多种障碍,其中以智力低下最常见。一般认为小儿脑瘫中约25%的患儿智能正常,25%的患儿轻度弱智,25%中度弱智,25%重度弱智。而本组患儿智力低下者占86.7%,高于一般水平,考虑与本组患儿病情偏重有关。患儿中合并癫痫者占9.5%,由于癫痫会使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进一步加重,同时癫痫的发作也会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早期发现癫痫并及时治疗对脑瘫的康复有重大意义。另外,还有12.2%的患儿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23.0%的患儿存在视力异常,由于视听觉障碍往往会影响患儿对外界的感知,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认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也不能忽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全面地检查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及早发现障碍,及早治疗。
头颅影像学检查可直观显示脑部结构的异常改变,可能发现脑部潜在病灶,在脑瘫的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组患儿中头颅CT检查阳性率为58.7%,异常改变中以脑发育不良、脑室扩大及脑白质软化最多见,对提示脑瘫的病因有一定意义。但CT表现不能代表脑功能学改变,有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CT表现并不一致。CT阳性率在各个类型脑瘫中无明显差异,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因此不能单凭CT表现判断患儿的预后。本组患儿中脑电图检查阳性率37.0%,能帮助及时发现脑瘫患儿的并发症。
2006年2月~2008年2月收治小儿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患儿74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男44例,女30例;年龄5个月~14岁;<6个月2例,6~12个月20例,12~24个月21例,24~36个月5例,36~48个月7例,48~60个月5例,>60个月14例;其中3岁以内婴幼儿48例,剖宫产25例,难产(产钳产、吸引产)4例;出生时体重<1.5kg2例,1.5~2.5kg23例,>2.5kg 49例,其中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kg)25例。
临床表现:痉挛型四肢瘫20例(27.0%),痉挛型双瘫39例(52.7%),痉挛型偏瘫10例(13.5%),痉挛型单瘫1例(1.4%),手足徐动型1例(1.4%),肌张力低下型2例(2.7%),共济失调型1例(1.4%)。其中痉挛型患儿最多,占94.6%。
在所有脑性瘫痪患儿中,9例(12.2%)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17例(23.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异常(包括斜视、弱视);7例(9.5%)合并癫痫;60例患儿进行了神经心理测试,52例(86.7%)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实验室检查:①63例患儿进行头部CT检查,正常26例(41.3%);异常37例(58.7%)。异常改变有:脑发育不良15例(40.5%),脑室扩大9例(24.3%),脑白质软化灶7例(18.9%),蛛网膜下腔增宽4例(10.8%),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2.7%),脑裂畸形1例(2.7%)。②54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正常34例(63.0%),异常20例(37.0%)[包括痫样放电6例(11.1%)]。36例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正常16例(44.4%),异常20例(55.6%)。
高危因素:按所占比例依次为,早产30例(40.5%),新生儿窒息29例(39.2%),低体重儿25例(33.8%),颅内出血7例(9.5%),病理性黄疸6例(8.1%),双胎5例(6.8%),新生儿疾病3例(4.1%),孕期异常2例(2.7%)。其中具有1项高危因素者28例(37.8%),具有2项高危因素者25例(33.8%),具有3项及以上高危因素者14例(18.9%),另有7例未发现明显高危因素。具有2项以上高危因素者>50%。
讨 论
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分类繁多,在本科收治的脑瘫患儿中以痉挛型为最多,占94.6%。而本组患儿四肢瘫、双瘫和偏瘫的比例分别为27.0%、52.7%、13.5%,双瘫比例较高,偏瘫较少。
脑瘫患儿常合并有多种障碍,其中以智力低下最常见。一般认为小儿脑瘫中约25%的患儿智能正常,25%的患儿轻度弱智,25%中度弱智,25%重度弱智。而本组患儿智力低下者占86.7%,高于一般水平,考虑与本组患儿病情偏重有关。患儿中合并癫痫者占9.5%,由于癫痫会使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进一步加重,同时癫痫的发作也会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早期发现癫痫并及时治疗对脑瘫的康复有重大意义。另外,还有12.2%的患儿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23.0%的患儿存在视力异常,由于视听觉障碍往往会影响患儿对外界的感知,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认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也不能忽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全面地检查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及早发现障碍,及早治疗。
头颅影像学检查可直观显示脑部结构的异常改变,可能发现脑部潜在病灶,在脑瘫的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组患儿中头颅CT检查阳性率为58.7%,异常改变中以脑发育不良、脑室扩大及脑白质软化最多见,对提示脑瘫的病因有一定意义。但CT表现不能代表脑功能学改变,有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CT表现并不一致。CT阳性率在各个类型脑瘫中无明显差异,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因此不能单凭CT表现判断患儿的预后。本组患儿中脑电图检查阳性率37.0%,能帮助及时发现脑瘫患儿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