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山脉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旅行的朋友大多对山脉相当熟悉,那壮美的景观及其独特的生态系统,给无数旅行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要举几个山脉的例子,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安第斯、喜马拉雅和阿尔卑斯等大名鼎鼎的陆地山脉。可你是否知道,在占据地球表面70%以上的海洋里也有山脉,甚至是更加巨大的山脉系统?
  那就是大洋中脊。
  特殊的地质结构
  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而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利用测深锤,“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巨大的隆起。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大洋中脊在科学上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它的发现使得整个地球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于板块相互挤压形成,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因此,大洋中脊和大家常见的陆地山脉看上去相去甚远。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正因为有这种结构,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了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隆起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大于5厘米/年)的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丰富的矿藏
  大洋中脊处还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的结构——热液出口。简单来说,热液出口就是海底冒热水的地方,跟陆地上的温泉类似;不过,那里有着壮观的“烟囱”和奇异的生物群落。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受陆地上火山多发区存在着热液系统的启发,有科学家预测,类似的热液系统也存在于同属于火山多发区的大洋中脊区。
  冰岛,作为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其上众多的温泉和间歇泉也表明洋底的大洋中脊很可能存在着众多的热液系统。直到1976年,海洋地质学家在研究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洋中脊时,才第一次获得了大洋中脊处存在热液系统的直接证据。
  热液系统的发现使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为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如海水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供给和消耗以及生命起源等,提供了新的答案。
  那么,热液系统是如何生成的呢?根据海水的走向,热液系统可以简化为两个部分——海水下沉区和海水上升区。大部分的洋底属于海水下沉区。在那里,冰冷的海水顺着海底岩石的缝隙进入洋壳深部。大洋中脊附近的热液出口则是上升区。在大洋中脊附近,海水接触到被岩浆灼热的岩石后发生反应,变成高温高压富含矿物质的水,然后上涌,喷出洋壳顶部。虽然高温的热液出口大多分布在大洋中脊的中轴线附近;但是,参与整个热液环流的区域则可能占到整个洋盆的1/3。每1000万年,海洋中所有的约14亿立方千米海水就会通过热液系统循环一遍。与之相伴的海水与灼热的玄武岩之间的化学元素交换,对于海水的化学成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热液系统,今天的海洋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热液喷出后,会遇到周围冰冷的海水。冷却过程中,热液中富含的矿物质会析出,并且就近沉淀在喷出口四周,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个高高低低的像烟囱般的喷口。“烟囱”喷出来的热液如果温度很高且富含金属离子和硫离子,那么当热液与冷的海水混合时,黑色的金属硫化物会迅速沉淀下来,形成“浓烟滚滚”的“黑烟囱”;也有一些小的“烟囱”喷出的热液温度稍低、流速较小且其中含有较多的硅离子和钙离子,就会成为冒出二氧化硅和石膏的“白烟囱”。
  大家都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这些矿产资源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这些矿产资源的来源大都跟热液系统有关。
  海洋中最重要的矿产之一是海底块状硫化物,它就是热液冷却时析出的金属硫化物。这些金属硫化物含有丰富的钴、铜、金、锌和银等金属。不过,由于其被发现的时间很短,缺乏观测数据,人们现在并不清楚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储量到底有多少。   另一种大家熟识的海洋矿藏是锰结核。虽然它的生成机制比较复杂,也不仅仅分布在大洋中脊附近;但一般认为,其中主要元素的来源也是海底热液系统。有人估计,全球大洋底部锰结核矿石的总储量有5000亿吨。按照现在人类的需求计算,其蕴含的锰等金属可满足人类几千年的需求。
  可以说,热液系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成矿区之一。
  虽然很多人认识到了海底块状硫化物潜在的经济价值;但因为其处于几千米深的海底,对它们的利用还大多处于理论阶段。不过,最近加拿大一家公司在深海采矿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他们正在进行一个项目,计划从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俾斯麦(Bismarck)海1600米深处开采海底块状硫化物。这将会是世界上首个正式运营的深海采矿项目。
  奇特的生态系统
  大洋中脊不仅孕育了海底黑烟囱这样的地质奇观;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被阳光“遗忘”的角落,还存在着一类特殊的生物群落。
  1977年,世界著名的载人潜水器“阿尔文”号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大洋中脊地带考察热液活动时意外发现,在热液出口附近,有一片甚至比热带雨林更为生气勃勃的生物群落。那里有着如雪片般密集的微生物,白色的贝、蟹,紫色的鱼、虾,最奇妙的是,那里有大片红白相间的管状蠕虫,如同盛开的玫瑰一般绚烂。于是,科学家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玫瑰花园”。从那以后,海洋学家又在其他的大洋中脊发现了类似的生物群落。
  最初,海洋学家认为,热液出口处的这些奇怪生物是依赖于沉到海底的有机物存活的。不过,沉到海底的有机物数量非常有限,并不足以“养活”那么丰富的生物群落。后来他们才发现,与常见的基于光合作用的生态系统不同,热液出口处的生态系统基于化能合成作用。在这个系统中,能够利用热液里面的硫化物获取能量的细菌是最基本的生物。在这些细菌提供的能量的基础上,热液出口处还生活着多种其他生物。热液系统中极端的温度和化学条件使得这个系统中的生物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一般认为,处于这个系统最底部的那些细菌应该已经存在了30亿~40亿年了。甚至有人提出生命是起源于热液出口的假说。虽然这个假说不一定成立,但研究这些特殊的系统,必将极大促进我们对生命的认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海洋学家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热液出口不是一个特别稳定的结构,有时候会发生比较大型的喷发。喷发时,热液出口附近的生物几乎都会死亡;但等喷发过后,生物群落又会很快恢复,甚至有很多新的物种出现。
  也许你会觉得,新群落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海底的温度非常低。比如,在东太平洋海底,水温大概为2℃左右。而这个群落的生物,如管状蠕虫的幼虫,在这么低的温度下并不能存活很久,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月左右。另外,这些生物幼虫几乎没有游泳能力,所以,它们是不可能自己游到新的热液出口处的。最初,海洋学家猜测,大洋中脊附近的海流能把幼虫带过去。不过,现场观测发现,海底的海流非常弱,而相邻的热液出口之间最近也有几百千米,这么弱的海流是不可能在幼虫死亡之前把它们输运过去的。那么,这些生物到底是如何在不同的热液出口处扩散的呢?最近,科学家发现,海面上看到的直径在几百千米左右的大涡旋可以影响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它碰到大洋中脊后导致的较强海流,可以在不同的热液出口之间把小虫们冲来冲去。虽然这可以解释较近的热液出口生物群落的交换和输送,但不同大洋之间的热液出口之间有的存在相同的物种。那么,它们是不是存在联系?如果是,它们是怎么在这些相距几千千米的热液出口之间互相传递的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正如那些著名的山脉吸引着无数登山者一样,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丰富的矿藏和奇特的生态系统,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通过科学家的努力,从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发现大洋中脊到今天的141年间里,人类对于大洋中脊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发现和研究这些巨大的海底山脉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当然,在我们对大洋中脊认识加深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这些问题对于科学家来说,就跟珠穆朗玛峰等著名山峰对于登山者一样,有着无穷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大洋中脊的科学家也是登山者,只不过他们“攀登”的是那些跟陆地山脉一样瑰丽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最黑的物质有多黑  英国一家公司创造出了迄今最黑的物质,几乎能吸收所有的可见光。在人眼看来,只能看到漆黑一片,而无法看清深度。这种名为“Vantablack”的物质又称“超级黑”,利用碳纳米管制造。这种纳米管细到光线无法进入,只能穿过其间的缝隙。这种物质可吸收照射其上的99.96%的光线,而传统的黑色颜料、纤维等仅能吸收95%~98%的光线。同时,它的传导热的效率为铜的7倍,坚固程度为钢的10倍。
吸毒成瘾同时要有三个标准:(一)经人体生物样本检测证明其体内含有毒品成分;(二)有证据证明其有吸食、注射毒品行为;(三)有戒断症状或者有证据证明吸毒史,包括曾经因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查处或者曾经进行自愿戒毒等情形。  要理解上述三项指标同时具有才能认定为吸毒成瘾,就需要了解吸毒成瘾的原理和吸毒者的毒瘾症状、表现,包括戒断症状等。    毒品成瘾的原理    吸毒者为何会成瘾,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寻死觅活
在经历了元旦前后一段时间的“暖冬”之后,欧洲持续遭遇强冷空气侵袭,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百年来的最低气温。严寒天气在这些地区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  不仅是欧洲,整个北半球似乎都处在严寒之中。日本雪灾迄今已造成至少63人死亡;韩国首尔气温低至17RE,为55年来最低纪录。  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转冷,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寒冷气候可能会持续20~30年。甚至还有
库巨尔克村位于加拿大北极区内,与陆地隔每相望,人们只能坐船或乘飞机才能过去。  远离城市的库巨尔克,有着蓝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海水,那里似乎不需要面对大多数城市都要面临的污染难题。但实际上,即便是在这里,人们也无法摆脱环境污染的阴影。  有害化学物质到达北极的方式不同寻常。它们从数千公里外的工厂和城市被排放出来后,一路“飞往”北极,就像候鸟在夏季飞往北方一样。不同的是,候鸟在夏季结束后会返回南方,这些
钼,是元素周期表上序号为42的一种过渡金属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o。钼金属呈银白色,硬而坚韧。它在常温下不受空气的侵蚀,跟盐酸或氢氟酸不起反应。  千呼万唤始出来  自然界中,钼主要以矿物辉钼矿(MoS2)形式存在。天然辉钼矿是一种软的黑色矿物,尽管辉钼矿在古代就得到了应用,但辉钼矿和铅、方铅矿及石墨都很相似,不易区分。“molybdos”这个词在希腊文里就是铅的意思。18世纪末以前,欧洲市场上两
在丰富多彩的植物中,有许多种类以蛇为名,这绝非民间的胡编乱造,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其形态的观察和它们特殊的药用价值。  蛇树  蛇树,又名菜豆树、豆角树、接骨凉伞、朝阳花、山菜豆等,花卉市场中被称为幸福树。  蛇树是一种紫葳科菜豆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浅灰色,深纵裂。2回至3回羽状复叶。中叶对生,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长尾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被极短毛,密生黑色小腺点,侧生小叶柄短,叶柄无
解放前,我国曾从国外进口世界驰名的花旗松木材。因为这种原产美洲的树木材质优良,珍贵而又速生,所以美国人便用他们的国旗——花旗作为这个树种的名字。花旗松由此得名。  花旗松是松科黄杉属Pseudotsuga的一个树种,该属植物在全世界有18种,我国有黄杉、澜沧黄杉、华东黄杉、台湾黄杉、短叶黄杉5种,它们都是与花旗松同属的亲兄弟。这5种黄杉在1999年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拉丁文学
人类的一些行为如打呵欠、瘙痒,会不知不觉在个体之间相互传染。不过,这类传染有时与其说是传染,不如说是从众行为。现在,研究人员还不能解释清楚人的一些相互传染的行为、感觉和情绪等究竟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还是人的社会化所造成的。  呵欠传染的解释  有些人看到身边的人打呵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打呵欠。无疑,在人的感觉和行为中,呵欠是最先被人们发现的有广泛传染性的一种行为。而且,打呵欠的传染性也出现在黑猩猩
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自2012年8月登陆后便一直对这颗红色星球进行勘察,迄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这辆重达1吨的火星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登陆地盖尔陨坑是否曾经出现适于微生物存在的环境。现在,“好奇”号已经发现证据,正进行核实。随着这项为期两年的考察任务的继续,“好奇”号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加深对火星的了解。  顺利着陆  2012年8月5日晚上,“好奇”号火星车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
在阅读物理学家传记的时候,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物理学家都是音乐“发烧友”。这是否说明从事物理研究与音乐有着某种联系呢?  很多物理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源,甚至是音乐爱好帮助他们走到了事业的巅峰。当然,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音乐还只是业余爱好,他们与专业的音乐家是有区别的,即物理学家常常从物理的角度来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从物理的角度理解音乐  从物理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研究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