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主题:大学暑期“留守族”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调查人:中国传媒大学 2009级传播学 刘竞晴 邓小春 潘聪聪
调查形式:文献查阅、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心理量表
调查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暑假期间留守学校的学生群体日益庞大。考研、就业、出国……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抉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三位同学以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暑假期间留守学校的2013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两种调查方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红牛学习法
自杀性红牛学习法,又名董存瑞式学习法,考研复习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总有人以身试此法,然后把“使用效果”发到网上,作为自我努力的见证,也鼓励着同样饱受煎熬的研友——你不孤单。
这种学习法的自残程度如何,是以牛磺酸含量衡量的。市面上最普通的红牛饮料,牛磺酸含量为125毫克/罐,市面上的加强型红牛牛磺酸含量为925毫克/罐,越南产的红牛牛磺酸是国产普通红牛的4倍、俗称4倍红牛,级别最高的泰国红牛为国产普通红牛的8倍、俗称8倍红牛。考研论坛上的帖子里,有研友每天5罐8倍红牛。于是帖子里立即有人提醒发帖人:据说连续喝6罐以上,有可能会出现帕金森的症状。
据说每一个考研人在复习过程中都崩溃大哭过,甚至有学校以书面手册形式告诉同学,复习到头晕脑胀的时候可以倒立一分钟,压力太大时可以隔几天大哭一场……
对于考研人的心态,潘聪聪体会得很到位:“找工作的同学陆续都有了着落,没着落的也有实习有面试……至少有点什么,考研在分数出来前,一无所有,可能自己复习了很久最后却一无所获。”
2012年暑假,潘聪聪、刘竞晴、邓小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复习考研。像她们这样的“留守族”不少:“(大三升大四)大概有100~150人仍在学校,但其中有部分人只呆到8月初,(整个假期)一直呆在学校的估计有50~60人。”就学校的规模、每届的人数来说,150人不算少,三位同学开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留守族”群体产生了研究兴趣。
“留守族”以考研为主,潘聪聪、刘竞晴和邓小春针对学校里、大三升大四的“留守族”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留守”为考研的占57%,工作占25%,留学占10%,复习考公务员占3%。总体来看,“留守族”自我认知情况良好,认为进入大四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也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规划和自我鉴定。
三位同学使用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来调查“留守族”的心理状况,该量表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测试人抑郁状态、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60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6.7%并未出现明显抑郁征兆,16.7%的学生轻度抑郁,3名学生中度抑郁,1名学生重度抑郁。被调查者中心理状况不稳定的具体表现如抑郁量表条目5、16、17、18:
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1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
1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调查数据显示:饮食异常的占68.3%,难以下决定的占68.3%,觉得自己不被需要的以及生活不是很有意思的均占31.7%。
同时,小部分留校生的心理状况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较大。
有3个人经常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5个人经常觉得想哭,12个人经常或总是感到疲乏,8个人经常觉得不安,9个人偶尔甚至没有“对将来抱有希望”,7个人易怒,10个人对平常感兴趣的东西失去了大部分兴趣,甚至有一个人抱有“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的极端想法。
对于“留守考研族”来说,抑郁的最主要原因是复习状态不佳。在几位深度访谈的对象中,选择跨专业考研的陈科(化名)对自己的复习状态很不满意。陈科是中国传媒大学工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考研目标是本校的传播学专业,从理跨到文。她之所以选择考传播学的研究生,直接原因是在新闻双学位课上受《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的影响,加之这几年来工科学习的吃力,在成绩上备受打击,使她产生了弃理投文的想法。
“2012年考研分数出来挺高的,我去咨询老师,老师说(像我这样的情况)复习一年考上的概率很小,当时特别迷茫,觉得我肯定考不上了。所以就一直定不下来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后来仔细想了想,总觉得自己找工作还不够成熟,还有点恐惧吧,还是考研比较适合我。如果到时没有考上的话,我想我会去找工作。出国的话,我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没想过。”陈科说。家长对她考研开始挺坚持,后来听说研究生不见得比本科生好找工作,现在是不太支持但也不特别反对。陈科的姐姐2011年考研,失利后接着找工作,姐姐让陈科别担心家里状况,考完了出来找工作也来得及。
陈科荒废了两个月,这让她颇感着急,她是一个极易受他人影响的人,当周围的人处于迷茫时,她也常常会怀疑自己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才能稳住自己考研的决心。
目前陈科报了政治补习班,每周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她都要在繁忙的课业与考研复习两者中周旋,这导致她不得不放弃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能过就行”。
自习室,桃花源?
“留守族”也不全都为了考研,还有实习找工作的、准备留学的。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毕竟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对这时就已经定好毕业打算的“留守族”来说,如果能一直坚持目前的想法,那实践起来时间相对充裕。
无论是出国还是国内读研,最终都是要工作的,时间相对充裕的“留守族”普遍对就业持悲观态度和较低预期。
被调查者、毕业打算出国的麻西(化名)觉得:“现在工作可能起薪就是3000,但是我想如果要在北京待下去,3000根本不够花,房租就得1500吧,这还说的是东五环的房价……一顿饭在国贸就得10块到15块,甚至20块,我觉得我肯定养活不起自己,就还得啃老,还是再去拿个文凭。”同为出国准备的王可(化名)觉得:“出国再回来,还是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是不可能逃避的,只是希望能在该干什么的年龄去干什么。”
留守族对就业的态度以及对自身的评价在调查问卷上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总体较差。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潘聪聪、刘竞晴、邓小春所使用的量表中,社会适应能力被分为“很强、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档。分析数据后发现,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十分不乐观,处于“较差和很差”阶段的占到70%,“良好”和“很强”的仅为5%。
调查人:中国传媒大学 2009级传播学 刘竞晴 邓小春 潘聪聪
调查形式:文献查阅、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心理量表
调查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暑假期间留守学校的学生群体日益庞大。考研、就业、出国……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抉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三位同学以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暑假期间留守学校的2013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两种调查方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红牛学习法
自杀性红牛学习法,又名董存瑞式学习法,考研复习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总有人以身试此法,然后把“使用效果”发到网上,作为自我努力的见证,也鼓励着同样饱受煎熬的研友——你不孤单。
这种学习法的自残程度如何,是以牛磺酸含量衡量的。市面上最普通的红牛饮料,牛磺酸含量为125毫克/罐,市面上的加强型红牛牛磺酸含量为925毫克/罐,越南产的红牛牛磺酸是国产普通红牛的4倍、俗称4倍红牛,级别最高的泰国红牛为国产普通红牛的8倍、俗称8倍红牛。考研论坛上的帖子里,有研友每天5罐8倍红牛。于是帖子里立即有人提醒发帖人:据说连续喝6罐以上,有可能会出现帕金森的症状。
据说每一个考研人在复习过程中都崩溃大哭过,甚至有学校以书面手册形式告诉同学,复习到头晕脑胀的时候可以倒立一分钟,压力太大时可以隔几天大哭一场……
对于考研人的心态,潘聪聪体会得很到位:“找工作的同学陆续都有了着落,没着落的也有实习有面试……至少有点什么,考研在分数出来前,一无所有,可能自己复习了很久最后却一无所获。”
2012年暑假,潘聪聪、刘竞晴、邓小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复习考研。像她们这样的“留守族”不少:“(大三升大四)大概有100~150人仍在学校,但其中有部分人只呆到8月初,(整个假期)一直呆在学校的估计有50~60人。”就学校的规模、每届的人数来说,150人不算少,三位同学开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留守族”群体产生了研究兴趣。
“留守族”以考研为主,潘聪聪、刘竞晴和邓小春针对学校里、大三升大四的“留守族”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留守”为考研的占57%,工作占25%,留学占10%,复习考公务员占3%。总体来看,“留守族”自我认知情况良好,认为进入大四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也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规划和自我鉴定。
三位同学使用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来调查“留守族”的心理状况,该量表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测试人抑郁状态、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60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6.7%并未出现明显抑郁征兆,16.7%的学生轻度抑郁,3名学生中度抑郁,1名学生重度抑郁。被调查者中心理状况不稳定的具体表现如抑郁量表条目5、16、17、18:
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16.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
1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调查数据显示:饮食异常的占68.3%,难以下决定的占68.3%,觉得自己不被需要的以及生活不是很有意思的均占31.7%。
同时,小部分留校生的心理状况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较大。
有3个人经常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5个人经常觉得想哭,12个人经常或总是感到疲乏,8个人经常觉得不安,9个人偶尔甚至没有“对将来抱有希望”,7个人易怒,10个人对平常感兴趣的东西失去了大部分兴趣,甚至有一个人抱有“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的极端想法。
对于“留守考研族”来说,抑郁的最主要原因是复习状态不佳。在几位深度访谈的对象中,选择跨专业考研的陈科(化名)对自己的复习状态很不满意。陈科是中国传媒大学工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考研目标是本校的传播学专业,从理跨到文。她之所以选择考传播学的研究生,直接原因是在新闻双学位课上受《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的影响,加之这几年来工科学习的吃力,在成绩上备受打击,使她产生了弃理投文的想法。
“2012年考研分数出来挺高的,我去咨询老师,老师说(像我这样的情况)复习一年考上的概率很小,当时特别迷茫,觉得我肯定考不上了。所以就一直定不下来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后来仔细想了想,总觉得自己找工作还不够成熟,还有点恐惧吧,还是考研比较适合我。如果到时没有考上的话,我想我会去找工作。出国的话,我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没想过。”陈科说。家长对她考研开始挺坚持,后来听说研究生不见得比本科生好找工作,现在是不太支持但也不特别反对。陈科的姐姐2011年考研,失利后接着找工作,姐姐让陈科别担心家里状况,考完了出来找工作也来得及。
陈科荒废了两个月,这让她颇感着急,她是一个极易受他人影响的人,当周围的人处于迷茫时,她也常常会怀疑自己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才能稳住自己考研的决心。
目前陈科报了政治补习班,每周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她都要在繁忙的课业与考研复习两者中周旋,这导致她不得不放弃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能过就行”。
自习室,桃花源?
“留守族”也不全都为了考研,还有实习找工作的、准备留学的。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毕竟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对这时就已经定好毕业打算的“留守族”来说,如果能一直坚持目前的想法,那实践起来时间相对充裕。
无论是出国还是国内读研,最终都是要工作的,时间相对充裕的“留守族”普遍对就业持悲观态度和较低预期。
被调查者、毕业打算出国的麻西(化名)觉得:“现在工作可能起薪就是3000,但是我想如果要在北京待下去,3000根本不够花,房租就得1500吧,这还说的是东五环的房价……一顿饭在国贸就得10块到15块,甚至20块,我觉得我肯定养活不起自己,就还得啃老,还是再去拿个文凭。”同为出国准备的王可(化名)觉得:“出国再回来,还是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是不可能逃避的,只是希望能在该干什么的年龄去干什么。”
留守族对就业的态度以及对自身的评价在调查问卷上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总体较差。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潘聪聪、刘竞晴、邓小春所使用的量表中,社会适应能力被分为“很强、良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档。分析数据后发现,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十分不乐观,处于“较差和很差”阶段的占到70%,“良好”和“很强”的仅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