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履者远行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li95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头及腰的长发,喜欢穿棉麻长衫,爱种多肉植物……孔孔惟,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北京大妞,总梦想着做些和画画有关的事。她选择了不走寻常路,以鞋面为画布,凭借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在鞋面上绘成了一幅幅或潮流时尚、或古风唯美的画面。
  潮流的时尚鞋
  “我很喜欢画画,在鞋子上画画就跟在画布上一样,是自由、随性、开心的事情。”
  孔孔惟的手绘鞋,无论是帆布鞋、高跟鞋还是雪地靴,全都潮流范十足。观赏这些鞋,你会被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听着非洲的音乐,鞋面上便有了动物大迁徙的画面;一场电影、一首歌、一个梦境,都能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最复杂的一双手绘鞋,孔孔惟融合了多肉植物以及一些海底生物的特征,将整双鞋子打造成了一个风格怪诞的小植物园。不过,“为了使鞋子显得立体,我要将这些植物造型单独制作好后再组装回鞋面,然后再进行手绘上色。这是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
  手绘鞋的颜料要选用防水不掉色的丙烯颜料,孔孔惟在手绘技巧上很考究,因为要避免反复涂画使颜料层变厚而出现皱褶、龟裂等问题。想要打造摸着有质感,看着好玩的效果,她还会特意将鞋面处理出一些不平整的肌理。总之孔孔惟在手绘鞋上颇为用心,原因就是她想打造一双她有但是别人没有的鞋子。“同一个图案我只画五双,也是不想让作品泛滥。”
  所以,孔孔惟的手绘鞋价格并不便宜,成交价最高的一双是4 500元。有人担心这些鞋的销路,但她没怎么宣传,却依旧被许多买家买去穿着或者收藏。
  古风的手工履
  正当大家对孔孔惟的手绘潮鞋津津乐道时,她却画风一转,开始绘制中式古风鞋履。“鞋子不能只是好看,同时也要好穿和耐穿。穿得出去并且能适应长时间行走,还得让双脚自由放松,这才是最棒的鞋子。”
  因为这个想法,现在的孔孔惟在选择用于手绘的鞋子时,更加注重工艺和皮料的材质。她根据顾客的要求,邀请经验老到的制鞋师傅全手工订制:内里采用头层猪里皮,透气、柔软,不会捂脚;鞋底采用全天然橡胶,柔软有弹性,长时间走路也不会感到辛苦;干燥、定型、打磨、上色、再干燥……从师傅那里接过鞋子,再经她绘制,手工敲上Logo,才最终呈现在顾客面前。
  孔孔惟想要的其实很简单:“美而舒适”。为了这个目的,她在手绘风格上也一改往日的繁复,让这些中式鞋履显得简单大方,又别出心裁:夏季雨水丰沛,一场疾驰来的暴雨总会浸湿鞋头,所以孔孔惟就在配色上花了点小心思,让鞋头的颜色比其他地方深,营造出一个下雨的假象;在全黑的鞋头上用干净的白色绘出渐变色,有朋友说它“像是在雪地里行走的小动物粘了雪的蹄子”;有时候也会摒弃手绘图案的运用,鞋面就是一抹纯粹而浓郁的红,搭配一身素色飘逸的中式衣衫,不肤浅且沉得住,还能与腮红和口红做到首尾呼应。
  这个看似“颠覆性”的转变,孔孔惟自己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画风”其实没有所谓的转变,因为那就像两个自己,一个是梦境一个是现实。“现在的新中式风格就是我的日常风格。说是颠覆,不如说是把生活中的日常状态展现得更完整罢了。”正所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孔孔惟说,她的愿望就是能踏踏实实做鞋子,一步步地改进、完善,以便接近心中的理想状态,“希望在这过程中恰巧有人会喜欢它,懂得它,并能穿得长久。”
其他文献
现代的人们,多将风筝视为文化娱乐用品。然而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的。  相传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时期,汉将韩信率军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进行决战。韩信命人用牛皮制作了一只大风筝,于夜间腾空而起,飞到楚营上空唱起楚地之歌。悲怨委婉的曲调,唤起了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楚军不战而溃。  还有一则故事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为了取乐,下令让囚
能够亲手为兔子接生,也能够手持刻刀篆刻风雅。张弘呈说,这样的生活要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其中。  “神经病都喜欢说没得神经病的人有神经病。”——张弘呈  用弘呈兄曾经的朋友圈签名来作为开头,感觉还挺合适的。说起来,一个热爱治印的人,总归是有些孤独的。好在,他的身边有一群来自天南地北、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相聚。还有家里那只曾被他亲手救活的兔子相伴,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凄凉”了。  话说弘呈兄很有爱心,虽说面
作为80后烧陶人,冷赟玲入行至今已有12年,深受业界关注,拥有无数光环:作品连连入选《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并进入世博会苏州馆展示……  她的工作室太湖窑创立于2006年。“太湖窑,就是以太湖湖底淤泥为原料烧制陶瓷的窑。”历经千万年历史的太湖,湖底沉泥拥有高度粘性与丰富矿物质,配入本地高岭土,加上她调制的釉色,经高温烧制,可得一种青灰色质密如玉的陶瓷胎质。为回报太湖的恩赐,她起名为“太湖
在上海浦东的黄金地段拥有一座江南私家园林是种怎样的感觉?“一箱”创始人施珏女士或许最有发言权。这位古代织绣品收藏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她与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座遵循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修建的私宅中。春去春回,已经十余个春秋。  做梦造园  “那还是2002年,在上海四处找房子。终于在一片西式别墅里,找到尽头位置的这一处,可以营造出一座封闭式园林。我看中的不是这套别墅,而是附带的这片空地,可以依照
文明不管走了多远,乡村都是人类的母体;现代人不管走了多远,都是从乡村走出的孩子。如今,让我们停一停匆匆前行的脚步,回头望一望,那生养我们的农村,那远离打工父母的留守儿童。  初秋的一个周末,由重庆联通携手《中华手工》杂志举办的第三届“爱心手工·联通你我”公益活动走进了重庆酉阳楠木桩村,为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一场妙趣无限的手工活动,也为村民带来一场农村在地化文创发展的沙龙讲座。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
琉璃是什么?  琉璃是一种古法材料,它工艺独特,价值位于珠宝、黄金、玉器之首,在接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一直仅供皇室使用,并一度工艺失传。如今,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成的台湾琉璃已成琉璃市场的主体,简单地说,这类琉璃是玻璃的一种,是以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高温烧制而成的艺术品。  在上海,有这样一间琉璃工作室,不仅让你了解琉璃,还教你制作琉璃。他们剥开琉璃神秘的面纱,以扫盲班的姿态,把人们带入一个韵味
在揖美好店發现《中华手工》  您可以在以下地方购买
制作清水丝绵是旧时余杭家家户户都会的一项技艺,虽然使用的都是次品茧,但经过制作摇身一变,成了贡品级宝物。如今,会手工做丝绵的人越来越少,几近消失。  余杭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当地人养蚕缫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周朝。在缫丝过程中,那些不能被抽丝的双宫茧则被制成丝绵,用来填充衣被取暖。因为制作丝绵的大部分工序都在清水中完成,故得名清水丝绵。  在旧时的余杭乡间,万亩桑田似绿海,家家户户扯丝绵,而今这样
福建永春,古称“桃源”。因气候温婉如春,风景秀美,一直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除了如画美景,当地众多传统手工艺品亦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漆篮便是其中之一。它融竹艺和漆艺于一体,外观精美,结实耐用,并且盛水不漏,彻底改变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让人称绝。  神奇的篮子  位于永春县西南隅的龙水村,是漆篮的诞生地和主产地,因此永春漆篮又被称为龙水漆篮。从县城驾车出发,翻过一
可伸缩的神奇纸沙发,足以秒杀一切传统家具。  取一本“书”,打开,是一把形似灯笼的纸凳子,上座,稳稳当当。一张厚仅18cm的纸沙发,瞬间拉开,足有8米长,可随意造型,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居然可以承坐约12个成年人。在“中华手工·新年遇见美好手创市集”上,这些“拉风神奇”的纸家具一亮相,便成为焦点,小伙伴们纷纷前来围观试坐,不到两小时便全部售罄。  这令人耳目一新的“小鲜肉”叫十八纸,一家起源北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