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箱涵进海路是一种适用于滩海软土地基的新型透流进海路结构,本文介绍了该进海路结构简化后的设计计算方法,描述了大港滩海油田建造的一段箱涵进海路试验工程,并对该工程进行了跟踪观测,即使遭遇了30年一遇的特大冰清,结构依然安全稳定,透流效果良好。
关键词:滩海;软土地基;箱涵进海路
1 前言
大港油田滩海地区目前探明的海上油气区主要分布在海图水深0~3.0m水深线海域,距离岸边约3~8km。该区域海洋地质条件较差,软土层厚10~15m,特别是海床表面有3~4m厚的蠕动流塑性淤泥层,其含水量达75%、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很低,在荷载作用下压缩量和沉降量大,建筑物的稳定性差[1-4]。该滩海区域冬季常受寒潮侵袭,产生海冰,流冰厚度最大0.2m,流冰速度一般为0.3~0.4m/s,流冰方向主要集中在偏西和偏东两个主方向。
随着国家对海洋环境要求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长距离的不透水进海路结构将被禁止采用。箱涵进海路是一种新型的透流结构[5],路身自重较轻,可将路面上的车辆荷载分布到较大的海底泥面上,因而海底泥面受到的附加荷载较小,一般的软土地基不需要作加固处理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6],在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地区具有适应性。
2 箱涵进海路结构型式及其设计计算方法
2.1箱涵进海路结构型式
箱涵路基结构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带裙板的底板、竖肋板构成,垂直于路轴线的横截面为梯形,沿路轴线的纵断面为矩形,多组箱涵并排放置在海底泥面上构成进海路路基,路基上面铺设混凝土路面。箱涵进海路结构的底板设置了裙板,安装到位后,结构底部有了一定的埋深,结构底端所在位置处地基土的强度指标有所增长,同时由于边载效应,结构底端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箱涵进海路结构结构断面如图1示。
2.2箱涵进海路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1)结构受力分析
①在波浪浮托力的计算中,入射点的水平波浪力值被视为与对应墙前处水平波浪力的值相等,通过实验验证,引入了修正系数K分两种情况考虑:
当结构的迎冰面为直立平面时,m =1;当为45度尖角形时,m =0.54。因此,合理地选择结构的迎冰面,可以使冰作用力大幅度降低。
③其他作用力如结构自重、车辆荷载、裙板两侧的水平土作用力Ep和Ea、裙板底端土层水平面上的水平粘聚力和摩擦力,可参照《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0-98)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2)结构稳定性计算
3 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及跟踪观测
3.1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
箱涵进海路试验工程位于埕海2-2进海路3868m处,该处海图水深0.5m、泥面高程-2.8m,坡度约为1.0‰~2.0‰。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11月完成。
箱涵进海路由下部箱涵基础结构和上部路面结构组成,上部路面宽7.0m,路面顶标高+2.0m,路面北侧布置电缆沟,南侧为管线沟。每组箱涵基础结构宽3.5m,顶板长9.0m,底板长15.0m,箱高3.9m,裙板高2.0m,结构总高5.9m。顶板、底板、竖肋板的厚度均为0.3m,裙板厚0.2m。相临两组箱涵基础结构的安装间距为0.3m,共采用16组箱涵基础结构,构成的试验段长60.5m。
3.2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跟踪观测
为了验证箱涵进海路结构设计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优化完善结构形式,开展了对试验工程的沉降量和位移量的跟踪观测。2010年初渤海及黄海北部发生了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试验工程位置海域初冰日出现在2009年11月下旬,盛冰日在2009年12月下旬,融冰日在2010年2月下旬,终冰日在2010年3月中旬,总冰期共约120天。盛冰期最大冰厚40厘米,未超过设计冰厚54.5厘米,如图2示。
从2008年11月箱涵基础结构吊装完成后,开始对箱涵结构进海路进行沉降量的观测,一直到现在,箱涵结构累计沉降量曲线如图3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箱涵基础结构刚安装好后及加载期间,沉降速率较快;卸载后及混凝土路面浇筑期间,结构未发生明显沉降,工后沉降量较小,基本趋于稳定。结构位移量为零。
4 结论
箱涵进海路结构与传统的透流结构相比,在软土地基更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从已建的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运行5年情况来看,该结构透流效果良好,沉降量小,抗冰、抗浮托能力强,即使遭遇了30年一遇的特大冰清,结构依然安全稳定,适于在滩海浅水软土地基上修筑道路。为今后软土地基滩海油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健,曲昌萍,别社安.滩海人工岛新型储水结构研究[J].化工管理,2014,9(26):113-114.
[2] 纪作民,庞玉宝,张宝增,等.中国浅海石油开发人工岛设计与建造[J].中国海洋平台,1996,11(6):272-275.
[3] 曲昌萍,谢燕春,李健,等.新型消防储水罐结构技术在滩海人工岛建设中的应用[C]。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呼和浩特:海洋出版社,2009:687-691.
[4] 李健,曲昌萍,邵文静,等.箱筒型基础结构技术在埕海一号人工井场围埝结构中的应用[C]。第12届三省一市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交流年会论文汇编.成都: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692-696.
[5] 马勇.箱涵进海路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 韩利.箱涵进海路结构的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09(01):50-51.
作者简介:
邵文静(1984-),女,200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工程专业毕业,工程师。
关键词:滩海;软土地基;箱涵进海路
1 前言
大港油田滩海地区目前探明的海上油气区主要分布在海图水深0~3.0m水深线海域,距离岸边约3~8km。该区域海洋地质条件较差,软土层厚10~15m,特别是海床表面有3~4m厚的蠕动流塑性淤泥层,其含水量达75%、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很低,在荷载作用下压缩量和沉降量大,建筑物的稳定性差[1-4]。该滩海区域冬季常受寒潮侵袭,产生海冰,流冰厚度最大0.2m,流冰速度一般为0.3~0.4m/s,流冰方向主要集中在偏西和偏东两个主方向。
随着国家对海洋环境要求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长距离的不透水进海路结构将被禁止采用。箱涵进海路是一种新型的透流结构[5],路身自重较轻,可将路面上的车辆荷载分布到较大的海底泥面上,因而海底泥面受到的附加荷载较小,一般的软土地基不需要作加固处理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6],在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地区具有适应性。
2 箱涵进海路结构型式及其设计计算方法
2.1箱涵进海路结构型式
箱涵路基结构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带裙板的底板、竖肋板构成,垂直于路轴线的横截面为梯形,沿路轴线的纵断面为矩形,多组箱涵并排放置在海底泥面上构成进海路路基,路基上面铺设混凝土路面。箱涵进海路结构的底板设置了裙板,安装到位后,结构底部有了一定的埋深,结构底端所在位置处地基土的强度指标有所增长,同时由于边载效应,结构底端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箱涵进海路结构结构断面如图1示。
2.2箱涵进海路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1)结构受力分析
①在波浪浮托力的计算中,入射点的水平波浪力值被视为与对应墙前处水平波浪力的值相等,通过实验验证,引入了修正系数K分两种情况考虑:
当结构的迎冰面为直立平面时,m =1;当为45度尖角形时,m =0.54。因此,合理地选择结构的迎冰面,可以使冰作用力大幅度降低。
③其他作用力如结构自重、车辆荷载、裙板两侧的水平土作用力Ep和Ea、裙板底端土层水平面上的水平粘聚力和摩擦力,可参照《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0-98)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2)结构稳定性计算
3 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及跟踪观测
3.1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
箱涵进海路试验工程位于埕海2-2进海路3868m处,该处海图水深0.5m、泥面高程-2.8m,坡度约为1.0‰~2.0‰。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11月完成。
箱涵进海路由下部箱涵基础结构和上部路面结构组成,上部路面宽7.0m,路面顶标高+2.0m,路面北侧布置电缆沟,南侧为管线沟。每组箱涵基础结构宽3.5m,顶板长9.0m,底板长15.0m,箱高3.9m,裙板高2.0m,结构总高5.9m。顶板、底板、竖肋板的厚度均为0.3m,裙板厚0.2m。相临两组箱涵基础结构的安装间距为0.3m,共采用16组箱涵基础结构,构成的试验段长60.5m。
3.2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跟踪观测
为了验证箱涵进海路结构设计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优化完善结构形式,开展了对试验工程的沉降量和位移量的跟踪观测。2010年初渤海及黄海北部发生了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试验工程位置海域初冰日出现在2009年11月下旬,盛冰日在2009年12月下旬,融冰日在2010年2月下旬,终冰日在2010年3月中旬,总冰期共约120天。盛冰期最大冰厚40厘米,未超过设计冰厚54.5厘米,如图2示。
从2008年11月箱涵基础结构吊装完成后,开始对箱涵结构进海路进行沉降量的观测,一直到现在,箱涵结构累计沉降量曲线如图3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箱涵基础结构刚安装好后及加载期间,沉降速率较快;卸载后及混凝土路面浇筑期间,结构未发生明显沉降,工后沉降量较小,基本趋于稳定。结构位移量为零。
4 结论
箱涵进海路结构与传统的透流结构相比,在软土地基更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从已建的箱涵结构进海路试验工程运行5年情况来看,该结构透流效果良好,沉降量小,抗冰、抗浮托能力强,即使遭遇了30年一遇的特大冰清,结构依然安全稳定,适于在滩海浅水软土地基上修筑道路。为今后软土地基滩海油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健,曲昌萍,别社安.滩海人工岛新型储水结构研究[J].化工管理,2014,9(26):113-114.
[2] 纪作民,庞玉宝,张宝增,等.中国浅海石油开发人工岛设计与建造[J].中国海洋平台,1996,11(6):272-275.
[3] 曲昌萍,谢燕春,李健,等.新型消防储水罐结构技术在滩海人工岛建设中的应用[C]。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呼和浩特:海洋出版社,2009:687-691.
[4] 李健,曲昌萍,邵文静,等.箱筒型基础结构技术在埕海一号人工井场围埝结构中的应用[C]。第12届三省一市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交流年会论文汇编.成都: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692-696.
[5] 马勇.箱涵进海路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 韩利.箱涵进海路结构的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09(01):50-51.
作者简介:
邵文静(1984-),女,200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工程专业毕业,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