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曾国藩(1811—1872),不仅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还被后人称为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对现代中国具有深刻影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他推崇有加,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曾要求国民党军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胡林翼)”。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评论者认为:“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由于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理论上的显赫声名,作为藏书家,却不常被人提起。曾氏藏书虽然没有书目流传后世,但据有关专家推算,他的古籍线装书不下三十万卷,另有平装书数万册,还有不少档案史料,大量珍贵字画、金石碑帖等文物。《中国私家藏书史》作者、当代藏书史研究学者范凤书认为:“曾国藩一家五代七个藏书家,建有五座藏书楼,这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是罕见的。其规模之大,藏书之多,在我走访到晋、冀、鲁、豫、江、浙、鄂、赣、湘九省及京、津、沪三市近百座私家藏书楼中,没有几家可与之相比……实可列入清代一流大藏书家。”
冷摊访书 自称书痴
曾国藩收藏的第一部书是《二十三史》。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参加会试,落第回乡途中,船过金陵,在书肆看中《二十三史》,为之心动,但囊中银两,仅够返乡盘费,无奈之中,只得向同乡知县易作梅借得银两,并典当衣物,终于购得《二十三史》,从此拉开了他一生藏书的序幕。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终于考上进士,这位湖南乡下的农家子弟,开始了穷京官的生涯。工作之余,逛京城旧书摊成了他的一大嗜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国藩近日一无寸进,唯逛厂颇勤,惜无资可供书痴挥洒。”研究发现,从他已刊刻3年零8个月的日记中,记录到逛琉璃厂购书的就有60多次。在京期间,他结识了不少藏书家,如莫友芝、袁漱六,特别是与后来成为儿女亲家的袁漱六,过从甚密,有时两人终日泡在书肆,每觅得佳书,即互为出示,认真考证,共同欣赏或赠之对方。
为了买到相对便宜的书籍,他常托在外地做官的同年好友购当地刊刻之书。像《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皇清经解》等大部头的书,都是托人在扬州等地购得。
曾国藩在京12年,京师寓所藏书30多箱,直到袁漱六任松江知府时,带至松江署中,再由松江送至湘乡,回归曾府。
戎马倥偬 军中收藏
曾国藩仕途顺畅,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三度出任两江总督。自称书痴的他,在戎马倥偬之中,也没有忘记收藏书籍。湘军进军江西九江、南昌时,江西著名藏书家庄肇麟(字木生),给其送来《长恩书室丛书》,引起了他极大兴趣。日后庄木生成为曾国藩在江西省城购书的代理人,曾国藩的藏书也由此而迅速增长。他还在南昌设立递文所,既传递公文也为曾国藩购书。咸丰八年九月十三日递文所建立,二十一日,曾国藩即收到丁石方转来庄木生赠书6种54本。
咸丰七年,曾国藩因父丧在家守丧,致信其弟曾国荃要其购书寄家中,曾国荃先后寄过两批书至家中,有《廿二史》72函;《欧阳文忠公集》24本;《文丞相全集》9本;《罗一峰文集》7本;罗整庵《困知记》4本。
咸丰八年,湘军将领李元度率湘军平江各营解广丰、玉山两县城之围,战乱之余,李元度廉价得书二万余卷。曾国藩听后,对此很是羡慕,日记中连记两天,到第三日又记:“又添漱六信,开书籍单,托漱六买之。”其实,自袁漱六任松江府后,曾国藩多次开列清单,托其买书,上求天文星相,下求舆地图册,经、史、子、集、百科全书,无所不包。
三督两江 官绅馈赠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是他收藏书籍最红火的时间。这期间除购书外,其下属和地方官绅,也投其所好,纷纷赠书。据曾国藩日记载,咸丰未年以后,他收到的赠书赠画达30多批次,计600余种,如邵位西送《庄子》、《知不足斋丛书》等十四种;汪梅村寄送《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许仙屏送书帖两箱;丁义芳从九江送书四篓;刘霞仙送《石经》等二十六套等等。在此期间,他还聘请著名藏书家莫友芝入幕,为他购书、访书,藏书的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治五年,其儿子曾纪泽从金陵(今南京)带回湘乡七十七大箱书籍。
书信奏折 皆成收藏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实用的收藏家,他并不特别看重宋刊元刻,而重视经世实用的书籍。他广搜博采,特别连家信、奏稿都逐年装订成册。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信于四位老弟说:“……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给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而曾国藩收藏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则是曾国藩自己生平所思、所书、所言的历史记录文字,仅收录《曾国藩全集》的奏折、家书和日记等就达数十万字,其中包括抄录的朝廷谕旨、奏稿副本,以及朝廷给予曾氏及家人的褒奖荣誉字、匾、实物等。曾国藩收集此类档案资料的做法是:每收到一份谕旨,必抄一份留存,每起草一本奏折均留下副本,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将一日一事记于手册,并毫不间断”,可见他积累历史资料之多。
书去楼空,精神犹在
曾国藩在搜集书籍的同时,在家乡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建起了藏书楼,他的儿孙后辈在其影响下,也加入了藏书的行列。富厚堂曾氏家族的藏书,有曾麟书的利见斋,曾国藩的求阙斋,曾纪泽的归朴斋,曾纪鸿及郭筠的艺芳馆,曾广均的环天室到曾宝荪的思云馆。
有聚必有散,曾国藩藏书也必然遵循这样的历史规律。曾氏藏书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由湖南调入北京的书籍资料,连同房产,在兵乱抢劫后一把火灰飞烟灭。解放战争时期由曾宝荪、曾约农带往台北五大特制铁皮箱,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1950年10月,湖南省文管会成立不久,就组织人员对双峰县藏书楼的书籍资料进行了初步清理,从中挑选了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200余担,分四船装往了长沙。湖南省文管会挑选后,由于对藏书楼剩余部分未加封存,致使无人管理而散失。
曾国藩藏书虽然散去,但珍贵的书籍已经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图书馆等公藏之中,《曾国藩全集》中,不仅保存了大量史料,还蕴藏着曾国藩的智慧和思想,而曾国藩勤于收藏和读书的事迹,他“不留银钱于子孙,而留下万贯书籍资料于后世”的观念,在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由于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理论上的显赫声名,作为藏书家,却不常被人提起。曾氏藏书虽然没有书目流传后世,但据有关专家推算,他的古籍线装书不下三十万卷,另有平装书数万册,还有不少档案史料,大量珍贵字画、金石碑帖等文物。《中国私家藏书史》作者、当代藏书史研究学者范凤书认为:“曾国藩一家五代七个藏书家,建有五座藏书楼,这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是罕见的。其规模之大,藏书之多,在我走访到晋、冀、鲁、豫、江、浙、鄂、赣、湘九省及京、津、沪三市近百座私家藏书楼中,没有几家可与之相比……实可列入清代一流大藏书家。”
冷摊访书 自称书痴
曾国藩收藏的第一部书是《二十三史》。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参加会试,落第回乡途中,船过金陵,在书肆看中《二十三史》,为之心动,但囊中银两,仅够返乡盘费,无奈之中,只得向同乡知县易作梅借得银两,并典当衣物,终于购得《二十三史》,从此拉开了他一生藏书的序幕。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终于考上进士,这位湖南乡下的农家子弟,开始了穷京官的生涯。工作之余,逛京城旧书摊成了他的一大嗜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国藩近日一无寸进,唯逛厂颇勤,惜无资可供书痴挥洒。”研究发现,从他已刊刻3年零8个月的日记中,记录到逛琉璃厂购书的就有60多次。在京期间,他结识了不少藏书家,如莫友芝、袁漱六,特别是与后来成为儿女亲家的袁漱六,过从甚密,有时两人终日泡在书肆,每觅得佳书,即互为出示,认真考证,共同欣赏或赠之对方。
为了买到相对便宜的书籍,他常托在外地做官的同年好友购当地刊刻之书。像《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皇清经解》等大部头的书,都是托人在扬州等地购得。
曾国藩在京12年,京师寓所藏书30多箱,直到袁漱六任松江知府时,带至松江署中,再由松江送至湘乡,回归曾府。
戎马倥偬 军中收藏
曾国藩仕途顺畅,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三度出任两江总督。自称书痴的他,在戎马倥偬之中,也没有忘记收藏书籍。湘军进军江西九江、南昌时,江西著名藏书家庄肇麟(字木生),给其送来《长恩书室丛书》,引起了他极大兴趣。日后庄木生成为曾国藩在江西省城购书的代理人,曾国藩的藏书也由此而迅速增长。他还在南昌设立递文所,既传递公文也为曾国藩购书。咸丰八年九月十三日递文所建立,二十一日,曾国藩即收到丁石方转来庄木生赠书6种54本。
咸丰七年,曾国藩因父丧在家守丧,致信其弟曾国荃要其购书寄家中,曾国荃先后寄过两批书至家中,有《廿二史》72函;《欧阳文忠公集》24本;《文丞相全集》9本;《罗一峰文集》7本;罗整庵《困知记》4本。
咸丰八年,湘军将领李元度率湘军平江各营解广丰、玉山两县城之围,战乱之余,李元度廉价得书二万余卷。曾国藩听后,对此很是羡慕,日记中连记两天,到第三日又记:“又添漱六信,开书籍单,托漱六买之。”其实,自袁漱六任松江府后,曾国藩多次开列清单,托其买书,上求天文星相,下求舆地图册,经、史、子、集、百科全书,无所不包。
三督两江 官绅馈赠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是他收藏书籍最红火的时间。这期间除购书外,其下属和地方官绅,也投其所好,纷纷赠书。据曾国藩日记载,咸丰未年以后,他收到的赠书赠画达30多批次,计600余种,如邵位西送《庄子》、《知不足斋丛书》等十四种;汪梅村寄送《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许仙屏送书帖两箱;丁义芳从九江送书四篓;刘霞仙送《石经》等二十六套等等。在此期间,他还聘请著名藏书家莫友芝入幕,为他购书、访书,藏书的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治五年,其儿子曾纪泽从金陵(今南京)带回湘乡七十七大箱书籍。
书信奏折 皆成收藏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实用的收藏家,他并不特别看重宋刊元刻,而重视经世实用的书籍。他广搜博采,特别连家信、奏稿都逐年装订成册。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信于四位老弟说:“……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给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而曾国藩收藏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则是曾国藩自己生平所思、所书、所言的历史记录文字,仅收录《曾国藩全集》的奏折、家书和日记等就达数十万字,其中包括抄录的朝廷谕旨、奏稿副本,以及朝廷给予曾氏及家人的褒奖荣誉字、匾、实物等。曾国藩收集此类档案资料的做法是:每收到一份谕旨,必抄一份留存,每起草一本奏折均留下副本,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将一日一事记于手册,并毫不间断”,可见他积累历史资料之多。
书去楼空,精神犹在
曾国藩在搜集书籍的同时,在家乡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建起了藏书楼,他的儿孙后辈在其影响下,也加入了藏书的行列。富厚堂曾氏家族的藏书,有曾麟书的利见斋,曾国藩的求阙斋,曾纪泽的归朴斋,曾纪鸿及郭筠的艺芳馆,曾广均的环天室到曾宝荪的思云馆。
有聚必有散,曾国藩藏书也必然遵循这样的历史规律。曾氏藏书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由湖南调入北京的书籍资料,连同房产,在兵乱抢劫后一把火灰飞烟灭。解放战争时期由曾宝荪、曾约农带往台北五大特制铁皮箱,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1950年10月,湖南省文管会成立不久,就组织人员对双峰县藏书楼的书籍资料进行了初步清理,从中挑选了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200余担,分四船装往了长沙。湖南省文管会挑选后,由于对藏书楼剩余部分未加封存,致使无人管理而散失。
曾国藩藏书虽然散去,但珍贵的书籍已经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图书馆等公藏之中,《曾国藩全集》中,不仅保存了大量史料,还蕴藏着曾国藩的智慧和思想,而曾国藩勤于收藏和读书的事迹,他“不留银钱于子孙,而留下万贯书籍资料于后世”的观念,在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