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和深化对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更好实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什么样的情境创设更恰当,更符合课堂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这个问题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惑。其实情境创设的过程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或者说政治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应该坚持,那就是尽可能缩短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缩短时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首先要关注时代性,体现一种时效性。情境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统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与该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时间距离越短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人总是对新鲜的事和物怀有更多的好奇和热情。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由于习惯和经验所致,所选材料陈旧,缺少时代感,结果往往使课堂陷入教师一人空洞说教的境地。比如一位老师讲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规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时引用了“大跃进”时期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一段材料,用来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很显然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与时代脱节,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一种自然的障碍,即便在历史學习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缺少更多的感性认识。结果这位老师在用了这个材料以后不得不对相关的背景进行介绍,介绍以后再逐步深入解释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相关原理,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这就直接导致教学效益低下。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选材时必须凸显时代性,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缩短空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离学生生活的空间越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等一些特定的场合,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因为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时大脑处理外界信息的困难程度变小了。所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材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时候,我就列举了溧阳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镇村公交。因为我校地处农村,每周放假学生都要乘坐镇村公交,学生对这个事物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对这样一个事例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假如没有镇村公交,许多学生上学将会有更多的麻烦和困难,市政府的这样一个举措投入大、成本高,但主要是着眼于方便农村老百姓的出行,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因此情境创设内容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三、缩短心理的距离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其思维结构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结构也是必需的。小学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缺乏灵活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更多的是采用直观的浅显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图画、录音等,内容的思辨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从而使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忽视这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弄巧成拙。这种现象在新教师的课堂中时常会出现。一次听一位新教师的公开课,在《消费及其类型》的教学中,这位老师先是投影了一张学校商店的图片,然后连续设置了几个探究问题:(1)图片上的是什么?(2)你是不是常去?去干什么?老师原本以为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反应会很热烈,但事实恰恰相反,不但没有人举手,大部分同学把头低了下去,有的学生还有些不屑。最后老师不得不自问自答以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不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反而不利于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缩短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距离
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内容也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所侧重,知识结构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考虑到这个因素进行情境创设,常常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生活与哲学》矛盾特殊性的教学,理科可以讨论不同的灭火方法,文科可以从社会历史的变革中选材。与学生擅长的学科也就是其选修科目内容相结合,学生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讲,又可以充分感受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是需要政治教师精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唯有反复推敲、细心研究才能让学生在这件艺术品中感悟更多、收获更大。
一、缩短时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首先要关注时代性,体现一种时效性。情境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统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与该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时间距离越短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人总是对新鲜的事和物怀有更多的好奇和热情。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由于习惯和经验所致,所选材料陈旧,缺少时代感,结果往往使课堂陷入教师一人空洞说教的境地。比如一位老师讲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规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时引用了“大跃进”时期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一段材料,用来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很显然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与时代脱节,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一种自然的障碍,即便在历史學习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缺少更多的感性认识。结果这位老师在用了这个材料以后不得不对相关的背景进行介绍,介绍以后再逐步深入解释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相关原理,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感觉,这就直接导致教学效益低下。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选材时必须凸显时代性,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缩短空间的距离
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离学生生活的空间越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等一些特定的场合,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因为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时大脑处理外界信息的困难程度变小了。所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材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到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时候,我就列举了溧阳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镇村公交。因为我校地处农村,每周放假学生都要乘坐镇村公交,学生对这个事物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对这样一个事例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假如没有镇村公交,许多学生上学将会有更多的麻烦和困难,市政府的这样一个举措投入大、成本高,但主要是着眼于方便农村老百姓的出行,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因此情境创设内容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三、缩短心理的距离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其思维结构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结构也是必需的。小学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缺乏灵活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更多的是采用直观的浅显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图画、录音等,内容的思辨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从而使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忽视这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弄巧成拙。这种现象在新教师的课堂中时常会出现。一次听一位新教师的公开课,在《消费及其类型》的教学中,这位老师先是投影了一张学校商店的图片,然后连续设置了几个探究问题:(1)图片上的是什么?(2)你是不是常去?去干什么?老师原本以为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反应会很热烈,但事实恰恰相反,不但没有人举手,大部分同学把头低了下去,有的学生还有些不屑。最后老师不得不自问自答以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不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反而不利于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缩短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距离
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内容也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所侧重,知识结构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考虑到这个因素进行情境创设,常常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生活与哲学》矛盾特殊性的教学,理科可以讨论不同的灭火方法,文科可以从社会历史的变革中选材。与学生擅长的学科也就是其选修科目内容相结合,学生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讲,又可以充分感受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是需要政治教师精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唯有反复推敲、细心研究才能让学生在这件艺术品中感悟更多、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