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更喜欢观赏文物古迹。去年春季的一天,我来到西安,在陕西省博物馆里参观了整整一天,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口渴,更忘记了时间。我深深地陶醉了,特别是那一件“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在目光触及到它的一瞬间,我居然情不自禁地惊叫了起来:“哎呀,舞马!”
所谓“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是唐玄宗时代的特殊产物。银壶高约20厘米,最宽处约15厘米,外形就是牧民随身携带的皮囊。壶身呈扁圆形,顶端的一角开有竖筒状的壶口,铜钱大小,按一个莲瓣式的壶盖,盖顶生出一条麦穗似的银链,同弓状的提梁相联,壶身下焊椭圆形圈足。银质的壶,鎏一层黄灿灿的金色,色调和谐而又富丽。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稀罕呀,值得这么大惊小怪?
银壶还是金壶,我是不去理会的。我惊讶的是壶身两面那两匹马,鼓着尾巴,衔着酒杯,匍伏着跪拜着。这可是唐玄宗——就是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有名的祝寿舞马呀!这可是唐王朝从兴旺发达走向衰落的历史见证呀!今天亲眼目睹,能不感慨万端?
早在《唐书》和《太平御览》中,我就知道了舞马。李隆基一生爱马成癖,他登上皇帝宝座,前期倒还有所作为,后期呢,骄奢淫乐、无所作为。为了祝寿,他异想天开,训练了一批舞马,最少时有四百蹄,最多时达到千匹以上。委派专人管理培训,甚至自己甩开朝政,亲自策划训练。又是分班又是列队,每匹马冠上“某家宠”、“某骄”的名号。高薪寻访善解音律而姿色秀美的少年,一律的淡黄衫,一律的腰系文玉带,让宫廷乐师指挥培训,演奏乐曲“倾杯乐”。八月初五是李隆基的“龙诞”,全部舞马披锦带绣、颈系澄黄金铃、鬃毛连缀贵重的珠玉,合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乐声响处,群马翩翩起舞,一忽儿奔腾,一忽儿旋转,一忽儿又双蹄腾空,引颈长嘶。渐渐的,“倾杯乐”如狂涛如海啸,越演越烈,群马跃上了三层高的板床,如飞似的旋转,旋转,旋转。板床下面突然冒出一群壮士,合力将床板高高擎起。远远望去,群马就如腾入云霄,穿云钻雾展现种种舞姿。
翻开《全唐诗》,为舞马写诗的人不在少数。李隆基的宰相张说,就有10多阅“舞马词”。且看他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白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那壶上的舞马不就是“衔杯终宴曲”时,正在“徐行拜两膝”吗?张说身为宰相,舞马祝寿的大场面中当然少不了他,词中的描写应当是可信的。令我感到诧异的是,词中描写了舞马衔杯敬酒之后垂头如泥的醉态,这是所有的志书史册都没有记载的。今天我所看到的银壶舞马,恰恰衔着一个金杯,真使我惊讶得目瞪口呆。让马作舞,大有铁杵磨针的意志和功夫,而这仅仅为了孤家寡人的生日狂欢,训马衔杯、令马喝酒、竟把马儿灌醉,这真是破天荒的创举。也就是这个创举,把大唐江山搞得支离破碎。
张说的词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舞马一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还存在,祝寿的舞马至少存在了26年。四海升平的表象中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爱将的叛变惊破了李唐王朝的美梦,大唐帝国从此急剧地滑向了低谷。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唐,妄想取李隆基而自代,一路势如破竹,轻而易举的,次年六月就攻陷了长安,骄奢淫乐的李隆基慌了手脚,仓皇蒙尘四川,途中六军不发,哗变在即,为解燃眉之急,无可奈何中李隆基忍痛割爱,被迫诛杀了杨贵妃及其兄长杨国忠,留下了一曲《长恨歌》。
安禄山攻陷长安,珍宝金银、宫娥美女为之掳掠一空,临行时他没有忘记舞马,劫掠了几十匹带回范阳畜养起来,准备为自己上寿。然而寿没上成,安氏已经名裂身亡,舞马转为大将田承嗣所有。一天,田在军中设宴,命军士奏乐,不料怪事发生了,那批舞马竟然应节翩翩起舞了。饲马官见了不禁怒从心起,军中战马,忠勇节义,般般俱全,岂能让这旁门邪道的舞马,妖冶惑众,乱了军心!如此妖孽,岂能不除!田承嗣听了,觉得在理,立命军士将所有舞马鞭挞至死。舞马,终于成为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异端。
我很喜欢读唐朝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爱马,为了改良马种,他下令从西域输入优良种马,与内地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繁殖出了大批体质健壮、外形优美的良马。李世民一生身经百战,战马是他最为得力的助手,伴着他出生入死。李世民身故后,长眠于陕西礼泉的昭陵,陵前镌刻着6匹千里马,象征他所经历的最主要的六大战役。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
李世民爱马,为了统一大唐江山,于国于民颇有贡献。李隆基呢,似乎也颇有乃祖爱马之风。
李隆基早在当临淄王的时候,就已经精通骑术。一次,吐蕃派马队前来中原迎娶金城公主,队内多的是训练有素的马球队员。吐蕃人要求与唐王室进行一场马球比赛。李隆基得到消息,策马前来应战,他仅仅带了4名球员就与对方10人全场对垒。史书记载道:“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李隆基凭借他的马上功夫,左右逢源,如入无人之境,结果大获全胜。
李隆基爱马,说到底是玩马,不但中国人知道,连美国人也都知道。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陈列着一幅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画的是是御马群中李隆基最心爱的一匹。这位御用画家真实地画出了“照夜白”的形与神。它系在一根木桩上,鬃毛飞起、鼻孔张大、眼睛转视、四蹄腾骧、昂首嘶鸣,大有挣脱羁绊的架势。可惜“照夜白”被外国人猎去了,我们只能在图片上领略它的风采。幸亏韩氏画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还有不少,大约有近50幅,御马形象特多,有射猎的、有游乐的。比如《明皇观马图》、《明皇射鹿图》、《五王出游图》、《宁王调马图》等,在我国很多博物馆都可以一睹真迹。李隆基御聘的画家有一大群,其中张萱也是国手,他为唐玄宗画了不少有关马的画,至今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那幅《虢国夫人游春图》,非常著名。我曾将此图与杜甫的《丽人行》参互品读,读出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必然。
杨玉环晋封贵妃,她的3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朝野;天宝十一年(715年)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官拜丞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高位重、气焰逼人。《游春图》也好,《丽人行》也好,摹绘的都是杨氏兄妹宝马香车极尽豪华的张扬。唐明皇玩马,上行下效,他的爱臣宠姬也都玩起马来。明皇不明,被御马扬起的灰尘迷离了双眼,朦胧中,渔阳的鼙鼓把他震离了御座,震得天翻地覆,从此盛唐不再,每况愈下。这,岂是一曲《长恨歌》负载得了的?
李世民的昭陵六骏,让我激越、慷慨、热血沸腾;李隆基的舞马衔杯皮囊式银壶,让我沮丧、切齿、痛心疾首。我查了一下历史,李隆基于公元712年即位,安禄山叛乱后的次年,即公元756年下台,发号施令44年,以盛世登基,作威作福,国力衰竭,让他的舞马登台,弄得自己丧家犬似的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是一面镜子,秉政当道者,岂可如此玩物!
所谓“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是唐玄宗时代的特殊产物。银壶高约20厘米,最宽处约15厘米,外形就是牧民随身携带的皮囊。壶身呈扁圆形,顶端的一角开有竖筒状的壶口,铜钱大小,按一个莲瓣式的壶盖,盖顶生出一条麦穗似的银链,同弓状的提梁相联,壶身下焊椭圆形圈足。银质的壶,鎏一层黄灿灿的金色,色调和谐而又富丽。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稀罕呀,值得这么大惊小怪?
银壶还是金壶,我是不去理会的。我惊讶的是壶身两面那两匹马,鼓着尾巴,衔着酒杯,匍伏着跪拜着。这可是唐玄宗——就是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有名的祝寿舞马呀!这可是唐王朝从兴旺发达走向衰落的历史见证呀!今天亲眼目睹,能不感慨万端?
早在《唐书》和《太平御览》中,我就知道了舞马。李隆基一生爱马成癖,他登上皇帝宝座,前期倒还有所作为,后期呢,骄奢淫乐、无所作为。为了祝寿,他异想天开,训练了一批舞马,最少时有四百蹄,最多时达到千匹以上。委派专人管理培训,甚至自己甩开朝政,亲自策划训练。又是分班又是列队,每匹马冠上“某家宠”、“某骄”的名号。高薪寻访善解音律而姿色秀美的少年,一律的淡黄衫,一律的腰系文玉带,让宫廷乐师指挥培训,演奏乐曲“倾杯乐”。八月初五是李隆基的“龙诞”,全部舞马披锦带绣、颈系澄黄金铃、鬃毛连缀贵重的珠玉,合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乐声响处,群马翩翩起舞,一忽儿奔腾,一忽儿旋转,一忽儿又双蹄腾空,引颈长嘶。渐渐的,“倾杯乐”如狂涛如海啸,越演越烈,群马跃上了三层高的板床,如飞似的旋转,旋转,旋转。板床下面突然冒出一群壮士,合力将床板高高擎起。远远望去,群马就如腾入云霄,穿云钻雾展现种种舞姿。
翻开《全唐诗》,为舞马写诗的人不在少数。李隆基的宰相张说,就有10多阅“舞马词”。且看他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白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那壶上的舞马不就是“衔杯终宴曲”时,正在“徐行拜两膝”吗?张说身为宰相,舞马祝寿的大场面中当然少不了他,词中的描写应当是可信的。令我感到诧异的是,词中描写了舞马衔杯敬酒之后垂头如泥的醉态,这是所有的志书史册都没有记载的。今天我所看到的银壶舞马,恰恰衔着一个金杯,真使我惊讶得目瞪口呆。让马作舞,大有铁杵磨针的意志和功夫,而这仅仅为了孤家寡人的生日狂欢,训马衔杯、令马喝酒、竟把马儿灌醉,这真是破天荒的创举。也就是这个创举,把大唐江山搞得支离破碎。
张说的词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舞马一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还存在,祝寿的舞马至少存在了26年。四海升平的表象中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爱将的叛变惊破了李唐王朝的美梦,大唐帝国从此急剧地滑向了低谷。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唐,妄想取李隆基而自代,一路势如破竹,轻而易举的,次年六月就攻陷了长安,骄奢淫乐的李隆基慌了手脚,仓皇蒙尘四川,途中六军不发,哗变在即,为解燃眉之急,无可奈何中李隆基忍痛割爱,被迫诛杀了杨贵妃及其兄长杨国忠,留下了一曲《长恨歌》。
安禄山攻陷长安,珍宝金银、宫娥美女为之掳掠一空,临行时他没有忘记舞马,劫掠了几十匹带回范阳畜养起来,准备为自己上寿。然而寿没上成,安氏已经名裂身亡,舞马转为大将田承嗣所有。一天,田在军中设宴,命军士奏乐,不料怪事发生了,那批舞马竟然应节翩翩起舞了。饲马官见了不禁怒从心起,军中战马,忠勇节义,般般俱全,岂能让这旁门邪道的舞马,妖冶惑众,乱了军心!如此妖孽,岂能不除!田承嗣听了,觉得在理,立命军士将所有舞马鞭挞至死。舞马,终于成为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异端。
我很喜欢读唐朝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爱马,为了改良马种,他下令从西域输入优良种马,与内地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繁殖出了大批体质健壮、外形优美的良马。李世民一生身经百战,战马是他最为得力的助手,伴着他出生入死。李世民身故后,长眠于陕西礼泉的昭陵,陵前镌刻着6匹千里马,象征他所经历的最主要的六大战役。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
李世民爱马,为了统一大唐江山,于国于民颇有贡献。李隆基呢,似乎也颇有乃祖爱马之风。
李隆基早在当临淄王的时候,就已经精通骑术。一次,吐蕃派马队前来中原迎娶金城公主,队内多的是训练有素的马球队员。吐蕃人要求与唐王室进行一场马球比赛。李隆基得到消息,策马前来应战,他仅仅带了4名球员就与对方10人全场对垒。史书记载道:“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李隆基凭借他的马上功夫,左右逢源,如入无人之境,结果大获全胜。
李隆基爱马,说到底是玩马,不但中国人知道,连美国人也都知道。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陈列着一幅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画的是是御马群中李隆基最心爱的一匹。这位御用画家真实地画出了“照夜白”的形与神。它系在一根木桩上,鬃毛飞起、鼻孔张大、眼睛转视、四蹄腾骧、昂首嘶鸣,大有挣脱羁绊的架势。可惜“照夜白”被外国人猎去了,我们只能在图片上领略它的风采。幸亏韩氏画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还有不少,大约有近50幅,御马形象特多,有射猎的、有游乐的。比如《明皇观马图》、《明皇射鹿图》、《五王出游图》、《宁王调马图》等,在我国很多博物馆都可以一睹真迹。李隆基御聘的画家有一大群,其中张萱也是国手,他为唐玄宗画了不少有关马的画,至今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那幅《虢国夫人游春图》,非常著名。我曾将此图与杜甫的《丽人行》参互品读,读出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必然。
杨玉环晋封贵妃,她的3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朝野;天宝十一年(715年)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官拜丞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高位重、气焰逼人。《游春图》也好,《丽人行》也好,摹绘的都是杨氏兄妹宝马香车极尽豪华的张扬。唐明皇玩马,上行下效,他的爱臣宠姬也都玩起马来。明皇不明,被御马扬起的灰尘迷离了双眼,朦胧中,渔阳的鼙鼓把他震离了御座,震得天翻地覆,从此盛唐不再,每况愈下。这,岂是一曲《长恨歌》负载得了的?
李世民的昭陵六骏,让我激越、慷慨、热血沸腾;李隆基的舞马衔杯皮囊式银壶,让我沮丧、切齿、痛心疾首。我查了一下历史,李隆基于公元712年即位,安禄山叛乱后的次年,即公元756年下台,发号施令44年,以盛世登基,作威作福,国力衰竭,让他的舞马登台,弄得自己丧家犬似的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是一面镜子,秉政当道者,岂可如此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