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日,《关于发展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一文,引起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的重视并签批,请省发改委、科技厅阅研。
《关于发展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是由辽宁省科协以《科技专家建议》报送的,作者是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辽宁省电子情报研究所所长金喜成研究员。建议分析了辽宁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建议有:改变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统一管理部门,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杜绝重复建设,着力完善产业链;摒弃数字政绩,保证科技为先,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政府扶持民营企业责任,营造发展环境,增加凝聚力。
建议摘要
改变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
2010年2月份,辽宁省政府出台政策,对包括先进装备制造
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生物育种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九大类新兴产业,在财政资金、金融信贷、项目用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明确今后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支持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并编制了《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凡符合标准的企业和项目均可获得扶持,足见辽宁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起步之快。
提高政策执行力,可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使政策达到应有的效果,提升政府形象和社会公信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细化服务内容,深入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并解读,使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协助企业立项、申请资金,解决企业的融資等实际困难;同时,成立第三方投资立项监督机制,并使之法制化,确立其监督地位和权利,对执行不力者实施问责,监督并敦促相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效性。
统一管理部门,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多年来,辽宁乃至全国均存在同一产业多头管理的问题。比如:动漫产业,创作手法归属软件行业,主管部门是辽宁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而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又被划分到文化厅,内容审批和演播权限又归属广电局等等,导致令出多门,难以协调。再比如: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科技厅主抓的项目,由厅党组牵头、几乎所有处室参加的工作办公室承担着日常的各项工作,可以说是“举全厅之力支持本溪医药业的发展”,使之资源整合非常成功。问题是,科技厅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主管,肩负辽宁省科技发展大任,如果注意力过分侧重于某个项目,就自然弱化了对夯实全省整体的科研基础的关注。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同样的问题。感觉关于新兴产业的管理仍然是悬浮状态,谁都管,又谁都不管;建议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促进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由统一的部门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执行相关产业政策,并统一管理资金,加强对外信息公布,既可以解决企业婆婆太多,裹足难行的困扰,也可以责任明确,便于行政问责制的实行,也易于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管理,易于形成产业合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杜绝重复建设,着力完善产业链
目前辽宁市级以上的产业基地达70个之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产业基地中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存在。比如:辽宁的动漫产业,仅沈阳市就有沈阳浑南(国家)动漫基地、沈北新区的Co蓝谷创意软件产业基地、沈阳123创意园、棋盘山国际文化旅游开发区等。由于浑南、沈北、东陵的资源类似、区位相近,且各政府部门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也大同小异,在产业定位和特色上存在雷同。如果能以全省一盘棋的思维规划,比如大连以服务外包拉动型为主,沈阳以创意开发型为主等,就会形成既具有集中统一管理区域,又具有分散属地管理区域的产业发展带。
建议在新兴产业格局定位中,要合理规划,协调发展,杜绝重复建设,避免本埠间的恶性竞争。彻底改变一哄而上、抢项目、划地盘、大引进的惯有现象。整合辽宁省内现有的产业基地,在大连和沈阳建立不同产业的主体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其他市地建立相对应的产业配套基地,构造以两点带全面、点线面联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蛛网式”产业格局。同时,根据各个市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别化产业定位,突出我省企业竞争优势。各产业基地内部制定交流机制,增加企业间的关联度,互通性。力争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系统的产业链条,提高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摒弃数字政绩,保证科技为先,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辽宁省新兴产业的规划目标,到2012年,九大新兴产业产值将比2009年翻一番,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在2012年比2009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笔者认为,发展新兴产业指标量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摆脱思维惯性,在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产业上进行发挥,更应该与辽宁的产业实际、工业实际、发展环境结合起来。如果仍然以固化的思维模式管理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产值作为地方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就仍然会难以避免各个市地为了彰显政绩而弄虚作假编造数字的现象发生,仍然会造成表象宏大,内核缺乏的虚假繁荣景象。
大力发展技术联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但重点是质量,而非数量。建议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技术创新联盟,将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上,大力整合全省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实现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共享、设备共享,打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辽宁新兴产业的整体创造力。同时扶持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吸引社会力量办好科技园,培植产业龙头,吸纳国内外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保证资金支持,围绕新兴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开展战略性技术开发。
强化政府扶持民营企业责任,营造发展环境,增加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辽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辽宁民营科技型企业立项难、贷款难,用企业的话说,现在银行都是嫌贫爱富,贷款对象偏重于财大气粗的企业,而对于贫穷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不屑一顾,限制了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遏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建议在政策扶持中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给予倾斜,实施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快速发展壮大;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高科技,逐步成为新兴产业的生长点,扶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发展成大型科技企业集团。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要用新的思维、新的体制、新的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否则,仍会形成起步早、速度慢、落在后的不良发展结果。(编辑:扶勇华)
(辽宁省科协)
《关于发展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是由辽宁省科协以《科技专家建议》报送的,作者是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辽宁省电子情报研究所所长金喜成研究员。建议分析了辽宁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建议有:改变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统一管理部门,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杜绝重复建设,着力完善产业链;摒弃数字政绩,保证科技为先,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政府扶持民营企业责任,营造发展环境,增加凝聚力。
建议摘要
改变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
2010年2月份,辽宁省政府出台政策,对包括先进装备制造
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生物育种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九大类新兴产业,在财政资金、金融信贷、项目用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明确今后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支持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并编制了《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凡符合标准的企业和项目均可获得扶持,足见辽宁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起步之快。
提高政策执行力,可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使政策达到应有的效果,提升政府形象和社会公信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细化服务内容,深入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并解读,使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协助企业立项、申请资金,解决企业的融資等实际困难;同时,成立第三方投资立项监督机制,并使之法制化,确立其监督地位和权利,对执行不力者实施问责,监督并敦促相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效性。
统一管理部门,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多年来,辽宁乃至全国均存在同一产业多头管理的问题。比如:动漫产业,创作手法归属软件行业,主管部门是辽宁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而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又被划分到文化厅,内容审批和演播权限又归属广电局等等,导致令出多门,难以协调。再比如: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科技厅主抓的项目,由厅党组牵头、几乎所有处室参加的工作办公室承担着日常的各项工作,可以说是“举全厅之力支持本溪医药业的发展”,使之资源整合非常成功。问题是,科技厅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主管,肩负辽宁省科技发展大任,如果注意力过分侧重于某个项目,就自然弱化了对夯实全省整体的科研基础的关注。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同样的问题。感觉关于新兴产业的管理仍然是悬浮状态,谁都管,又谁都不管;建议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促进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由统一的部门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执行相关产业政策,并统一管理资金,加强对外信息公布,既可以解决企业婆婆太多,裹足难行的困扰,也可以责任明确,便于行政问责制的实行,也易于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管理,易于形成产业合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杜绝重复建设,着力完善产业链
目前辽宁市级以上的产业基地达70个之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产业基地中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存在。比如:辽宁的动漫产业,仅沈阳市就有沈阳浑南(国家)动漫基地、沈北新区的Co蓝谷创意软件产业基地、沈阳123创意园、棋盘山国际文化旅游开发区等。由于浑南、沈北、东陵的资源类似、区位相近,且各政府部门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也大同小异,在产业定位和特色上存在雷同。如果能以全省一盘棋的思维规划,比如大连以服务外包拉动型为主,沈阳以创意开发型为主等,就会形成既具有集中统一管理区域,又具有分散属地管理区域的产业发展带。
建议在新兴产业格局定位中,要合理规划,协调发展,杜绝重复建设,避免本埠间的恶性竞争。彻底改变一哄而上、抢项目、划地盘、大引进的惯有现象。整合辽宁省内现有的产业基地,在大连和沈阳建立不同产业的主体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其他市地建立相对应的产业配套基地,构造以两点带全面、点线面联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蛛网式”产业格局。同时,根据各个市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别化产业定位,突出我省企业竞争优势。各产业基地内部制定交流机制,增加企业间的关联度,互通性。力争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系统的产业链条,提高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摒弃数字政绩,保证科技为先,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辽宁省新兴产业的规划目标,到2012年,九大新兴产业产值将比2009年翻一番,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在2012年比2009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笔者认为,发展新兴产业指标量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摆脱思维惯性,在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产业上进行发挥,更应该与辽宁的产业实际、工业实际、发展环境结合起来。如果仍然以固化的思维模式管理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产值作为地方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就仍然会难以避免各个市地为了彰显政绩而弄虚作假编造数字的现象发生,仍然会造成表象宏大,内核缺乏的虚假繁荣景象。
大力发展技术联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但重点是质量,而非数量。建议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技术创新联盟,将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上,大力整合全省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实现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共享、设备共享,打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辽宁新兴产业的整体创造力。同时扶持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吸引社会力量办好科技园,培植产业龙头,吸纳国内外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保证资金支持,围绕新兴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开展战略性技术开发。
强化政府扶持民营企业责任,营造发展环境,增加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辽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辽宁民营科技型企业立项难、贷款难,用企业的话说,现在银行都是嫌贫爱富,贷款对象偏重于财大气粗的企业,而对于贫穷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不屑一顾,限制了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遏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建议在政策扶持中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给予倾斜,实施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快速发展壮大;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高科技,逐步成为新兴产业的生长点,扶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发展成大型科技企业集团。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要用新的思维、新的体制、新的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否则,仍会形成起步早、速度慢、落在后的不良发展结果。(编辑:扶勇华)
(辽宁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