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一个谜团,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也引起学界诸多分析与讨论。由于历史渊源和近邻的地缘关系,更是引起了我国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我国农业发展处在转型期,各种问题也亟需妥善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广泛积累,深入研究,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农业自身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苏联在农业方面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能为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贡税;集体农庄;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81-02
苏联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我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作为两极格局的一方,其在没有遭到外国侵略和国内武装叛乱的情况下,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整个国家轰然解体,成为20世纪一个最大的谜团,引起学界诸多分析与讨论。由于历史渊源和近邻的地缘关系,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每位学者从自己专业领域和角度分析,但时至其解体后20周年的现在,依然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苏联的解体有其必然的因素,也有其偶然因素。农业上的失误应该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中农业的问题,总结经验,希望为我国农业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存在的物质基础,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苏联的主要困难在其经济结构。”在苏联存在的整个历史中,农业一直是经济结构中最薄弱环节而且未得到重视和解决,虽然解体结果的出现不乏自然的原因,但人为方面原因更是影响深远。现阶段我国也面临许多与前苏联相似的情况,比如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最近几年的天灾不断,国际社会对农业、农产品的担忧和恐惧有增无减,国内农产品价格从2006年的猪肉涨价开始,棉花、蔬菜和副食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社会恐慌。9月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消费品价格上涨7.3%。面临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抓好农业基础,努力解决问题。现结合主要历史史实,分析如下:
一、抓好农业基础,正确处理好三个产业的关系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医治大战对各个方面造成的重创和保护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余量征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府为了军事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将农民的余量全部征收,它捍卫了新生的政权,而且在生存环境变化之后就改变成了粮食税的“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这项经济政策并未得到斯大林的坚持和继承,没有把发展农业放到应有的位置,而是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路线,而且为了给工业和军事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资金,还实施了缴纳“贡税”的政策和集体农庄,将农业的发展边缘化。“工、轻和农的比例失调,造成日用消费品供应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工业品严重积压。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苏联20世纪30年代农业水平还停留在20年代的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识,它们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当顾此失彼、有所偏薄。我国在为实现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苏联的经验应该引以为戒,摆正农业地位,保持整体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对农业的认识应当更加深入,不能粗浅的以为只是增加农产品量,应当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现代社会里,农业应该转向立体化、多样化发展,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并重。“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针对当前日本农业(村)发展,主张应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并提出了应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观点。2010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对策事业实施纲要》,力促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苏联的反面教材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农业也飞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农业投入,做好规划,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从建国初期至斯大林时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足够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方面投入。“即使有所投入也是用于像水坝和排水系统这样的大规模工程而不是一般农民个人的牲口棚或新式小型拖拉机的购买和更新”,这样造成了农业生产资金、技术和生产机器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缺乏后续动力。一直是工业和军事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农业生存举步维艰,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极低地位,更是缺乏国家整体的规划。在工业飞速发展的时候,农业却蹒跚不前,后续发展更是空白。农业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国家经济结构面临崩溃,最终酿成了国家解体的惨剧。
农业工程投资数额较大,投资期限长,必须全盘考虑,做好规划。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都应该加强投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针对现阶段多数经营者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能力不强,风险承担能力低,经营者缺乏长期投资热情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农业基础性和公共性项目的支出,调整农业的投资结构,各个兼顾又要有所着重,把农业投资战略制度化和长期化,保证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中适当的比例;加大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提高劳动者科学的能力。“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水平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相比,只有发达国家的1/8,发展中国家的1/2。”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应当加大对农业科研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促进农业长效发展;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创新投资渠道。由于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大,种类繁多,为适应实际投资的需要,应当在国家财政投资的同时实施多种鼓励、优惠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农业的政策,拓展农业投资的主体,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农户、村庄集体的主动性,推动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步增收。
三、采取适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苏联作为一个由封建农奴制发展而来的国家,农业组织形式一直非常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个体农业生产手段落后,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斯大林不顾农业的实际,为打击“富农”和筹措资金,强行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按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生产,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剥夺农民经营管理权和对产品的处理权。这项政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农业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严重倒退。其后的继承者虽有所改进,但未能触及形式上的症结所在——集体农庄制度,这种形式基本被沿用到解体。集体农庄的实行,使其过早的抛弃了新经济政策,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超越了农业发展的组织阶段,造成了农业的长期停滞,制约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的总体发展。
不管是苏联的集体农庄,还是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切实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分散,无法达到规模生产,不利于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探索土地转包、转让、出租和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的形式,理顺和调整、改善实际生活中产权关系,针对现实中土地分散、农民进程务工,土地荒芜的实际,可以借鉴日本农业协会的形式,“转变农业经营模式,让愿意种地人大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走土地流转、合作的道路,使农村土地有序、合理的向大规模集中,探索创新多种生产关系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据报道:2010年4月以来,湖南省益阳市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在沅江市草尾镇启动了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群众满意、经营大户满意、基层政府满意”的良好成效,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这是一项很好的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四、加强认同感,发挥农民的智慧和积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举措,虽然剥夺了农民的利益,但是得到了农民的认同与支持;后期伤害到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列宁很快意识到,并调整成“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热情,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业指数1922-1923年,恢复到73.6%;1925-1926年,上升到101.3%,超过了大战前。”由于斯大林实行工业化路线,农业成为资金来源和牺牲品,集体农庄的实行,剥夺农民的资金和利益,造成了屠杀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粮食的景象,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其后继者多是采取小修小补的形式,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关种植方面的事情不是农民而是管理人员和官僚阶层来决定,剥夺了农民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权利,“如果将这种大规模地从农业集体化改造(即大规模地从农业集体化转变为个体农民经营),事实就会是:现有的农民自留地仅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4%,但其产品却占谷物总量的约25%。”
苏联在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但其在保持与农民群众联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对国家、政党的认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智慧,才能加快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现阶段农民闲时外出打工,忙时在家务农,而且由于打工的收入多于种地收入,导致种地积极性不强;农业补贴政策虽好,但是外出打工者和在家务农者得到同样补贴,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化肥、种子、农药和农机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影响实际的种植收入,也影响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切实把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继续强化农业重要地位的思想教育,把农业作为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产业,加大资金支持,稳固农业基础;继续推进“惠农、兴粮、富民”的政策,在农业税费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坚持城乡统筹、互动的发展战略,用新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五、领导层面上做好工作的衔接,做到农业发展的系统化
“苏共党执政者的错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都是权宜之计,列宁未能制定长期政策贯彻实施下去。由于对国际和自身境况认识不够清楚,过度夸大工业而忽视农业的作用,斯大林实施工业化路线。“赫鲁晓夫凭借自己的喜好,不顾农业实际和天气、气候因素,乱搞“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热”和“草田轮作制”运动,使农业未能发展还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尽管使农业有所发展,但结果不明显。戈尔巴乔夫对于农业问题的错误认识和估计,造就了改革的失败和社会的不稳定,也未能解决农业问题。
领导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是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动者,也可能是阻碍者,做好领导人工作的衔接,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后继领导者必须遵循前任的规划和整体目标,按照既定的方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依照个人的爱好去任意决断,并且把这个要求制度化,法治化,从而保证农业发展的系统性。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这是在借鉴前苏联的教训,更是我国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以史为鉴,才能开拓未来。只要我们能汲取经验,稳抓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注定了我国必能客服重重困难,发展壮大,避免惨剧再次发生。在维护好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建设一个稳定、和平、和谐的新世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陈景彪等译.大国的衰落——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http://www.stats.gov.cn/
[3]刘剑飞.苏联国民经济崩溃成因探析———兼论苏联解体的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第31卷第1期:100.
[4]焦必方.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J].领导之友.2011(2):29.
[5]石璞.我国农业发展投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30.
[6]王银江.提高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189.
[7]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9:247.
关键词:贡税;集体农庄;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81-02
苏联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我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作为两极格局的一方,其在没有遭到外国侵略和国内武装叛乱的情况下,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整个国家轰然解体,成为20世纪一个最大的谜团,引起学界诸多分析与讨论。由于历史渊源和近邻的地缘关系,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每位学者从自己专业领域和角度分析,但时至其解体后20周年的现在,依然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苏联的解体有其必然的因素,也有其偶然因素。农业上的失误应该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中农业的问题,总结经验,希望为我国农业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存在的物质基础,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苏联的主要困难在其经济结构。”在苏联存在的整个历史中,农业一直是经济结构中最薄弱环节而且未得到重视和解决,虽然解体结果的出现不乏自然的原因,但人为方面原因更是影响深远。现阶段我国也面临许多与前苏联相似的情况,比如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最近几年的天灾不断,国际社会对农业、农产品的担忧和恐惧有增无减,国内农产品价格从2006年的猪肉涨价开始,棉花、蔬菜和副食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社会恐慌。9月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消费品价格上涨7.3%。面临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抓好农业基础,努力解决问题。现结合主要历史史实,分析如下:
一、抓好农业基础,正确处理好三个产业的关系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医治大战对各个方面造成的重创和保护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余量征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府为了军事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将农民的余量全部征收,它捍卫了新生的政权,而且在生存环境变化之后就改变成了粮食税的“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这项经济政策并未得到斯大林的坚持和继承,没有把发展农业放到应有的位置,而是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路线,而且为了给工业和军事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资金,还实施了缴纳“贡税”的政策和集体农庄,将农业的发展边缘化。“工、轻和农的比例失调,造成日用消费品供应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工业品严重积压。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苏联20世纪30年代农业水平还停留在20年代的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识,它们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当顾此失彼、有所偏薄。我国在为实现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苏联的经验应该引以为戒,摆正农业地位,保持整体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对农业的认识应当更加深入,不能粗浅的以为只是增加农产品量,应当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现代社会里,农业应该转向立体化、多样化发展,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并重。“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针对当前日本农业(村)发展,主张应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并提出了应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观点。2010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对策事业实施纲要》,力促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苏联的反面教材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农业也飞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农业投入,做好规划,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从建国初期至斯大林时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足够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方面投入。“即使有所投入也是用于像水坝和排水系统这样的大规模工程而不是一般农民个人的牲口棚或新式小型拖拉机的购买和更新”,这样造成了农业生产资金、技术和生产机器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缺乏后续动力。一直是工业和军事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农业生存举步维艰,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极低地位,更是缺乏国家整体的规划。在工业飞速发展的时候,农业却蹒跚不前,后续发展更是空白。农业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国家经济结构面临崩溃,最终酿成了国家解体的惨剧。
农业工程投资数额较大,投资期限长,必须全盘考虑,做好规划。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都应该加强投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针对现阶段多数经营者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能力不强,风险承担能力低,经营者缺乏长期投资热情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农业基础性和公共性项目的支出,调整农业的投资结构,各个兼顾又要有所着重,把农业投资战略制度化和长期化,保证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中适当的比例;加大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提高劳动者科学的能力。“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水平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相比,只有发达国家的1/8,发展中国家的1/2。”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应当加大对农业科研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促进农业长效发展;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创新投资渠道。由于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大,种类繁多,为适应实际投资的需要,应当在国家财政投资的同时实施多种鼓励、优惠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农业的政策,拓展农业投资的主体,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农户、村庄集体的主动性,推动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步增收。
三、采取适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苏联作为一个由封建农奴制发展而来的国家,农业组织形式一直非常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个体农业生产手段落后,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斯大林不顾农业的实际,为打击“富农”和筹措资金,强行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按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生产,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剥夺农民经营管理权和对产品的处理权。这项政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农业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严重倒退。其后的继承者虽有所改进,但未能触及形式上的症结所在——集体农庄制度,这种形式基本被沿用到解体。集体农庄的实行,使其过早的抛弃了新经济政策,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超越了农业发展的组织阶段,造成了农业的长期停滞,制约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的总体发展。
不管是苏联的集体农庄,还是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切实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分散,无法达到规模生产,不利于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探索土地转包、转让、出租和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的形式,理顺和调整、改善实际生活中产权关系,针对现实中土地分散、农民进程务工,土地荒芜的实际,可以借鉴日本农业协会的形式,“转变农业经营模式,让愿意种地人大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走土地流转、合作的道路,使农村土地有序、合理的向大规模集中,探索创新多种生产关系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据报道:2010年4月以来,湖南省益阳市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在沅江市草尾镇启动了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群众满意、经营大户满意、基层政府满意”的良好成效,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这是一项很好的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四、加强认同感,发挥农民的智慧和积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举措,虽然剥夺了农民的利益,但是得到了农民的认同与支持;后期伤害到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列宁很快意识到,并调整成“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热情,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业指数1922-1923年,恢复到73.6%;1925-1926年,上升到101.3%,超过了大战前。”由于斯大林实行工业化路线,农业成为资金来源和牺牲品,集体农庄的实行,剥夺农民的资金和利益,造成了屠杀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粮食的景象,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其后继者多是采取小修小补的形式,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关种植方面的事情不是农民而是管理人员和官僚阶层来决定,剥夺了农民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权利,“如果将这种大规模地从农业集体化改造(即大规模地从农业集体化转变为个体农民经营),事实就会是:现有的农民自留地仅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4%,但其产品却占谷物总量的约25%。”
苏联在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但其在保持与农民群众联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对国家、政党的认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智慧,才能加快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现阶段农民闲时外出打工,忙时在家务农,而且由于打工的收入多于种地收入,导致种地积极性不强;农业补贴政策虽好,但是外出打工者和在家务农者得到同样补贴,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化肥、种子、农药和农机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影响实际的种植收入,也影响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切实把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继续强化农业重要地位的思想教育,把农业作为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产业,加大资金支持,稳固农业基础;继续推进“惠农、兴粮、富民”的政策,在农业税费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坚持城乡统筹、互动的发展战略,用新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五、领导层面上做好工作的衔接,做到农业发展的系统化
“苏共党执政者的错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都是权宜之计,列宁未能制定长期政策贯彻实施下去。由于对国际和自身境况认识不够清楚,过度夸大工业而忽视农业的作用,斯大林实施工业化路线。“赫鲁晓夫凭借自己的喜好,不顾农业实际和天气、气候因素,乱搞“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热”和“草田轮作制”运动,使农业未能发展还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尽管使农业有所发展,但结果不明显。戈尔巴乔夫对于农业问题的错误认识和估计,造就了改革的失败和社会的不稳定,也未能解决农业问题。
领导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是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动者,也可能是阻碍者,做好领导人工作的衔接,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后继领导者必须遵循前任的规划和整体目标,按照既定的方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依照个人的爱好去任意决断,并且把这个要求制度化,法治化,从而保证农业发展的系统性。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这是在借鉴前苏联的教训,更是我国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以史为鉴,才能开拓未来。只要我们能汲取经验,稳抓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注定了我国必能客服重重困难,发展壮大,避免惨剧再次发生。在维护好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建设一个稳定、和平、和谐的新世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陈景彪等译.大国的衰落——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http://www.stats.gov.cn/
[3]刘剑飞.苏联国民经济崩溃成因探析———兼论苏联解体的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第31卷第1期:100.
[4]焦必方.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J].领导之友.2011(2):29.
[5]石璞.我国农业发展投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30.
[6]王银江.提高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189.
[7]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