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作文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深感困惑,学生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追寻一下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大多数作文训练是命题作文,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讲评学生的作文时,老师往往以批评为主,缺少鼓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乐于表达”与“易于动笔”简练地概括了习作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使学生愿意表达,把写作当做一次快乐的旅程呢?
一、重视基础训练,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个时段是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最好时期,思维很少受条条框框地束缚,乐于表现自己,很少在意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所以,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教师在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就可以鼓励他们写话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写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三句话;写的对象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一草一木。如我班一位学生在一年级时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中午,妈妈做了一wǎn(碗) dàn(蛋) chǎo(炒)饭给我吃,我对妈妈说:‘真香!’”一位学生写了小鸟:“早上,我还没起床,我家的两只小鸟就jī jī zhā zhā(唧唧喳喳)地叫个不tíng(停)了。”对这类真性情的习作,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写话的内容,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写话的形式,可以从看图写话开始,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插图,写一句话。学生逐渐认识更多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把一天当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篇交给老师批改,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老师对作文命题限制太多,要求立意高,有思想意义,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在他们的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深刻思考的事并不多,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却很多。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写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只好随意编造,造成作文千篇一律的局面。例如写妈妈,大家都写妈妈无私地照顾自己的事;写好人好事时,都写自己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事情等。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作文必须中心明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写出真我。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要回归生活。
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细胞,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有了实践,便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三、重视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作文与阅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书籍,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日积月累,把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作时便胸有成竹了。
“读写结合”常指课内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事实上光靠课内阅读的积累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很大一部分靠的是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掌握了拼音后,就可以让他们读带注音的课外书了;到了二年级,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把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四、重视写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表扬是学生自信的源泉,一个人有了自信,才会有追求完美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善于寻找出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用得好,都要用心圈出,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鼓励、引导学生修改。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评语:“你平时能认真观察,所以你描写的小狗形象很准确生动,如果能再写出小狗走路的姿态、玩耍的动作,你的小狗会更加可爱,试试看吧!”这样的话语,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进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改进存在的问题。
课后,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习作展示出来,如在教室后面的“百花园”中安排一个“小小作家”栏目,集中展示优秀作文,带领学生去读,去寻找优秀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对小作者来说,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现在这个专栏里,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对作文的兴趣也愈浓了。而对于欣赏者来说,这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责编 莫彩凤)
一、重视基础训练,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个时段是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最好时期,思维很少受条条框框地束缚,乐于表现自己,很少在意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所以,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教师在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就可以鼓励他们写话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写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三句话;写的对象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一草一木。如我班一位学生在一年级时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中午,妈妈做了一wǎn(碗) dàn(蛋) chǎo(炒)饭给我吃,我对妈妈说:‘真香!’”一位学生写了小鸟:“早上,我还没起床,我家的两只小鸟就jī jī zhā zhā(唧唧喳喳)地叫个不tíng(停)了。”对这类真性情的习作,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写话的内容,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写话的形式,可以从看图写话开始,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插图,写一句话。学生逐渐认识更多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把一天当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篇交给老师批改,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老师对作文命题限制太多,要求立意高,有思想意义,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在他们的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深刻思考的事并不多,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却很多。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写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只好随意编造,造成作文千篇一律的局面。例如写妈妈,大家都写妈妈无私地照顾自己的事;写好人好事时,都写自己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事情等。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作文必须中心明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写出真我。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要回归生活。
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细胞,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逐步变成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五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有了实践,便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三、重视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作文与阅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类书籍,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日积月累,把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写作时便胸有成竹了。
“读写结合”常指课内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事实上光靠课内阅读的积累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很大一部分靠的是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掌握了拼音后,就可以让他们读带注音的课外书了;到了二年级,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把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四、重视写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表扬是学生自信的源泉,一个人有了自信,才会有追求完美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善于寻找出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用得好,都要用心圈出,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鼓励、引导学生修改。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评语:“你平时能认真观察,所以你描写的小狗形象很准确生动,如果能再写出小狗走路的姿态、玩耍的动作,你的小狗会更加可爱,试试看吧!”这样的话语,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进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改进存在的问题。
课后,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习作展示出来,如在教室后面的“百花园”中安排一个“小小作家”栏目,集中展示优秀作文,带领学生去读,去寻找优秀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对小作者来说,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现在这个专栏里,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对作文的兴趣也愈浓了。而对于欣赏者来说,这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