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扩展规模越来越大。民用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组成部分,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民用建筑中,给排水工程保障了建筑功能的实现,同时也提高了民用建筑配套建设。本文对民用建筑中的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简单分析,研究探讨了常见质量问题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民用建筑给排水给排水工程质量质量问题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民用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环境,包括住宅、别墅、公寓等住宅建筑和用于公共活动如教育、办公、科研、文员研究、体育、医疗、司法等等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的配套设施,保障了建筑的用水需要,同时也解决了建筑的排水问题。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常常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南方多雨季节内,建筑的给排水常常无法发挥效用,导致居民和业主怨声载道。因此,加强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质量成为发展和提高建筑质量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二.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问题。
1,水表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的水表都是位于室内厨房或者是卫生间等用水集中处,出于用水点较多且分散的住宅,有时甚至一户内设多个水表。近年来,水表设于户内而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入户抄表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可能导致的人户抢劫,使住宅私密性及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管理人员抄表不易且抄表劳动强度大,个别用户偷水而管理部门无法制止及处罚等。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水表出产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2.给水直管的布置和敷设不合理。
目前,新建住宅中一厨两卫已很普遍,有的住宅甚至配有一厨卫、一厨四衛,且厨房、卫生问、阳台各用水点位置均较分散。分户支管至用水点问管道如沿室内楼板下吊设,必然要求设室内吊顶,管外壁还应有防结露措施,给住户装修带来不便,毕竟不是所有住户都想设吊顶。(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15—2000(送审稿)第3.6.18条规定,给水支管宜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大于25ram。实际上,如果将接往两个或两个以上用水点给水支管串接在一起,其支管外径均会超过25mm。因此,为了满足规范的要求,给水支管人户后即接入分水器,分水器暗设于厨房或卫生间墙体内,通过分水器后接往各用水点支管管外径均可控制在25mm以下。但应注意:设于找平层内给水支管施工完毕后,应在其位置做上明显的标记,以免住户装修时破坏给水管道。
3.排水管道存在问题。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第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虽然规范有此规定,但据调查了解的大部分住宅设计中,由于存在各种问题,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尚不多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上下层住户因排水管道漏水而导致的各种纠纷、影响邻里关系。
三.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量较小,主要是预留、预埋,施工单位对此普遍不够重视,甚至连基本的给排水专业人员也不配备。由此出现大量的预留洞位置不准,预留套管位置不准,甚至漏留洞口、漏埋套管,给工程留下了质量缺陷和事故隐患,造成管道及设备安装时在楼板、剪力墙上凿洞,使建筑主体结构千疮百孔,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降低了卫生间楼板等结构的承载能力;有些施工单位因预留错误,在不能凿打梁柱时勉强使用原来的预留洞,勉强安装,影响了建筑外观,留下漏水隐患。
四.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1.1做好安装准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决定的施工方法和技术交底的具体措施做好准备工作。参看专业设备图、建筑图和装饰图看是否有图纸不对应的地方,对各种管道的坐标、标高是否有交叉,管道排列所用空间是否合理,和其他分项工程的管线路及设备有无空间交叉现象,如有问题及时与实际和有关人员研究解决,办好变更洽商记录。
1.2材料准备。熟悉完图之后根据图纸计算出前期的安装使用材料,把该进的材料交给材料部门并掌握到货情况。材料样版及时报送监理单位确认。落实现场材料堆放场地及材料管理。及时做好材料进场报审,该送检材料及时配合监理现场取样送检。材料到货情况和现场满足施工要求后,施工班组长要组织人员进行开工准备,领料出库,堆放在施工合适的位置,并准备好必要的施工用具,每一条管线开工前,技术人员、班组长应将图中管线的位置、走向及支架生根处与实际现场核对,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甲方和设计院联系,争取尽快解决。
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2.1阀门安装。
各类阀门应先进行下列检查:
(1)应检查填料是否符合要求,其压盖螺栓应有调节余量。
(2)填料密封处的阀杆有无锈蚀,开闭是否灵活。
(3)检查阀门的介质流向是否正确。
2.2支吊架的安装。
支吊架的制作与安装应该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支吊架的焊接 不允许有漏焊、欠焊的现象,如出现焊接变形应予以校正。对于甲方代表现场同意更改的支吊架应及时写出联系单,并按联系单要求的型式制作安装。
2.3镀锌管道沟槽连接安装。
管道安装时安装必须遵循先装大口径、总管、立管,后装小口径、分管的原则。安装过程中不可跳装。接头两端应设置支承垫离接头距离不大于1m。安装前做好准备后,才能进行钢管滚槽,之后进行钢管安装,在安装完成后进行管路系统的试压。
2.4 PPR管的安装。
室内给水管道进户只管采用聚丙烯(PP-R)塑料管,热水管道进户支管采用聚丙烯(PP-R)塑料管,专用接头热熔连接。PP-R管安装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有关技术要求。施工现场与材料堆放处温差较大时,安装前应将管材和管件在现场放置一段时间,使其温度接近施工现场的温度。管道系统安装间断或完毕的敞口处,应随时封堵保护。管道穿楼板及卫生间暗配管要配合土建预留孔槽,其尺寸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1)预留孔洞尺寸宜较管径大50-100mm;
(2)嵌墙暗配管墙槽尺寸的宽度宜为d+60mm,深度宜为d+30mm;
(3)架空管顶的上部净空不宜小于100mm;
(4)暗配管的墙槽必须用1:2的细石砼砂浆填补;
2.5管道试压。
准备好两套经校验合格的压力表,其精度不低于1.5级,表的满刻度为试压压力的1.5~2倍为宜。连接好打压用的临时管路系统,将管道所有敞口处封闭,并将系统中所有仪表件、安全阀等不宜参与打压的部件隔离。管道中如加盲板,应作出明显的标志。试压管线的最高处应设置放气阀。管道试压完毕后,应及时泄压,并将系统中的水全部泄净,拆除临时管路、支撑、盲板,恢复系统安装。
五.结束语
提高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质量管控内容,加大对特殊岗位的监控力度。合理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在关键岗位上,要设置技术人员监督,质量检查人员督导的方式,采用双重监督的方式,将施工质量控制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王胜飞 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年24期
[2] 李淑贤 浅谈建筑给排水的安装的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3期
[3] 吴汉信 民用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9期
[4] 杨立群 建筑给排水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年19期
[5] 陈亮 丁颖莹 浅议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9期
[6] 窦琳 民用建筑中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探讨 [期刊论文] 《煤》 2011年z1期
【关键词】民用建筑给排水给排水工程质量质量问题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民用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环境,包括住宅、别墅、公寓等住宅建筑和用于公共活动如教育、办公、科研、文员研究、体育、医疗、司法等等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的配套设施,保障了建筑的用水需要,同时也解决了建筑的排水问题。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常常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南方多雨季节内,建筑的给排水常常无法发挥效用,导致居民和业主怨声载道。因此,加强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质量成为发展和提高建筑质量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二.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问题。
1,水表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的水表都是位于室内厨房或者是卫生间等用水集中处,出于用水点较多且分散的住宅,有时甚至一户内设多个水表。近年来,水表设于户内而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入户抄表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可能导致的人户抢劫,使住宅私密性及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管理人员抄表不易且抄表劳动强度大,个别用户偷水而管理部门无法制止及处罚等。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水表出产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2.给水直管的布置和敷设不合理。
目前,新建住宅中一厨两卫已很普遍,有的住宅甚至配有一厨卫、一厨四衛,且厨房、卫生问、阳台各用水点位置均较分散。分户支管至用水点问管道如沿室内楼板下吊设,必然要求设室内吊顶,管外壁还应有防结露措施,给住户装修带来不便,毕竟不是所有住户都想设吊顶。(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15—2000(送审稿)第3.6.18条规定,给水支管宜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大于25ram。实际上,如果将接往两个或两个以上用水点给水支管串接在一起,其支管外径均会超过25mm。因此,为了满足规范的要求,给水支管人户后即接入分水器,分水器暗设于厨房或卫生间墙体内,通过分水器后接往各用水点支管管外径均可控制在25mm以下。但应注意:设于找平层内给水支管施工完毕后,应在其位置做上明显的标记,以免住户装修时破坏给水管道。
3.排水管道存在问题。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第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虽然规范有此规定,但据调查了解的大部分住宅设计中,由于存在各种问题,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尚不多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上下层住户因排水管道漏水而导致的各种纠纷、影响邻里关系。
三.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给排水工程的施工量较小,主要是预留、预埋,施工单位对此普遍不够重视,甚至连基本的给排水专业人员也不配备。由此出现大量的预留洞位置不准,预留套管位置不准,甚至漏留洞口、漏埋套管,给工程留下了质量缺陷和事故隐患,造成管道及设备安装时在楼板、剪力墙上凿洞,使建筑主体结构千疮百孔,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降低了卫生间楼板等结构的承载能力;有些施工单位因预留错误,在不能凿打梁柱时勉强使用原来的预留洞,勉强安装,影响了建筑外观,留下漏水隐患。
四.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1.1做好安装准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决定的施工方法和技术交底的具体措施做好准备工作。参看专业设备图、建筑图和装饰图看是否有图纸不对应的地方,对各种管道的坐标、标高是否有交叉,管道排列所用空间是否合理,和其他分项工程的管线路及设备有无空间交叉现象,如有问题及时与实际和有关人员研究解决,办好变更洽商记录。
1.2材料准备。熟悉完图之后根据图纸计算出前期的安装使用材料,把该进的材料交给材料部门并掌握到货情况。材料样版及时报送监理单位确认。落实现场材料堆放场地及材料管理。及时做好材料进场报审,该送检材料及时配合监理现场取样送检。材料到货情况和现场满足施工要求后,施工班组长要组织人员进行开工准备,领料出库,堆放在施工合适的位置,并准备好必要的施工用具,每一条管线开工前,技术人员、班组长应将图中管线的位置、走向及支架生根处与实际现场核对,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甲方和设计院联系,争取尽快解决。
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2.1阀门安装。
各类阀门应先进行下列检查:
(1)应检查填料是否符合要求,其压盖螺栓应有调节余量。
(2)填料密封处的阀杆有无锈蚀,开闭是否灵活。
(3)检查阀门的介质流向是否正确。
2.2支吊架的安装。
支吊架的制作与安装应该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支吊架的焊接 不允许有漏焊、欠焊的现象,如出现焊接变形应予以校正。对于甲方代表现场同意更改的支吊架应及时写出联系单,并按联系单要求的型式制作安装。
2.3镀锌管道沟槽连接安装。
管道安装时安装必须遵循先装大口径、总管、立管,后装小口径、分管的原则。安装过程中不可跳装。接头两端应设置支承垫离接头距离不大于1m。安装前做好准备后,才能进行钢管滚槽,之后进行钢管安装,在安装完成后进行管路系统的试压。
2.4 PPR管的安装。
室内给水管道进户只管采用聚丙烯(PP-R)塑料管,热水管道进户支管采用聚丙烯(PP-R)塑料管,专用接头热熔连接。PP-R管安装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有关技术要求。施工现场与材料堆放处温差较大时,安装前应将管材和管件在现场放置一段时间,使其温度接近施工现场的温度。管道系统安装间断或完毕的敞口处,应随时封堵保护。管道穿楼板及卫生间暗配管要配合土建预留孔槽,其尺寸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1)预留孔洞尺寸宜较管径大50-100mm;
(2)嵌墙暗配管墙槽尺寸的宽度宜为d+60mm,深度宜为d+30mm;
(3)架空管顶的上部净空不宜小于100mm;
(4)暗配管的墙槽必须用1:2的细石砼砂浆填补;
2.5管道试压。
准备好两套经校验合格的压力表,其精度不低于1.5级,表的满刻度为试压压力的1.5~2倍为宜。连接好打压用的临时管路系统,将管道所有敞口处封闭,并将系统中所有仪表件、安全阀等不宜参与打压的部件隔离。管道中如加盲板,应作出明显的标志。试压管线的最高处应设置放气阀。管道试压完毕后,应及时泄压,并将系统中的水全部泄净,拆除临时管路、支撑、盲板,恢复系统安装。
五.结束语
提高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质量管控内容,加大对特殊岗位的监控力度。合理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在关键岗位上,要设置技术人员监督,质量检查人员督导的方式,采用双重监督的方式,将施工质量控制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王胜飞 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年24期
[2] 李淑贤 浅谈建筑给排水的安装的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3期
[3] 吴汉信 民用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9期
[4] 杨立群 建筑给排水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年19期
[5] 陈亮 丁颖莹 浅议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9期
[6] 窦琳 民用建筑中给排水管道安装技术探讨 [期刊论文] 《煤》 2011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