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饮茶的三种茶艺方式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1073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是盖碗式,盖碗式是功夫茶艺中的一种,功夫茶艺有分以下几种:
  1 盖碗式,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宫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
  2 茶壶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问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
  3 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
  茶娘式有关信息:据说福州茶艺馆已恢复斗茶法,使沫饽、重华再观,实在是一雅举。谈饮法,不仅讲如何烹制茶汤,还要讲如何“分茶”。唐代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时沫饽要均。宋代用点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所以,这种壶叫做“茶娘式”,而茶杯又称“茶子”。五杯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撒,民间称为“关公跑城”。技术稍差难以环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点一提,也是几次才均匀茶汤于各碗,引谓“韩信点兵”。
  三是功夫茶,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其他文献
一说到普洱茶,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七子饼、普洱沱茶、砖茶,却很少想到普洱散茶,似乎普洱散茶只是普洱茶的远房亲戚。随着普洱茶神秘面纱渐渐揭开。人们慢慢注意到了这个“远房亲戚”——普洱散茶。它没有特别的造型。显得随意、安静、自然朴实,而它的滋味却一点也不逊于普洱茶家族中的任何一个“显贵”,一样的醇厚饱满,一样的独特陈香。普洱散茶的陈香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有的清扬空灵,有的意韵绵长。    散生茶  
仅凭外观容易上当    近年来,由于古壶行情看好,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时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认,若光从外观辨认,百分之百会受骗。    不同时代有不同特色    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四百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  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
古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是深入所有阶层的饮品,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好茶。有文献记载,我国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写《凡将篇》、杨雄写《方言》,一篇从药用,一篇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民间更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说法不一,大致在商周时期饮食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