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一次特大暴雨的天气学背景分析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等,诊断分析一次典型的突发性暴雨过程,揭示了黔西南州夏季突发性暴雨的有利形势、水汽条件、热力动力条件及对流系统结构特征。通过分析了黔西南州2015年5月20日凌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稳定,同时大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在黔西南州上空交汇,在与中低层低涡切变共同影响下造成了此次大暴雨过程。在发生暴雨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促进强降水的发生;在发生暴雨时,暖湿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暖湿不稳定的层结,使强降水持续发生。
  关键词 黔西南州;特大暴雨;天氣学;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6.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108–02
  加强分析突发性暴雨的特征和机理对认识突发性暴雨意义重大[1]。许多学者广泛研究了我国暴雨气候变化,深入研究了西南地区的暴雨天气,但是对云贵高原地区及贵州地区的暴雨的研究相对较少[2-3]。因此,研究突发性暴雨有助于防灾、减灾。
  1 降水实况
  2015年5月19日夜间—20日夜间,黔西南州发生了一次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全州共有256个监测点出现降水(图1),主要降水时段为5月19日20:00~23:00和5月20日03:00~06:00。最大降水出现在贞丰县挽澜站,为251 mm。其中,特大暴雨1站,大暴雨3站,暴雨21站,大雨以上量级降水主要集中在兴仁、贞丰、望谟。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
  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配合低层低涡系统和切变共同影响,加上西南-东北向的水汽通道不断输送水汽而产生的结果。5月19—20日500 hPa中高纬为高压脊控制,我国东北地区为低涡影响,黄河以北地区以经向环流为主。川西高原和孟加拉湾各存在一个高空槽,贵州处于槽前西南气流带内,副热带高压588线位于20°N;700 hPa川滇交界有南北向切变,贵州位于西南急流带左侧,急流中心位于两广地区;850 hPa切变线呈西南-东北向位于江南地区中部见图2。20:00 500 hPa川西高空槽东移至川渝交界,低层切变线发展西伸,700 hPa切变线位于贵州中北部,850 hPa切变线西伸至贵州东南部地区。地面14:00贵州西部受云南热低压影响,高空槽东移,槽后冷空气从贵州东北部进入,在毕节南部-贵阳-黔东南中部有明显辐合线生成并维持,20:00辐合线缓慢南压,西段进入黔西南东部。
  3 物理量分析
  从5月19日20:00开始,黔西南州500 hPa都为正涡度区,并且正涡度区不断增强,有利于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和系统的发展,使近地层的暖湿空气与能量传输到高层,造成湿层加厚,促进强降水的发生。5月19日20:00~20日20:00黔西南州的k指数都在35以上,并且有加强的趋势,说明黔西南州处于不稳定的大气中,有利于出现强对流天气,配合低层的水汽条件,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两个重要条件。5月19日23:00~20日05:00,700 hPa、850 hPa黔西南州均处于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域,假相当位温值随高度逐渐增大,且增大明显,说明黔西南州一直保持在高温高湿位势不稳定的层结,有利于产生暴雨。
  4 水汽条件
  5月19日20:00~20日20:00,贵州省整层温度露点差均在3℃以下。各层比湿来看,500 hPa均在4~6 g/g;700 hPa均在10 g/g以上;850 hPa均在14 g/g以上,绝对水汽含量达到贵州省暴雨标准。850~700 hPa整层湿层较厚,有利于维持暴雨天气(图2)。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此次过程主要产生原因如下:
  (1)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阻挡了高层500 hPa大槽东移,同时槽的东移引导了冷空气南下,造成天气系统叠加影响,长时间停滞在黔西南州上空,为强降水发生提供有利的环流条件。
  (2)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长时间维持,低空西南建立急流,急流与暴雨的正反馈作用增强系统、暴雨。
  (3)高层正涡度区,配合低层700 hPa上低涡、850 hPa低涡切变及地面辐合线,系统叠加作用使增强上空发生强烈上升运动。
  (4)黔西南州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侧,并且急流在夜间逐渐增强,低空急流不断地输送水汽,急流轴上形成明显的风速和风向的辐合和切变,有充足的水汽和能量的供应,西南暖湿空气在黔西南州上空形成了强烈的辐合上升形势,加大层结不稳定度。
  (5)黔西南州处于高温高湿位势不稳定层结,浅薄弱冷空气的侵入低层,造成冷暖空气交汇,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局地的特大暴雨天气。
  参考文献
  [1] 鲍名,黄荣辉.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 2006(6): 1057-1067.
  [2] Qian T, Zhao P, Zhang F, et al. Rainy-seaso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reg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15, 143(1): 383-394.
  [3] Q Y P.The second decadal leading mode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4, 7(5): 417-421.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利用米易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56—2019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方法研究米易高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高温日数、年极端高温和年平均高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3 d/10 a、0.25℃/10 a和0.08℃/10 a,与全球变暖结论一致。年高温日数、年极端高温2005—2019年均呈增加趋势,且在2006年左右有突变现象,年平均高温突变出现在2010年。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分析总结2020年9月17日天气形势和消雨作业经验,结果表明:受高空低槽东移、两高间切边线、地面较强冷空气和副高阻挡共同影响,配合高能高湿、较强上升运动及地面辐合线使此次甘孜州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工消雨作业使得保护区降水提前停止,保证了庆典活动顺利开展,利用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手段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能力。  关键词 人工消雨
摘要 气象短视频主要用于科普和氣象预报预警中,就气象服务而言,民众实际气象需求趋向直接化、灵活化、生动化,短视频录制则顺应了此种服务潮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下短视频应用优势进行阐述,分析气象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就气象短视频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天气实时实景发布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气象短视频;MG动画;制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S16
摘要 本文根据1981—2015年福州及所辖7个县市其(福清、连江、罗源、闽侯、闽清、永泰、长乐)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共9个站点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分析近35年来9个站点雾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福州市9个站点除了福清站雾日数在2000年之前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在2000年后又略增加以外,其他站点年雾日数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9个站点夏季、秋季雾日数均呈减少趋势,而福
摘要 农业是否高产与天气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气象部门应努力提升农业气象的工作成效,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全面的气象监测,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方法及一些思考策略。  关键词 农业气象;“三农”服务;实践方法;思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114–02  天气情况是
遥感卫星应用于滑坡灾害识别有30多年的历史,卫星遥感是进行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在滑坡治理监测方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遥感影像也在向高分辨率过渡,滑坡识别方法从目视解译向人机交互和自动识别发展,提高了滑坡识别精度。总结了滑坡特征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遥感影像对滑坡识别的方法和优缺点,针对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摘要 基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逐日空气质量观测数据资料,主要分析大气污染物及AQI指数与各气象因子、火源点的相关性,找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建模得出最佳AQI指数气象预报模型。得出结论:(1)西双版纳西边及南边的境外火点对西双版纳AQI指数影响最大;(2)与日照时数、水汽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高空500 hPa风向风速、700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的规划是在目前国土空间的现状之上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开发力等深入了解,而进行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国有土地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用,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为框架,分别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土地利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洋石油平台实测资料和1949—2013年台风资料,分析东方与乐东海域的气候特征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年来影响东方与乐东海域的热带气旋都有减少趋势;东方海域4—7月出现6级大风的天数较其他月份多;乐东海域6—8月出现6级大风的天数较其他月份多,主要是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东方海域1—3月和10—12月受冷空气的影响比乐东海域偏强,而6—10月乐东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
摘要 为了研究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预报着眼点,提高高温预报准确率,减轻对7月7—19日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运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46年来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特征,然后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从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对2017年7月9—19日出现在河西走廊东部的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温持续时间超过了历史最长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