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我觉得可以把一堂课上出现的提问基本上分为四种:
一、复习旧知的提问
通常,一节课刚开始复习旧知时,用来检查学生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就可理解为复习旧知提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问一般都是旧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它们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又为学习新授知识打下伏笔。如教学“四边形的定义”时,我从复习“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入手,并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进一步加深印象后再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与三角形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从而归纳小结出四边形的定义。这样,复习提问便把所要学习新知识有机地“同化”于旧知识体系之中了,从而起到了架设桥梁、温故知新的作用。
精心设计复习提问,并长期坚持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在回忆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新知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新知,教学新知的提问是复习提问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都较差,自己还不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真谛,让书本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教学了乘法结合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乘法结合律运用时运算顺序发生了变化,那么三个数的位置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学生思维的波澜由这一问题而激起了,于是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很快便领会到在运用乘法结合律这一过程中数的位置并未改变这一特性。
此外,在新授提问时也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四人为一小小组,在明确讨论目的的前提下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得出一致结论后向老师汇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发言面较广,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积极状态。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先分别找出每个三角形中的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表中,再根据表格进行讨论“你认为按角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几类呢?”小小组成员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的提问
学生学习理论,理解、领会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所学加深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而运用知识的提问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问,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借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程度也深浅不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既动脑又动口,口脑并用。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使他们的知识向技巧、能力进行转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加法简便运算定律后,我这样提问的“115 116 195 84怎样算最简便?”还可继续追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运用知识的提问有难有易,根据不同的学生,难易要适度,它要求学生能将概念、原理、公式领会得深刻、具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的提问
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适当总结,使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这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就是总结提问,一般句式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对学生自己的小结可略加点拨,再结合板书进行整理,那么,一堂课就比较完整了,学生也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所把握。
问题的提出还要注意把握时机,最好要在学生正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口欲言而未能”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进行提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一、复习旧知的提问
通常,一节课刚开始复习旧知时,用来检查学生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就可理解为复习旧知提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问一般都是旧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它们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又为学习新授知识打下伏笔。如教学“四边形的定义”时,我从复习“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入手,并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进一步加深印象后再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与三角形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从而归纳小结出四边形的定义。这样,复习提问便把所要学习新知识有机地“同化”于旧知识体系之中了,从而起到了架设桥梁、温故知新的作用。
精心设计复习提问,并长期坚持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在回忆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新知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新知,教学新知的提问是复习提问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都较差,自己还不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真谛,让书本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教学了乘法结合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乘法结合律运用时运算顺序发生了变化,那么三个数的位置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学生思维的波澜由这一问题而激起了,于是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很快便领会到在运用乘法结合律这一过程中数的位置并未改变这一特性。
此外,在新授提问时也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四人为一小小组,在明确讨论目的的前提下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得出一致结论后向老师汇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发言面较广,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积极状态。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先分别找出每个三角形中的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表中,再根据表格进行讨论“你认为按角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几类呢?”小小组成员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的提问
学生学习理论,理解、领会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所学加深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而运用知识的提问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问,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借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程度也深浅不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既动脑又动口,口脑并用。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使他们的知识向技巧、能力进行转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加法简便运算定律后,我这样提问的“115 116 195 84怎样算最简便?”还可继续追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运用知识的提问有难有易,根据不同的学生,难易要适度,它要求学生能将概念、原理、公式领会得深刻、具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的提问
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适当总结,使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这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就是总结提问,一般句式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对学生自己的小结可略加点拨,再结合板书进行整理,那么,一堂课就比较完整了,学生也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所把握。
问题的提出还要注意把握时机,最好要在学生正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口欲言而未能”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进行提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