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来源 :盐业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0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盐业官印是各朝代盐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盐业官署机构以及官员的权力象征,在盐业史研究中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文章收集迄今所见唐宋以来盐业官印9方,结合历代盐政情况考察这些官印的学术价值,并探讨盐业官印的使用情况.
其他文献
在面相知觉的论题下,维特根斯坦借助“面相盲人”形象来回应身心关系、他心及机器能否思维等问题.可以说,符号人工智能是面相盲人的典型形象,因为它只能按形式化的规则来操作符号,缺乏内在生命和情感体验.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知觉哲学,作为面相盲人的人工智能在社会互动层面存在根本困难,不能真正参与到语言游戏中,无法享有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过,人工智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人类智能,依然是个开放的问题.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首要任务.该文从意识层面、认知层面、现实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意愿偏低的原因,针对性提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激发内在需求、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认知、通过制度保障解决时间和精力冲突、多措并举营造创新创业常态化氛围等对策,建议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为教师、学生、企业建立沟通桥梁,整合校内外资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社团的建设逐渐重视,同时在社团的建设中也凸显越来越多的问题.基于此,该文以上海应用大学Winner青创社为例,对该社团在社团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工作进行分析,以目前社团所取得的成绩为参考性结果,对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提出了新的创新模式,旨在为相关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使用2009-2018年中国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及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对企业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R&D投入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检验,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企业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R&D投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基于历史期望的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R&D投入存在显著倒U型影响,但基于行业期望的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R&D投入呈线性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地区市场化程度对这一关系起到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精细化比较是法律养护阶段的方法论,将其运用在股东治理协议制度可以全面剖析股东治理协议的功能.比较研究的结果发现,就有限公司而言,中美两国在立法宗旨上具有共通性,都基于效率与成本考虑而给予这类公司在管理上的灵活性,但股东治理协议在两国公司法体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中国股东治理协议是股东会决议机制的一种例外,而美国股东治理协议是董事会中心主义的一种例外.美国法中股东治理协议的内容以及程序都较为明确,而中国法上股东治理协议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美国公司法中股东通过治理协议调整权力分配的历史演变反映了法律对于公司治
以“一带一路”建设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巴基斯坦市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四种中国品牌翻译策略(音译、意译、音+意译和拼音)中的文化价值关联情况,以及对品牌翻译功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巴基斯坦消费者,相比于音译和拼音,意译和音+意译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关联和品牌翻译功效性,高(vs.低)产品价值感知的音+意译比意译获得更高的文化价值关联,个人保守主义负向调节低文化价值关联策略的品牌翻译功效性,个人自主主义和双文化主义(vs.单文化主义)正向调节低(vs.高)文化价值关联策略的品牌翻译功效性.
人工智能介入董事会的现实化运用主要是辅助增强董事会决策模式,人类决策权的主导地位未变,决策的环境生态发生了改变.董事会成员的义务逃避与责任模糊问题随之凸显,传统的信义义务内容与违信责任机制无法准确回应智能算法冲击,需要对该义务体系与责任机制加以重构.对于人工智能介入后的公司法机制更新,一方面,董事会监督义务补强信义义务,协同其具体化的合规义务引入,将有利于实现公司治理绩效及义务履行的持续;另一方面,责任认定的客观化和具体担责主体的厘定将为不利后果追究提供指引.
一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与亲环境行为的实施主体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采用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微观视角为基础,引入目标层次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的研究思路,构建“组织干预—目标一致性—亲环境行为”框架,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关联和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对员工角色内和角色外亲环境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关联对于员工角色外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要大于角色内亲环境行为;而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对于员工角色内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要大于对角色外亲环境行为;自我和谐能够在二者
拉图尔认为,缓解环境危机的根本方式不在于将自然纳入思考的范围,而在于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含义,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问题.“人类世”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限的打破与重新调整.传统环境伦理学建立在人类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无法展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循环关系,这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拉图尔意义上的盖娅可以看成是人与自然辩证共生关系的集中体现,在打破二元对立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人发挥主动性的方式.盖娅既允诺多元价值,又从具体的人出发带动共同行动.拉图尔的盖娅思想为理解不同行动者活动状态和组合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新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全面揭示出文明进步的阶梯式递进,回溯近代启蒙主义的自然状态学说,那里同样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进步观.比较两种社会进步观的线索显示,自然状态学说在判断社会进步时仅仅依据理性的独断,衡量社会进步尺度时停留于道德的复归,探索社会进步趋势时桎梏于永恒自然;而“三形态”理论以实践生成为逻辑出发点,判断社会进步依据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衡量社会进步尺度以生产关系演进为核心,探索社会进步趋势以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行观照,形态更替的历史自觉超越了资产阶级学者的狭隘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