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封:秦汉时期简牍文书的一种封缄方式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53119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简牍文书的封缄方式,王国维先生在《简牍检署考》中曾有考证,“至书牍之封缄法,则于牍上复加一板,以绳缚之。……其所用以封之板,谓之检”;“检之与牍同大小者,亦谓之梜,又谓之检柙”;“汉时书牍,其于牍上施检者,则牍检如一,所谓检柙是也。然大抵以囊盛书,而后施检”[1]。后世学者,对此两种方式鲜有异议[2]。然而,查考秦汉简牍所见,可以发现在前述两种方式之外,至少还有“蒲封”的封缄方式。以下试简述之。
其他文献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图一)。小南山是由南高北低两座山峰组成的孤立小山,属完达山的余脉,南北长1000、东西宽400米,最高处海拔106米,高出江面60米(图二)。以往在小南山遗址共开展过四次不同程度的考古工作。
期刊
东明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泰来镇东明嘎屯东约500米的沙岗上,北距泰来县城约17公里(图一)。遗址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坐标为东经123°22′30″、北纬46°14′29″,海拔高程143~147米。
《潼南千佛寺》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该书为8开本,正文156页,约42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64页,定价368元。本书是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系统报告,主要对千佛寺摩崖造像各窟龛形制、造像内容、题记等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开展了造像分期研究,并对造像中密教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1929年和1930年,俄籍中东铁路雇员罗伽什金(A. S. Lukashkin)和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后对昂昂溪五福C遗址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分别清理了1号和4号墓葬,并在地表采集到若干遗物。1931年罗伽什金在《北满新石器时代文化之新材料》[1]一文中介绍了1号墓的发掘情况.
要庄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要庄乡要庄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原地带,西与眺山遥遥相对,东、北邻近漕河(图一)。该遗址发现于1977年,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以周代遗存为主。2013年,要庄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对于探索太行山东麓周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雕塑、洞穴壁画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艺术创作,在史前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是探讨史前人类生活、信息与思想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本文将聚焦雕塑,重点考察欧亚大陆距今4万年到距今7000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相关考古材料,揭示雕塑的出现和变化过程以及区域特征,以了解史前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小珠山四期文化是分布于辽东半岛南端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过去曾有学者将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时代器表装饰附加堆纹的陶器源头追溯至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认为它们与具有北辛文化风格的陶器无本质区别[1]。也有学者把这类以附加堆纹为显著特征的相关遗存称为偏堡子文化[2]、偏堡文化[3]或偏堡类型[4],可见对于以附加堆纹为主要特征的陶器群,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它们与具有北辛文化风格的陶器所存在的差异,以及与偏堡子文化的密切联系。
营城子汉墓群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中部,主要分布范围在202国道(旅顺至大连北路)及铁路线两侧。墓地濒临渤海,北依黄龙尾半岛,南望炮台山-城山诸山,东起前牧城驿村,西至双台沟村,全长约10公里(图一)。区域内地势狭长平坦,为第四纪黄土堆积分布区,土质细腻纯净,是汉墓的主要埋葬区域。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共发掘汉魏时期墓葬约300座,其中绝大多数为两汉墓葬。
《花树摇曳钿钗生辉: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共427页,定价480元。本书为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与保护工作取得多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萧后冠头箍结构、博鬓、花树数量与分布,以及铜钗、钿花等饰件制作工艺;发现了隋唐时期的棉花;对古代鎏金铜珠工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完成了对萧后冠的仿制工作;为隋唐时期礼冠制度及其复原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