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大殿之火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yboy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20年四月初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笼罩了大明王朝的京城。漆黑的天幕中,一道又一道的闪电在照亮天空的同时,就像鞭子一样,不停地抽打着大地。
  就连新落成的紫禁城,天子威仪的最高象征,也只得匍匐在这大自然的莫测之力下,期待雷雨尽快过去。
  震耳欲聋的雷声中,一道无情的闪电不偏不倚地击中奉天殿,熊熊的雷火顷刻间燃起,那些花费无数代价才从深山采回的楠木,瞬间成为巨大的火把,又一根接一根地倾颓。原本在大殿顶上的明黄色琉璃也在烈火中不停地坍塌,发出清脆的破碎之声。
  火借风势,大火迅速蔓延开来,奉天殿走水,华盖殿走水,谨身殿走水,作为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相继起火,又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匆匆赶来的永乐皇帝朱棣,眼中看到的是惨不忍睹的废墟:汉白玉台阶上,一地焦黑的瓦砾。举大明王朝全国之力,筹备11年,建设3年的紫禁城,距离投入使用还不满百日,就被天上降下的雷电所摧毁。
  从永乐四年开始,朱棣前后花了十四年的时间,迁都北京,并营建以南京皇宫为蓝本的北京皇宫。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浩大的工程,在开采金丝楠木的过程中,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以至于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形容。
  至于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今天保和殿后那块丹陛石,即開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中记载道: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前后整整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进皇宫。
  此外,建筑时所使用的方砖——金砖,要在苏州、临清等地专门烧制,再千里迢迢运来。
  花费如此之大的代价,无非为了证明他朱棣,才是真正奉天承运的皇帝。
  然而一切都被这场不期而至的天火所改变,朱棣是真心害怕了,二十年前沦为焦土的南京奉天殿再次浮现在眼前。
  朱棣在起火当天就前往太庙和社稷坛祭祀,在此后的数年内,继续反复不停地陈情宗庙,向冥冥之中看不见的朱元璋的在天之灵诉说委屈,表示要还都南京。但此后一直到他死去,再也没有起过重建三大殿的念头。


  朱棣死后,继承皇位的是其长子朱高炽,是谓明仁宗。
  朱高炽即位五个月后,即准备还都南京。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下旨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太子朱瞻基祭拜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朝廷的返回无疑弓在弦上势在必行。然而仅仅一个月之后,朱高炽就猝死于紫禁城中。
  此时距离他登上皇位才半年不到,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并不愿意执行父亲的遗愿,大明王朝从此永远在北京扎根下来。
  不过,一直到朱瞻基驾崩,在位整整十年期间,三大殿的废墟上始终空空荡荡。包括天子登基、大婚、祭祀等重大礼仪,都只能在空旷的汉白玉高台上草草进行。
  既然再也不回南京,那么重建三大殿只能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从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到次年九月,朝廷“发见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兴工”,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依靠当年建筑时留下的剩余建材,再次建起了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在内的三大殿,以及乾清宫、坤宁宫,四处角楼等。
  无论是工程体量,还是形制规模,都与二十多年前朱棣第一次的修建不相上下。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宫,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横长64米,纵深37米,共有72根立柱,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但在史料记载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正统年间建成的奉天殿,横宽大约95米,纵深约48米,仅仅面积就比今天大了将近一倍。
  明人黄佐在《北京赋》中描述新落成的三大殿:“楹绕金龙以甄甍,檐腾神凤之翬革”。意思就是高大的立柱上盘绕着栩栩如生的金龙浮雕,房檐上镂刻彩凤,穷极壮丽,精美绝伦。
  然而,高台巨柱,恰恰是最佳的引雷之物,而经过干燥的楠木,更是天然的引火之物。在缺乏有效消防手段的古代,彰显皇权威严的皇宫,也就难逃一次又一次被天火焚毁的噩运了。


  1449年,正统十四年,南京,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相继被雷电击中起火。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天降大雨,奉天殿再次遭雷击起火,并再次延烧至华盖、谨身二殿。大火之后,已经修建一百多年的三大殿再次沦为焦土。
  这是三大殿第二次被焚毁。
  不过这一次,嘉靖皇帝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下旨宣布在废墟上再次重建三大殿。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再次重修完工,崇信道教的皇帝决心为屡次被天火烧毁的宫殿更名。
  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的名字都来自南京皇宫,而且都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命名。其中,“奉天”一词来自“奉天承运”,朱元璋宣称自己驱逐蒙元,恢复华夏,乃奉天命而行运。
  一向号称“兴道致治,革故鼎新”的嘉靖皇帝,不顾群臣反对,强行将新建成的三大殿更名为,“皇级、中级、建极”,典故出自于《尚书·洪范》,“建用皇极”。
  不过,被大火带走的除了三大殿的名字,还有恢弘的规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能为皇宫所采用的大木,无一不是成长数百年的巨树,但在连年砍伐之后,型材越来越少。
  所以嘉靖年间修建三大殿的时候,只能用“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明梁或三辏、四辏为一根”的包镶工艺。
  在整体形制规模上,也比正统年间的三大殿几乎缩水一半。
  就像建筑一样,此时的大明王朝也已经走到了积重难返的中晚期。三大殿完工之后仅仅四年,嘉靖皇帝驾崩,此后便是耳熟能详的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三大殿遭雷击,再一次燃起冲天大火。这次大火几乎是嘉靖三十六年三大殿火灾的翻版,火灾原因和火灾损失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三大殿第三次被烧毁。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城。城破之前,崇祯皇帝在空无一人的皇极殿敲钟,召大臣上朝,干等两个钟头,竟无一人前来。
  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崇祯被迫在景山自缢。
  一个多月后,兵败山海关后匆匆返回北京城的李自成,在皇极殿上演了一出登基丑剧。
  第二天,李自成仓皇出逃,史料记载,他在出逃前,下令“用大炮打入诸宫殿,又令各贼各寓皆放火。”这场大火,从下午一直烧到晚上,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此时,距离嘉靖四十一年重修三大殿,僅仅才过去八十年。
  这是三大殿第四次被焚毁,也是紫禁城失火最严重的一次。


  1644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军抵达北京。六月十四日,多尔衮、诸王、贝勒、大臣议论决定建都北京。
  十八日,顺治皇帝由盛京抵达北京。
  不过,由于皇极殿被李自成焚毁,顺治皇帝只得在皇极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满清入主后,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三大殿,第二件事便是再次改名。根据《清会典》记载,“顺治二年五月,重修三大殿成,定正中三殿名。殿前曰太和门,太和门之后曰太和殿,太和殿后曰中和殿,中和殿后曰保和殿。”
  自此,三大殿的名称正式变更为太和、中和、保和,并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往往都喜欢使用木结构,而木制建筑恰恰是最难保存的。所以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不过是建于公元782年唐代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及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
  这跟遍地都是石头建筑的欧洲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大量采用木制建筑的故宫,日常维护使用过程中,最为棘手的就是防火问题。除了前面所说的雷火,还有各种各样的失火。
  1498年,弘治十一年,皇宫火灾频发,这一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三次宫内起火,而每次起火都有数个地方燃烧。
  1514年,正德九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燃放鞭炮引起大火,从傍晚烧到次日天明,烧毁宫殿6座。
  万历皇帝在位48年,紫禁城失火20余次,平均每两年失火一次。
  三大殿最后一次被焚毁,也跟用火不当有关。1680年,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三日,6位烧火的太监在御膳房用火不慎,导致火灾,大火从膳房烧起,一路烧毁后右门、中右门、西斜廊,然后烧毁太和殿,之后大火拐了个弯,将东斜廊、中左门烧掉。
  这是太和殿第五次被烧毁,也是清朝统治期间唯一一次太和殿被烧毁。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大殿,其实早已经不是明朝的模样,而是康熙年间重建,至于建材也不是当年成长于深山的金丝楠木,而是从东北运来的松木拼接而成。
  不过,宫殿的存废与否,始终是国运的直接体现,国家强大,即便有天灾人祸,也能很快予以复建。而国势一旦衰退,即便无灾无祸,也只能落得一个残破朽坏的命运。
  摘自“今日头条”
其他文献
幸福的是永恒的宇宙,永恒的太阳  永恒的天空,永恒的星星  永恒的寂静,永恒的寂寞  没有烦恼,沒有忧愁,没有悲苦  幸福的是短暂的风,短暂的云  短暂的花草,短暂的露珠  转瞬就消逝,转眼就凋零  来不及烦恼、忧愁或悲苦  幸福的是你们,人呵  在永恒的寂静永恒的寂寞的天地间  在虚空而无感情的大千世界里  烦恼、忧愁、悲苦和相爱
以食物、网络游戏、电视剧各种声色娱乐等麻醉自身是无益处的。人需要去直面一切问题,加以自省并克服,以实践去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意识级别,才有可能生长。真正生长着的人,从来不消极与回避,也不沉溺于任何物质或妄念。相反,他们逆大流而行,有叛逆的勇气,也有温柔的接納。
据说,拥有全套色系的口红是每个女生的梦想,这句话,放之古今皆准。虽然没有上百个色号的小黑管,也没有价值上千的整套彩妆,但古代女子化起妆来一点不含糊,如温庭筠所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整头发、敷水粉、抹腮红、画蛾眉、贴花钿,一步都不能少。  化妆有多复杂?看看现代人的口红包就知道了。芳华颜色,取于自然  胭脂是古人妆镜匣中绝对的主角
海明威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提出“冰山原则”,认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个短篇小说里,大量的日常原生态式对话,让一群人浮现在生活的水面之上。小说有两条线索写出来,一条线索是明线,写少年尼莫初恋的破灭;另一条线索是暗线,写了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作家写作时,就好像是用一个“切片机”,把那一小段时光“切”了出来,而这一小段时光实则交代了人物、事件的全部信息。
一位穿着汉服、手持望远镜的中国古代女子,刷屏了INS等一系列国外社交网络,以她为内容的人物插画也十分火爆,深受年轻人喜爱。  没有清晰的照片,艺术家们就纷纷拿起画笔、佐以想象,用一张张画作表达对她的敬意。汉服与望远镜,看上去似乎并不搭调,却是她最著名的特点。  兒童科普读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她的出生和死亡,成了重点标注的“大事件”;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 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
写作乃一项古老的活計,但对任何一个初试写作的人来说,它就是一项新鲜的活计。我少年时的生活太过匮乏,独对文字的奥秘充满了强烈的兴趣,仅仅读过几部烧脑之著就暗暗下了决心,我也要写出那样好看的书来。读书本来是解惑的,却给我带来无穷的疑惑。  年轻时写作全无章法,喜用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难免露丑。清人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总觉得有失写作的庄重;也有人说“我手写我心”,我视之言过其实。我个人认为,真正的
常常聽到诸如药物过期、食品过期之类的词,可我觉得情感也是能过期的。药物过期就失效了,食品过期就变质了,情感过期则是变味儿了!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难理解:曾经爱过一个人,那人甚至是你情窦初开时第一个喜欢上的,一直那么默默地恋着,即使后来分开了也不改痴恋的心。为了她你可以抛弃一切,为了她你甚至可以连生命都不要,那时的誓言能填满整个秋天!  曾对着鲜花痴痴地等待,曾靠在石桥边低低地说着那些只有两个人懂得
01  “非得搬走呀?”母亲这样问道,“四年都搬了两次家了,这两个破柜橱子都要散架了。”  “工作需要,还有上级组织的指示,你让我能咋办?!”  “不行咱就不干这工作了,去乡下放牧得了。再不行就回到夏巴嘎图去,那样省心!”  “那哪行呀。”  ……  母亲在外屋里这样生气地埋怨着,父亲在一旁手里不闲地包裹着什么。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上学去了。  妹妹和我是最自在的,整天都在里屋炕上玩沙嘎(羊拐)。马
【植物篇】·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事物篇】·苏堤杂花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杂花生树。【天文地理篇】·雨  天气郁蒸。少顷,大风陡起。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读书篇】·铁杵磨针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
天下牡丹,洛阳姚黄,姚黄之贵,重在其色。  那黄是天然沁出来的一段风流,正如不朽的音乐是从心底发出。那黄浸透了忧郁与明媚,轻亮与厚重,缓缓释放着太平之美,尤其暗处观之,那一团金黄更是端庄无比,光明祥瑞,竟无一物可独自比拟。  先以为是月,清澈的黄,仙气离离。才生得饱满且绿衣紧裹的姚黄骨朵,是“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代赵嘏涂出的小娇娥,那沉酣之美,正如醇酒尚未启封,静等出尘时刻,勾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