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2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成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一系列病变的综合征。随着儿童肥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表现形式,NAFLD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NAFLD发生发展是遗传易感性、基因多态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NAFLD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该文将从儿童NAFLD的流行趋势、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报道1例Jouber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查结果,结合文献复习,为该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的1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Sanger测序对相关基因进行DNA测序。检索1952年1月~2019年6月PubMed及万方中文文献数据库,以关键词"Joubert syndrome"及"Joubert综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现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自1967年川崎富首次报道后,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均未明确。近年来川崎病的流行病学高度提示川崎病的发病与感染有关。研究报道目前已知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体有数十种,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该文就近年来报道的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体进行综述,旨在介绍相关病原体可能引起川崎病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654例28 d~7岁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为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54例28 d~7岁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婴儿组(28d~12个月)(180例,27.52%)、幼儿组(1~3岁)(184例,28.13%)、学龄前组(3~7岁)(290例,44.3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婴儿组CD3+CD4+细胞、CD3+C
儿童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虽不是很高,但因治疗手段有限,往往预后较差,易导致心源性猝死,成为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的迅速发展,干细胞移植已被证实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再生,改善心肌重构,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达到从根源上予以治疗的目的。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多潜能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再生、组织修复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认为T1DM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然而,具体的病因及确切的机制仍未完全阐释清楚。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认识及研究,肠道菌群的组成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胃肠道疾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型糖尿病等。而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心脏瓣膜缺陷是CHD的重要表型。心脏瓣膜发育是胚胎发育的重要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若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的增殖、分化或迁徙过程出现异常,则心脏瓣膜发育异常,可引起患儿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可以致死。组织外植体系统和各类动物模型实验已经证明,多种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调节网络,共同调
表观遗传学是指不涉及DNA序列改变,但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改变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涉及DNA甲基化、microRNA和组蛋白修饰等方面。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特征是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在心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法洛四联症的发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性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其病原学感染以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A16,CA16)和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多见。近年来研究发现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A6)等引起的手足口病逐渐增多,其皮疹表现相较于典型HFMD更具特异性而呈现出不典型改
辅助基因调控子(accessory gene regulator,agr)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可通过上调分泌性毒力因子,下调细胞壁表面黏附蛋白的表达,影响其侵袭性和生物膜播散能力。根据agr系统序列及agrC和自诱导肽(auto-inducing peptide,AIP)识别受体的不同,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4型,各型AIP能激活自身agr位点,但可交叉抑制其他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依然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巨大的挑战。目前多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病毒感染介导的直接损伤和由免疫反应引起的间接损伤。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迁延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诸多学者认为免疫反应是导致心肌严重损伤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该文将对病毒性心肌炎中免疫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