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新时代和谐校园是新时代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要求,是推动和服务教师教学、专业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转型和内涵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建设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和”文化是思想基础,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是核心,师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基础,教师合作文化是关键,营造家校合作的友好氛围是重要条件。
  关键词:和文化 和谐校园 教师合作文化 家校合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93
  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正在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内容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其现实背景主要基于两个:一是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减负三十条的具体举措,保证期间避免产生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得到稳定健康和发展,更好的应对学业,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二是2019年12月15日,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目的是有效降低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教学负担,保证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促使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的良好形成,这样也能发挥良好的教书育人作用。据此管窥,教育是国之大计,学校和教师不为它碍全身心投入教学服务和教书育人工作,一心一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需要友好的学校生态去滋养和孕育,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大道,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顽疾。对此,被赋予新内涵和新内容的和谐校园建设成为中小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必须直面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之源
  所谓新时代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基于人、事、物、景、情等教育全要素共同生成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即和谐校园。新时代的和谐校园,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合作文化、一种人文环境,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四大特征。
  在对现代和谐社会积极构建和形成下,还需要打造和谐校园,其思想基础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精华的“和”思想。所以,加强对现代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十分重要,对现代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和谐校园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特点,从字意看,《说文解字》曰:“和,调也”“和,相应也”;《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和,顺也。”演绎至今,“和”即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之义;“和”也有讲和、和约、和议、和亲之谓。“和”内涵之丰富深远,思想之博大高深,可见一斑。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优良品德和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历经千百年的演绎。《国语·郑语》曰“和实生物”,《左传》曰“如乐之和,物所不谐”,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之贵”,老子曰“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曰“和故百物皆化”,班固曰“和气致祥”,朱子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可见,“和”会形成新的事物。推及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也要促使各个方面利益的相互协调,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和思想的实践也是古来有之,生生不息,既有赵佗的“和辑百越”,也有“桃花源”的和谐梦,更有老子的“大同”梦。
  基于和文化的和谐社会建设,在我国也是渊源有自且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形成,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该理念的提出要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我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了促使现代和谐社会的形成,且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还需要设立重要的强国目标,积极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思想,保证现代理念的拓展,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进一步发展、充实和丰富了包括生态文明历史观、有关的产品观念、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等,要求我们要促使现代社会主义生态理念的形成,积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对于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具有重大意义,是指导新时代中小学校建构优良教育生态的重要思想,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
  所以,在新时期要实现新校园建设,就要积极渗透先进思想,更需要与时俱进吮吸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和营养,确保为和谐校园的稳定进步提供强大保障。
  一是指导学校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门广纳,需要博采众长,需要虚怀善学,需要学为己用。拓展学校的公共文化空间,要基于校本和地域实际,倡导开展以“书法、武术、曲艺、农耕、礼仪、舞蹈”等为特色的“六艺”“七艺”公共服务,增强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通过多艺的熏陶和浸润,可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惠人。
  二是嵌入学校治理,提升现代学校治理水平。嵌入校园的服务管理,建立校本制度体系,探索出现代学校治理模式,构建起一个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校园学习生活共同体,形成先进的民主参与机制和利益分配保障机制,有效凝聚共治合力,呈现出“教学强、管理优、服务好”的新气象,打造有人性、有温度、有追求的友好生态,实现政通人和、繁荣学校的服务管理文化,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以确保在总体建设和发展中形成新的局面。
  三是指导学校的“内联外交”建设。建立校长、教师、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相互合作,達到“宽则得众”的高度,避免“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的愈演愈烈。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乐园,也是文明传播和文化传承之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以宽和的态度互相善待、互相尊重,就会取得彼此的信任,师生之信、家校之信、生生之信顺应生成,有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外部环境,尤其离不开基于家长关系的外部环境,家校的良好互动,保证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协和万邦”之气象,反哺学校的“政通人和”。   四是引导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形象。切入点是打造教师合作文化,重点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减少自我封闭隔阂等思想,解决偏狭的人伦关系模式等大先生境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守望相助的良善氛围,助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保证为现代教育事业培训出一批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基于“和”文化的和谐校园建设目标、内容和原则
  1.建设目标
  和谐校园建设是基于和文化的基本要求,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教育生态学的观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校园和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氛围,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开放、活跃的宽松环境,打造有人性、有情感以及有思想的新时期学校,提升新时代学校的治理能力和育人水平,实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一言概之,和谐校园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域,将人才育人作为重要条件,也是师生生活和学校与家长相互合作的主要区域。
  2.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形成需要积极先进理念、制度、行动的系统。在观念层面,要按照现代学校的发展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理念,保证学校形成先进的治理体系,也将为学校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重要条件。在制度层面,不仅要按照学校的发展情况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在制度形成过程中能够充分做到民主参与其中,引导所有人员积极参与。在行动方面,要促使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构建相互协商机制,促使教育决策机制更加完善。对于监督方面,通过有效监督机制的形成,能对传统的问题进行监督。如利用发展建议式监督,能为学校的总体治理工作和学校治理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保障。
  二是实施师生整体素质提升建设,厚植教育情怀。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在生活中与人相互感受和接触。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提升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促进师生、员工之间文化素质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在提升素质期间,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还需要增加课外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中,确保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因此,有必要搭建基于校本的师生整体素质提升平台,开展好书法、武术、戏曲等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活动、课堂和具体课程,帮助师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九九为功;还要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塑造师生良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养爱国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等,塑造新时代的家国精神;此外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沙龙活动和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滋养师生整体素质。
  三是塑造教师合作文化。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素质提升的主要条件,对学校的总体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并在期间积极引导,大力推动教学团队、课题研究、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文化艺术社团等载体生发的力量,促成教师日常生活中自然、信赖及支持性的同事关系,这样教师不仅能融入和谐的氛围中,获得良好体验,也将促使教师合作理念的形成,形成了支持信任、异质包容等教师先进文化,这些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四是营造家校合作的友好氛围。搭建家校沟通互动平台,推动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和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将“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家校互动活动,不仅让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而且关心整个班级孩子的成长,关心学校的教育,理解教师的初心,主动配合教师的惩教,解放教师的思想枷锁,化解教育内卷现象。
  3.基本原则
  新时代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遵循关怀原则、公平原则和发展原则:
  一是关怀原则。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建立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保证在学校内能够积极传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意见,学校也能结合其中的问题详细处理。同时,基于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形成,也能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工作,对涉及学校重大发展和教职员工工资待遇、绩效奖金分配、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有关利益的相关事件,建立及时通报和疏解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是公平原则。对各个方面的利益积极维护,能促使现代校园的和谐形成。期间,最为主要的就是发挥公平、公开化,对各个方面的利益积极协调,保证公平、公开化发展,在对师生的基本利益维护的同时,也能对侵犯学生的相关事件详细处理,又要坚决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在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维持的同时,还需要基于具体目标,促使师生形成准确的思想情绪,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保证和谐局面的良好形成。
  三是发展原则。和谐校园的形成还需要基于硬道路的理念。只有充分地发展起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才能够迎刃而解。一是基于服务管理方面,对相关制度和规则给予完善,增加评价激励和校务管理,提高现代学校治理的水平,这样和谐管理工作才能更具备公信力和服务力;二是基于精神角度,对该学校的特色文化积极挖掘,充分发挥校本优势教学文化和校本特色人文精神,以促使和谐文化的有效形成和发展。三是提升教师发展力。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也是第一要事,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打造,通过创新现代制度、创建大平台、配置优质资源、实施增值评价、推动结果运用等举措,推动课程、课堂和教材改革,培养一支“四有”好教师队伍,建构队伍和谐的“成就力”;四是建设高水平的师生关怀体系,以小事切入,搭建校本关怀平台,形成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师生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样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得到增强,也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在新时期的和谐校园构建和发展下,中小学校需要将其作为重要条件,按照具体的要求,为现代教师教学提供强大的推动作用,保证教师专业和学生健康成长,从而为全面发展提供强大保障,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建设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和文化是思想基础,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是核心,师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基础,教师合作文化是关键,营造家校合作的友好氛围是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朝霞《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年。
  [2] 冯晓敏《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理念框架与内容建构》,《現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8期。
  [3] 程惠哲《中华和文化的当代应用》,《人民论坛》2015年第19期。
  [4] 宋改敏《教师是怎样营造合作文化氛围的?——基于S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考察》,《教育学术》2011年第5期。
  [5] 戴佰阳《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构建之初探》,《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第8期。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和”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20JKDY109〕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一直十分复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要求都很高,但是在早期经过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培养之后,学生们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中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渗透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我们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学生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 要: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古至今发生的事件和世界的演变过程。所以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故事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作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64  历史故事是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
摘 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大,在海外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教学尤为重要,其目标是让海外学习者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交际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海外汉语教学中,要关注并处理好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才培养更适应实际需求。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偶合 DOI:1
摘 要:小学班主任不仅要从事具体的学科教学,而且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将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而且还能够有助于班级的实际管理。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方面,给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发挥了素质教育的良性影响。本文将从一线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探究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探究激励策略 语文教学 小学班主任 德育 D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学前教育对人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也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试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音乐
摘 要: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教育行业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从整体上提升社会人才的能力水平。人才教育不仅限于传统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校学习阶段,参加工作之后的职工人员也有能力提升的需求,这就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教育同时也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发展教育的延伸形式
摘 要:语文学习中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之下,为了适应考试需要,教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弱化。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希望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57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文化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教育理念与模式也持续受到关注。中职的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差异较大,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此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虽然有所提升,但其他方面的能力被忽视,逐渐弱化。语文在中职院校里被给予的关注较少,但其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不应该被忽视。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多媒体互动 教学创新 DOI:10.12241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92  德育管理对学生一生的帮助都是巨大的,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无法辨别生活中的是非,这会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利于以后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應加强德育,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升,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创新策略,希望对教学管理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期刊
预习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必可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迢迢牵牛星》为例,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语文预习活动。通过借助网络资源与相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