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朝花夕拾》项目化学习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从“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在读书节上推介《朝花夕拾》”这个驱动性问题,进行任务分解,并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架,通过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体系为任务提供规范与指引。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走向深度阅读,成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
  关键词 《朝花夕拾》;驱动性问题;项目支架 “全程”评价
  一、确立教学目标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一部必读名著,它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展现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然而七年级学生更喜欢的是鲁迅童年天真浪漫的生活场景,因此“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深沉的情感是《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笔者采用的项目学习方式,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的生活经历。
  2.从多重角度理解小说主旨,探索鲁迅先生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
  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浓郁氛围,我校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阅读文化节”活动。你和你的伙伴是“推动阅读者”,你们的职责是向七年级的同学推介《朝花夕拾》这部名著,你可以以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朝花夕拾》丰富的主题意蕴、多彩的艺术魅力,以及给你带来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驱动性问题显现出“驱动”和“挑战”两大功能。一方面,把读懂《朝花夕拾》丰富的主题这个本质问题置于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将整本书阅读与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真实学习的情境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阅读,只有对整本书进行深度阅读,才能真正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
  三、规划项目实施路径
  为了完成推动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这个项目,需要对这个项目做如下的任务分解:
  活动一:绘制“图/谱”
  1.绘制鲁迅人生地图:《朝花夕拾》記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请结合背景资料、以时间、地点为轴来理清鲁迅的人生历程,绘制鲁迅的人生地图。并尝试把《朝花夕拾》中的十个篇目放置到相应的位轴上。
  鲁迅人生经历梳理提示:9 岁在南京陆师学堂求学,接触《天演论》,表现出探求真理的渴望;12 岁在家乡绍兴三味书屋就读 ;18 岁进入江南水师学堂,19 岁转入江南陆师学堂 ,22 岁为救治像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进入仙台医学学校学医;26岁为改变国人精神岁弃医从文。28 岁回国,1936年逝世,享年55岁。
  2.绘制《朝花夕拾》人物图谱:读解文章,品析作品中的人物,选择一位你认为重要的人物,绘制人物名片或思维导图。可以是单个人物的性格导图,也可以是人物关系的导图。以小组为单元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小组间互相评价。
  以绘制“寿镜吾”人物图谱为例:
  人物出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人物档案: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
  人物导图: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细致的文本形式分析,来理解文字所承载的时代与个性思想。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对其形式表现有比较真切的感悟。  2.课前一天,印发《十八岁出门远行》文本内容及相关资料作为阅读作业,并请学生提问。  3.教师晚自习时到学生中了解阅读情况与阅读问题,以增强次日教学针对性。  [评析] 教学目标形意兼顾。但从措辞上看,形式分析是手段,“时代与个性思想”
同样的文本,为什么它能打动一些人,却不能打动另外一些人?这说明文本解读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文本本身,更多的在于解读的人带着什么样的人生阅历与解读视角,去看待这些文字。  一、用文字激活感受  真正有效的解读,不是教师将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描述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记忆去完成所谓的内化,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感悟去解读文本。这里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是,初中学生的生活感受并
缺乏真情实感是初中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除追究学生主观原因外,对语文教师而言,更有价值的追问是: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这个问题上,写作教学“实为”是否存在不足?教师对写作教学“应为”的认识是否准确?对其“可为”的开发是否充分?传统写作命题存在剥离真实情境、缺失写作目的、缺乏交流对象等问题。单纯的“因题而作”,易驱使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其费尽心力教学生如何在笔端流露真情实感,不如先创造情境,为其
《寄欧阳舍人书》收录于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散文选读》第12课,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这是一篇仅八百余字(不含后人添加的标点)的书信,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起以及自身观诵墓碑铭后的总体感受,然后阐释撰写墓碑铭的意义。第二部分谈当时社会中墓碑铭写作的两大弊端——“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不足以行世而传后”。第三部分针对两大弊端而确立正面观点“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例1、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80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18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创造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袁行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收录有三篇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下简称《历程》)(加来道雄)。  编者的目的是“这个单元学习科普文章”,这意味着教材编者认为,加来道雄的文章是“科普文章”,这篇文本的教材价值是科普作品。教学目标是“启迪心智,激发想象,
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与书面交流。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试题设置了交际语境因素,要求考生在任务情境中以限定的身份构思行文。如2015年全国Ⅰ卷要求考生以“明华”为写信人,“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6年全国Ⅱ卷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在三条路径的比较中阐述看法与理由;2018年全国Ⅰ卷则明
指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目前全部开始落地实施,本次教材的更新不是添砖加瓦,而是范式重构。本次教材改革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单元内呈现文体异质、古今互见、读写融通的编排方式。而对广大一线教师最有挑战性的应该是与这种编排方式最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这套新教材分必修2册和选择性必修3册,共28个单元,其中必修16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12个单元
人物台词是话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台词是话剧的灵魂,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都要靠台词来充分体现。话剧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赏析台词,怎样准确把握人物台词的丰富性和爆发力,是话剧教学的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停留在台词的表层,难以领悟到话剧台词的丰富意蕴和发展张力。  《雷雨》是曹禺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充分体现其话剧风格和追求的扛鼎之作,作品中匠心独运、丰富巧妙的人物台词,成功塑造了周朴园
著  一本长篇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众多角度进行阅读指导,选择哪些重要的内容开展阅读指导课是关键所在。当然,老师还要从长篇小说的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思考,同时结合学情,慎重地选择指导内容。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谈谈如何选择指导内容,从而读出《骆驼祥子》的“原汁原味”。  《骆驼祥子》不仅情节设置精巧别致、人物塑造精彩独特、环境描写北京风味十足,而且是老舍成熟期的作品,其炉火纯青的京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