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本的突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思潮从柏拉图开始就将语言问题视为和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密切联系的重要问题。推翻形而上学的统治,解除精神危机,反思存在的意义,追寻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解决语言问题来实现。法国近代思想史上,雅克·德里达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哲学家、思想家。1967年德里达开始了他对语言的解构。在哲学和文学双重涵养的助力下,德里达勇敢尝试,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开展对语言与文本的交织、互动研究,实现了文学与哲学的跨界,使得他的理论和影响不仅在大西洋彼岸掀起了巨浪,也对欧洲的人文学科产生了绵延不断,惠及后来的学者和研究领域的积极效应。
  一、语言问题和身份之“他者”
  雅克·德里达是阿尔及利亚人,却操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德里达捍卫法语的纯正,也捍卫了语言背后承载的意义。他对于语言的本质抱有很大的兴趣,对语言的要求也甚为苛刻。这跟德里达的生存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语言的追寻,也可以说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求索。他极少回忆过去,对自己的身份问题保持警惕,在法国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他者,他拥有“他者”的语言。对他者的搜寻将语言他者的范围扩大化。相似的情况发生在德里达谈论“未来民主”时,“未来民主是一种用‘仿佛’(as if)、‘也许’(phehaps)、‘可能’(might, would, could)等微弱话语表达的一种许诺,一种祈祷,一种期待,一种责任,它指向他人、面临他人以及应答他人。”(胡继华,2019,13)这个他人他者,可理解为可能性的第三者。这跟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契合,可能便是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走向更具变数的未知之路。再看解构,如同德里达的理解,“解构是他者的语言,是事件的如实发生,是既定结构的消解。”(陆扬,2008,403)这便回到了结构主义走向解构主义的旋律,在后现代主义的席卷下重新审视一切观念的主旨。
  二、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和跨界的文本
  后现代语境下一切遭到否定,实现了不破不立。这是由“语言”所引发的哲学思辨和文学行动。有学者评论德里达的学说“解构主义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并构成了他的底色”。(李世涛,2015,2)在《论文字学》的第一章开门见山地将语言问题宣告给读者:“不管人们如何理解,语言问题也许从来就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但与今天不同的是,它过去从未像现在这样渗透到形形色色的全球性研究领域以及在意向、方法和思想体系方面千差万别的话语之中。”(德里达,2015,7) 这是德里达的重要观点,也是他研究铺设的起点,通往讨论文学和哲學主要路径,他并不止步于过去的探寻挖掘,而是将语言坐标投递到未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语言的论述作为焦点,并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德里达在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盘旋,使得他对文本的场域也不囿于传统的认知。在德里达看来,文本可表达的内容已经超越了文本自身。这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就像在文学和艺术史上,尽管有些人并没有处在后现代思潮的场域里,也不属于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但他们同样具备了后现代的特征—寻求跨界表达,看似凌乱的表层,实则有不拘一格的深刻内涵。他们通过文本来表达的不仅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更多的是启迪了新的意象。
  三、德里达的后现代文本观
  德里达后现代文本观首先受到的滋养源自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引导他走向了思辨的道路。而身处后结构主义的他,也受到了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影响。索绪尔通过差异性来辨析语言系统,通过能指和所指,继承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二元对立的传统,这使得他自己无可避免地肯定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正是德里达批判和解构的核心。德里达否定了索绪尔的固定范式,“被索绪尔视为文字专有特征而加以抑制的距离性、说话人不在场、容易引起误解曲解、含混不清且查无对证等性状,德里达认为说到底正是语言本身最为本质的特征。语言并不那么透明温顺。它的实质与其说是直传逻各斯的言语,莫若说是蒙障重重的文字。”(陆扬,2018,24)德里达的文本理论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影响了一批文学理论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米勒视德里达的“解构说”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新走向。德里达在自己多部作品中针对各位大师进行了解构活动,甚至“在通过文学技巧促使我们了解语言的物质性的时候,德里达迫使我们去留意我们的阅读行为”。(K.马尔科姆·理查兹,2016,82)针对文本的解构,可以看作是他对阅读行为的定义,因为他的文本理念从不局限在文本的内部。“德里达将文本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区分开来,将文本变成解构的网络,变成延异的场所,以此进入文本以及文本之外的文本当中,在追寻词语间和文本间踪迹的过程中了解得更多。所以,在他看来,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嵌入和增生的过程,它引起更多的词语和文本,文本就是各种不同的联结和嵌入的产物,充满巫术的踪迹和延异。而阅读就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活动,读者必须把这些无限的踪迹作为阅读的前提和焦点,从中去找寻嵌入的其他文本和词语所扩张的意义,阅读的真谛便在其中。”(刘象愚等,2002,288)
  四、语言与文本突破的终极目标
  德里达曾试图不断摆脱形而上学和二元对立的圈套。当德里达赶赴德国沿袭胡塞尔的现象学时,却被乔伊斯的另类文本所深深吸引,乔伊斯给德里达以深刻的启迪,与其说“没有乔伊斯,就没有解构”,不如说“没有乔伊斯的创作角度,就没有德里达的文本理念”。乔伊斯的创作手法“通过‘隐喻性语言、歧义和修辞的堆砌’,让世界在自己的文本中保持其无限的复杂性”。(李永毅,2016,13)德里达认为突破语言的方式应该是放弃它本来说话的方式,就像乔伊斯的作品那样抽象、断裂、接续,而具备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德里达后来的写作文本晦涩、难以理解,但他坚信可以通过语言打破西方的二元对立,在《白色的隐喻》中他将文学从二元对立的桎梏中解救出来。采取解构传统路径—语言,破除了欧洲白种人自居为人类中心的神话。不过想要摆脱形而上学也并非易事,德里达曾坦言最好的办法同时也是最难的方法,则是“在语言形式上放弃它的说话方式,不再利用任何形而上学的概念,但是德里达像列维·斯特劳斯一样承认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尚杰,2008,312)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之时,德里达的语言问题获得契机。语言成为一个灵活可变的问题,它是社会晴雨表,更是文学温度计。而依靠着语言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差异性,体现了诸多思想的共存和文学文本形式的多样。“后现代社会的各种语言游戏,不但不会导致传统社会的统一性和有利于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那种共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和推动社会中的各个成员的特殊性,有利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宣扬,2016,42)
  五、结语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语言存在物。海德格尔也曾将探讨语言视为探讨把人“带到语言的本质的位置”。德里达则通过语言问题来给后现代主义定了基调,是文学与哲学的双重谋划者。他的论述不仅渗透到了人文社科领域,同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生发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语言问题使得他从学科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同时形成了具有明显后现代意味的文本观。该文本观结合了语言游戏和解构策略,十分具有德氏个人的特点。德里达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本的认识,也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诠释方式。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人文社科的走向,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疆域变得更为广阔。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9GWCXXM-19。
其他文献
轻柔的晚风  让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节奏地舞动着  它的婀娜身姿  直到渐渐地向天边淡去  一阵阵的狗吠  时远时近  叫停了一天劳作的人们  那匆忙的脚步  也叫亮了窗前昏暗的灯光  映衬着灶台前妈妈那温暖的身影  暮色中晚霞冲出最后的余辉  环绕着熟悉的村庄  越来越近  也越发的清晰  这单调色彩衬托下的景致  却是那样的让人痴迷与沉醉  是多少念乡地游子  怎么也走不出的世界  守候春天 
剪裁一片云彩披在身上  摇曳成盛开的白莲  你端坐岸边,纤手轻撫琴弦  眼中的水波连接天边的远山  凝聚成眉梢一抹青黛  清风徐徐,带着寂寥清幽  空濛,和琴声  穿行眼前的海,荡起碧波万顷  飞入苍穹  银河那头的织女忘了  七夕的归程
青天麗日照船红,碧水长洲南夏风。  驾艇工人迎浪搏,远行千里力无穷。
流萤 情侣提着的灯  给相思搭桥 為苦恋撩情  用她飘逸的流火  牵线爱的相拥  流萤 田野提着的灯  给晚归引路 为疲惫照明  用她柔和的光线  编织绿的躁动  流萤 樵夫提着的灯  为山歌清喉 映泉水叮咚  用她的瞬间的灵动  点数山的收成  流萤 七月辉耀的灯  把希望引亮 助美好入梦  用她有限的缤纷  描画无限温情
从古至今,女性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说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的妇女解放程度。”旧时的中国封建落后,女性常被看作男性的“附属品”“所有物”,以及传宗接代的工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丝毫没有尊严和话语权可言。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女性更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标准,残忍地进行“裹足”,强迫自己裹小脚,忍着剧痛也要坚持缠脚
用亲情、良善与挚爱浇灌的苹果皮花,一直绽放在岁月的四季、心灵的田畔,芳香四溢。  —题记  先生的生意伙伴中,有一家烟台的供货商,每年春节前都会在送货时顺便捎来些上等的烟台苹果。每当这时,我们便再从中挑出一些更大更红的给双方父母送去。今天晚饭后,带着女儿到了我父母那里,父亲便挑出一个苹果洗了洗给小丫头。这孩子看了眼苹果便摆手说:“我不吃烟台苹果,水多不太甜。我想吃‘印度青’和‘秀水’,那才好吃呢。
被锈蚀的天空下  河水公然掠奪道路  粉碎的云拥挤在祖辈的车辙里  等待日出 我别无选择  心情暴躁如闷雷  三根火柴点燃不了沉思  想要抵挡弥漫的孤独  妻子 你准会发疯地祈望  沿着平坦的秋天满目野菊花  心地盛开一丛丛恋歌  秋阳执拗地温存了岁月  那冗长的夏天在我两腮任意放肆  疯长丛丛黑色草 独怆然而涕下  收获期 老牛车满载熟透的相思  道路充满弹性 天空和妻子的呼吸  在我心头荡漾着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带有自传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屡次进谏的屈原,遭到群小的诽谤、排挤而被放逐,离开郢都,创作了此诗。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然而后世对《离骚》的重视程度却与其价值不甚相符。只有联系诗人生平,深度阅读,才能深刻体悟《离骚》中屈原的精神内涵。  一、如何解读《离骚》  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窃以为“离骚”兼有离别与遭遇之忧。诗人被驱逐出深爱的故国而不得返
年少轻狂的你我  也许从未知道什么叫青春  可惜它已悄悄走开  翻开青春的纪念册  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未曾远离  沐浴在夕阳下  你我眺望远方  寻找一个叫梦想的地方  青春的路上  即使一路崎岖你也会笑着说没什么  被打上90后符号的我们  赋予了太多鲜明的色彩  绿色 充满希望  黄色 温暖阳光  红色 洋溢热情  我们精心挑选好五彩的画笔  去描绘自己的色彩  那一幅幅绘好的蓝图  向我们展
此时 麦田里一片片金黄  微风吹过 一道道麦浪起起伏伏  经过冬雪滋润 春雨洗礼  坚韧的麦子终于成熟  散发出阵阵面包味的芳香  可爱的小朋友们 走进象牙塔里五年  一路奔跑一路歌唱  一路拼搏来到我的身旁  看着你们的笑脸  感觉自己就像在麦田守望  你们就像那一片金色麦田  田野上呈现一片丰收景象  在丰收的田野上 你们如饱满的麦粒  收获着青春歲月的激情与辉煌  祝福你们 可爱的小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