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善同行”班会实录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探求友善本真的意义,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2.懂得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学会用友善的心态与他人相处,做一个友善的人。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PPT、录音、视频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它是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大家认识这个字吗?猜一猜。
  (课件出示甲骨文“友”字。)
  生:人。
  生:手。
  生:可能是友。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两只手握在一起,表示彼此友好。
  师: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常常把意思融入字形当中去。结合刚才的甲骨文,你们觉得什么是友善?
  生:友善就是对别人友好、善良。
  师:在古代经典著作中,关于友善的论述很多。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关于友善的经典语句。
  (课件出示关于友善的经典语句。)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倡导以友善的心态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因此,人们将友善比作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美玉”。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这些经典语句中的几句话,一起走进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出示主题:与友善同行。)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善之根本
  师:你们知道《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吗?
  生: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
  师:比如说,你不愿意别人嘲笑你,你就不应该——
  生:嘲笑别人。
  师: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课件出示孔子画像。)
  师: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圣人。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也道出了人与人相处、交往时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们来判断一下,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一天,小明发现自己的座椅坏了,他看见教室没人,便把坏座椅和别人的好座椅调换了;小华妈妈不小心收到一张百元假钞,她很伤心,别人叫她买东西时悄悄花掉,可她说:“我不能再害别人了。”)
  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小明的做法是不对的。他不希望自己坐的椅子是坏的,就不应该把坏椅子换给别人。
  生:小华妈妈的做法是对的。她收到假钞后很伤心,她不愿意把这种伤心再带给别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规范,已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信奉。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将它视为自己的座右铭。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世界人类责任宣言》,提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世界公认的道德准则。同时,它还被奉为处理国家关系和人际往来的黄金规则,高悬于联合国大厅。只要大家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文明。
  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友善之气度
  师:现在我们学习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的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夫子就是指孔子,孔子的学说就是忠恕。还是请刚才这位同学说说看,你是怎样理解忠恕的呢?
  生:我觉得孔子说的忠恕就是宽容大度。
  师:多一点对别人的忠恕或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看一个旅游景点的故事。
  (课件呈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画面和故事录音。)
  六尺巷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它背后隐藏着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生聆听故事。)
  假如此刻老师是一名记者,你(师对着一个学生说)就是一名游客,老师想采访你一下,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参观?站在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听说六尺巷里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所以才来这儿参观的。听了故事以后,我觉得一朝宰相的心胸如此宽广,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宽容。
  师:是啊,宽容是友善的气度。可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同学的心胸还是不够宽广,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短剧。
  (播放短剧《打篮球》。)
  短剧中的这位同学在打篮球的过程中和别的同学产生了矛盾。你们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矛盾吗?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们准备怎么办?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当小小调解员,帮帮这两位同学吧。
  生:在打篮球的过程中难免有碰撞,我们不能斤斤计较,对同学应该宽容一些。
  师:你说得真好。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友善之核心
  师:“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课件出示经典语句。)
  生:孟子。
  师:对,是孟子说的。孟子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载入《孟子》一书,还被称作“亚圣”。
  (课件出示孟子的画像和著作。)
  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
  师: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友善的根本,忠恕是友善的气度,那么,“与人为善”就是友善的核心。每一个人用善举温暖着他人,让爱的暖流在我们心中流淌。不过,在我们表达善心、传递善意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疑惑。最近,晓莹就有这样的困扰。   (课件出示:晓莹路上遇到一位乞丐,她想给他钱,但想到有人说,乞丐常常装作可怜的样子骗钱,她犹豫了,不知该怎么做。)
  你们觉得晓莹是应该给钱还是不应该给呢?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一个现场的辩论会。支持给的代表正方,不支持给的代表反方。
  (正反双方分坐教室两边,现场辩论。)
  同学们的辩论非常激烈。向年老体弱的乞丐献出爱心是一种善举,劝说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也是一种善举。我们大家有善心、有善意,爱的善举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们学校有着这样一批红领巾志愿者,也在用自己的善举默默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板书:善举。)他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服务,我友善,我快乐!他们走进敬老院,学当义工;他们来到贫困学生家中,送上关爱;他们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冬衣、捐建图书室;他们给烈士遗孀送去温暖……
  (课件配乐展示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情景照片,教师适当旁白,介绍最有意义的照片。)
  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着和志愿者一样的善心。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他人友善、对社会友善的事?当你践行善举时,你又收获了什么呢?
  生:一年级新生报到那天,我作为志愿者给不熟悉校园的家长和小朋友们指路,当我帮助别人时,我收获了快乐。
  生:我去一年级教小弟弟、小妹妹们扫地,也很快乐。
  生:作为一个红领巾志愿者,我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和他们聊聊天,给他们带去欢乐,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师:同学们朴素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友善的力量,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友善的真谛。
  最近,我们身边的一个小伙伴也急需帮助。他和你们一样大,但却不幸得了淋巴肿瘤,昂贵的醫疗费用让普通的家庭不堪重负。我们该怎么帮他呢?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设计你们的活动,写清活动主题、参加人员、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爱心义卖、前往看望、帮助补课……)
  你们设计的活动丰富多彩,竭尽所能地给困难中的小伙伴带去关心、带去帮助。同学们,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但许多人汇聚在一块儿,做一件大好事并不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感受到了友善的温暖力量,让我们都与友善同行,多一份尊重、宽容,多一些善举,那我们将永远与快乐同行。
  【教学反思】
  一、文化引领,提升内涵
  在我国文化史上,儒家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次班会紧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观点与思想,从友善的根本、气度、核心三方面,帮助学生探求友善本真的意义,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课上,我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展开教学,向学生介绍儒家道德规范的世界影响,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知道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在今天,我们应提倡与人为善,让学生怀有友善之心,践行忠恕之道,做到知行统一。
  友善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文化传统的认可和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融合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创设情境,引导实践
  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通过聆听传统德育故事、模拟采访等,加深对友善之气度——宽容——的深刻感悟。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理解宽容的内涵。观看短剧《打篮球》,回顾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因为心胸不够宽广而带来的烦恼。通过交流明晰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邀请同学当小小调解员,帮助短剧中不懂得宽容的两位同学明白应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矛盾,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在具体可感的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角色的转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在交流分享中,相机积累有关宽容的名言警句,进一步丰富宽容的内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宽容待人。
  三、链接生活,知行合一
  品德培养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最终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友善。围绕话题“对于行讨的乞丐,该不该给钱”展开辩论,请正反双方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激烈的辩论中,明确向年老体弱的乞丐献出爱心是一种善举,劝说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也是一种善举。结合身边的“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感动于这群默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志愿者,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友善他人、友善社会的事,在交流中,感受友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友善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我请学生根据班级情况,发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以小队为单位,设计活动,在汇报、互评中体会设计活动的丰富多彩,感受不一样的活动内容传递着同样的善心。活动设计的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感化后教化,先动之以情,继而晓之以理,最后立之以德,让道德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戴年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孙格格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推进,手机“这块屏幕”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青少年的性格养成。通过手机媒体,微博、微信、QQ以及各种App的功能被最大化,也把對德育的正向引导与负向冲击扩展到极致,如何优化手机“这块屏幕”的德育正向功能、避免消极影响,是时代交予我们的德育“大考”。
《裴氏家训》十二条主要是正面引导,形成道德高线;《裴氏家戒》十条列出负面清单,是纪律底线。正可谓《家训》传千古,《家戒》醒后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知礼义、重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指引着家族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发
今天,教育部在京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抓好以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和思政课建设巡察为主要内容的“三巡”活动,在教育战线推广形成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模式,实实在在解决思政
金生鈜,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和价值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地区道德教育学会首任主席,《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编委、《Open Education Journal》编委,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价值教育”外聘审查专家。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庄重、严肃的话题:儿童的灵魂及其哲学教育的问题。也许只有“灵魂”这样一个听起来遥远而抽象的概念,才能触及儿童哲
要说我的家风,提笔之间,好像连几个字都总结不出,但它犹如一条无形却又坚韧的纽带,把上一辈与下一辈连接起来。家风不但影响家庭,也会感染身边的人,进而影响更多的人。温暖和爱就像一滴墨汁滴入清水中,会慢慢晕染开来。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家风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家庭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
摘 要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
法国当代教育家米歇尔·法布尔撰写的《问题世界的教育》,虽然只有17万字,但读来倍觉辛苦。这种辛苦来自于作者描述自己想法的语言结构,更源自该书大量的叙述内容。这些内容横跨欧美,既有古代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又有近现代的杜威、笛卡尔、巴什拉尔。并且,对风行欧美的哲学如启蒙哲学、后现代主义、整体主义、相对主义与教育的关联和设想作了具有作者本人思考风格的诠释,最后提出了关于问题学的教育主张。读来十分
摘 要具身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身设定的纲领、预期效果和评价模式。具身德育的总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纲下辖十大要领。具身德育的预期效果分积极行为发展和消极行为减少两大类。具身德育将评价视为德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和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关键环节。具身德育从教与学两方面分别构建了道德教育立体评价模式和道德学习立体评价模式,并指出了克服自评的“自我高估”的科学方法。  关 键 词具身德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传递科学教育方法的创新实践,促进学校、家庭协同育人落地生根,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左岸小学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依托“泉家共成长”课题,以“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左岸学子”为育人目标,不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改善家长教育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一、以育人目标为统领,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学校坚持以育人
我国师德规范中的伦理义务条目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多为抽象的原则性表述,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这导致规范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指导性较弱。以公平对待学生为例,我国师德规范中的表述是“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而美国教师准则中则有具体的描述,例如,不能排斥任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能为任何学生提供便利条件等。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五国在学生、同事、家长、专业四个维度上存在重叠共识的伦理义务条目,而在个人、社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