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追问三种语言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65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凭着足够的语言灵敏,及时擦亮学生的眼睛,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
  一、追问精彩性语言里的“精彩”
  追问课文中那些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段,那些读之酣畅淋漓、回味无穷的精彩语言。像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节奏明快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拟、工整美韵的对偶、巧妙得当的构思、优美规范的表达等等,都是语言的精品,是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学语悟文之所在。通过反复诵读乃至背诵,或动笔墨来练一练,明确其语言里“有什么”和“怎么样”,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和积累,又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还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突出、效益提高,充满语文味。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文中的许多成语构成了一个个优美的语境。先引导学生诵读并勾划出文中的成语(如: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接着设置运用这些成语的情境,要求学生追问:如何选用这些成语?请结合课文内容做填空练习: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瀑布旁的摊点里,一个(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正在叫卖。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其中的象墩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学生在诵读做填空的过程中进入了语境,不仅体验感受了成语的含义和适用的语境,而且又理解领悟了非洲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友好情谊。这样将语言学习、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学语悟文,自然流淌着语文味。
  二、追问共鸣性语言里的“价值”
  有意识地选取课文中那些能够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强烈共鸣的语言激发他们去追问,引导他们推敲比较,甚至争辩,产生观念情感上的震撼与碰撞,从而领悟人文价值。这样的追问,学生和课文语言之间就生发了巨大“磁场”,心灵之弦奏响,获得学语悟文的双赢,自然洋溢出语文味。
  先说以双方争辩来追问语言的教例。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提出了“科学家已经证明,地球人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的结论,这是一个难得的“共鸣点”。教学时抓住它及时引导学生追问:“到底地球人能不能移居?”于是就出现了观念“碰撞”围绕“移居”争辩,甲方说不能移居,原因是其他星球没有地球人生存的条件。乙方则从老师介绍的和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获悉,科学家发现了有水、有空气的星球;还有同学认为,只要在外星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就能移居。双方争论一番之后,师生求同存异,形成共识:不管能不能移居,我们都要精心保护地球。这样教学,既碰撞开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语言和感悟人文情感得到了统一与升华,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再说以推敲比较来追问语言的教例。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围绕“给予是不是令人快乐的” 这个比较抽象且与学生的文化水平实际有距离的话题,让学生紧扣“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去追问: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为什么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比较,有什么看法?学生在联系课文中的事情和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来推敲比较,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如有学生说:“有一个雨天,我家门前有了一个小水洼,我便捡了些碎砖头填在那里,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我觉得我和保罗一样感受到快乐。”又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您和保罗一样,每天放学后还给我们批改作业,上一回,我病了,您还到我家里给我补课,我看得出,您心里是很快乐的。”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很多人都和保罗一样,具有一种‘给予’精神,像抗冰救灾、抗震救灾的人们,救火抢险的军人、救死护伤的医生……他们都没感到后悔,都说是自己应该做的。”学生对语言的追问而产生的理性思考和精彩表达,既是语言意识的外化,又是情感共鸣的外显。这追问语言的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妙哉!
  三、追问“不确定”语言里的“神韵”
   课文的“不确定”语言是一种粗略抽象概括性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寻之无痕、品之无味的认知空白,但又是给学生留出的随读想象拓展空间。这些“不确定”语言,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教学时引导学生以随读想象拓展来追问其神韵,将简略处展开,将省略处补充,将概括处具体,将暗含处明朗,将延伸处续编,课文教学必定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学生能扎实地学语言,用语言,感受生命、倾吐性情,使得课堂的语文味流淌。
  以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为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巴西的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地演讲,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假如有知觉,会有何感慨?作者没有作具体详尽地描写,这显然可以想象拓展来追问:①一个国家总统不仅参加而且亲自主持大瀑布的葬礼,这是为什么?细读这一段后拿出笔,把想到的答案写下来。②苍老的大瀑布假如有知,会饱含深情地对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大胆想象,用一个段落写下苍老的大瀑布要说的话。于是,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诵读和想象,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拓展与书写,在一个淌满语文味的平台上倾诉出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怀: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获取什么,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偿还。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才能拥有美好家园……这样,学语悟文在随读想象拓展中得到了交融,学生真正学到了“语”,悟到了“文”,又唤醒了创造力,提升了思维品质,丰富了语言表达,升华了人文感悟。生命在充满知识与智慧的追问语言活动中成长,我们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将会越来越浓。
  
   (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熊庄中心完小)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是探寻近现代湖南女性文学发生的源头;彪炳她们对湖南女性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张载的“指示令知天”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要让人们体认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摆脱一已小我的自私自利,视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
汉晋时期班固、张衡、左思三位京都赋作家均具有出众的史学素养,而深厚的史学功底正是完成京都赋庞大文学架构所必备的学术支撑。“国都”类京都赋的史学传统早在东汉早期即由
采用大区试验,探讨汉枫碳能玉米专用缓释肥48%(25-12-11)和"炭能"scu型掺混肥46%(24-11-11)与对照在商品量基本相等的情况下的应用效果,寻求其施用的最佳用量和配方,并在宝泉岭的两
王先谦是近代著名学者,诗歌造诣也颇为精深。在创作上,他留下一千三百首诗歌,内容丰富全面,主要学习杜甫、苏轼,风格与二人比较接近。在理论上,他强调诗歌的感化功能,要求诗歌反映现
师:我们已经知道,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凭借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