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课堂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开展好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对话教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课堂互动;教学效益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 -01
不知不觉之中时代已经奏起了张扬主体、激昂个性的主旋律,它使语文课堂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变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搭建学习的平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是每个教育者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开展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话教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教学质量才有保证。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伴倾诉,使学习深人到学生思维意识的深层。
民主、平等、乐观、信任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提高的前提条件。对话教学是师生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很多时候他们的对话交流并非如期待中那样完美,教师此时要“学会满足”,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只有保持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整个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
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和孩子们成为合作伙伴。在以小组讨论式为主的生生对话中,教师要关注那些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引导他们融入小组讨论,而不能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成为少数思维活跃学生的课堂。这样,孩子们才能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全身心投人学习中。
二、为学生的对话提供空间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体验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就是属于自己的知识,会终身受用。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加上教材本身的多元性,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运用对话。
例如:一次在学习《老王》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结尾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应该怎样理解?有同学认为是因为我对老王的帮助不够,所以愧疚。 还有同学提出疑问:杨绛是散文大家,这样写有些夸张,她和家人待老王不错,老王临死前送来鸡蛋和香油也给钱了,不欠老王什么,何来的惭愧?这样写有些感情虚假。 关于这种“愧怍”感情是否自然真挚?同学们展开争论。
我明白学生们还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和责任感。反而因“愧怍”一词曲解了作者真正的意图。这样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认识是有偏差的。面对这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创设了一个情境:
师:“如果你遇到了像老王这样不幸的人,你会怎么做?”
生1:“如果有钱我会给一些,尽量给予关爱。”
生2:“我也会关心他们,力所能及的资助他们。”
师:“这样的关爱够了吗?”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提出:“我觉得这样还不够,这只是物质上的救助,还应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比如在人格上尊重他们。”
生1:“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关心老王,还尊重老王。这表现在她没有因为老王的卑微而瞧不起他,而是平等地交往,乘他车时陪他说闲话。这是精神上的关怀。”
生2:“作者觉得人是平等的,幸运的人不应该歧视那些不幸的人,而应该去关爱他们。”
师:“说得好,作者不仅有一颗善良的心,还有一种平等观念和责任感。”……
课进行到此,或许再多的阅读试题的训练都是多余的,学生在预设以外又生成了新鲜的信息,不仅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心灵中的美好东西在生成。
当然,对话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只有在一定时间保证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尽情感悟、畅谈,才能释放热情,放飞思想,毫无保留地敞开心灵的窗户,才能让对话走进他们的世界。
三、鼓励创新思维,尊重对话结果,提升对话的价值
学生的个性各具特点.他们的思维不是固定的.探究性对话的课堂更是激发他们的个性才情。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个性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求同存异,让答案变得丰富多彩。如在学《阿Q正传》时.在课后拓展这个环节:“现代社会还有阿Q?”有的学生认为有,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于是教师引导他们发现身边阿Q式的人物,让学生明白:阿Q精神仍存在于现实社会。教师又进一步引导:但阿Q精神对现代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又深入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形成三种观点:一是需要;二是不需要;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它。教师不强求学生统一答案,而是摆出事实,让学生分析选择。这样的思考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显露出来,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还提高了文本学习的效果。
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这块天地里,要满怀热情,不断探索,为学生开垦出一片沃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积极为他们创造对话研究的多种机会,使他们处在最佳的学习心态。对话教学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开放理念的灵性课堂。这样,他们在轻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一定会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一定会真正走进语文世界,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课堂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开展好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对话教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课堂互动;教学效益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 -01
不知不觉之中时代已经奏起了张扬主体、激昂个性的主旋律,它使语文课堂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变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搭建学习的平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是每个教育者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开展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话教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教学质量才有保证。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伴倾诉,使学习深人到学生思维意识的深层。
民主、平等、乐观、信任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提高的前提条件。对话教学是师生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很多时候他们的对话交流并非如期待中那样完美,教师此时要“学会满足”,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只有保持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整个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
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和孩子们成为合作伙伴。在以小组讨论式为主的生生对话中,教师要关注那些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引导他们融入小组讨论,而不能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成为少数思维活跃学生的课堂。这样,孩子们才能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全身心投人学习中。
二、为学生的对话提供空间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体验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就是属于自己的知识,会终身受用。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加上教材本身的多元性,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运用对话。
例如:一次在学习《老王》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结尾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应该怎样理解?有同学认为是因为我对老王的帮助不够,所以愧疚。 还有同学提出疑问:杨绛是散文大家,这样写有些夸张,她和家人待老王不错,老王临死前送来鸡蛋和香油也给钱了,不欠老王什么,何来的惭愧?这样写有些感情虚假。 关于这种“愧怍”感情是否自然真挚?同学们展开争论。
我明白学生们还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和责任感。反而因“愧怍”一词曲解了作者真正的意图。这样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认识是有偏差的。面对这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创设了一个情境:
师:“如果你遇到了像老王这样不幸的人,你会怎么做?”
生1:“如果有钱我会给一些,尽量给予关爱。”
生2:“我也会关心他们,力所能及的资助他们。”
师:“这样的关爱够了吗?”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提出:“我觉得这样还不够,这只是物质上的救助,还应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比如在人格上尊重他们。”
生1:“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关心老王,还尊重老王。这表现在她没有因为老王的卑微而瞧不起他,而是平等地交往,乘他车时陪他说闲话。这是精神上的关怀。”
生2:“作者觉得人是平等的,幸运的人不应该歧视那些不幸的人,而应该去关爱他们。”
师:“说得好,作者不仅有一颗善良的心,还有一种平等观念和责任感。”……
课进行到此,或许再多的阅读试题的训练都是多余的,学生在预设以外又生成了新鲜的信息,不仅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心灵中的美好东西在生成。
当然,对话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只有在一定时间保证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尽情感悟、畅谈,才能释放热情,放飞思想,毫无保留地敞开心灵的窗户,才能让对话走进他们的世界。
三、鼓励创新思维,尊重对话结果,提升对话的价值
学生的个性各具特点.他们的思维不是固定的.探究性对话的课堂更是激发他们的个性才情。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个性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求同存异,让答案变得丰富多彩。如在学《阿Q正传》时.在课后拓展这个环节:“现代社会还有阿Q?”有的学生认为有,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于是教师引导他们发现身边阿Q式的人物,让学生明白:阿Q精神仍存在于现实社会。教师又进一步引导:但阿Q精神对现代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又深入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形成三种观点:一是需要;二是不需要;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它。教师不强求学生统一答案,而是摆出事实,让学生分析选择。这样的思考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显露出来,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还提高了文本学习的效果。
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这块天地里,要满怀热情,不断探索,为学生开垦出一片沃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积极为他们创造对话研究的多种机会,使他们处在最佳的学习心态。对话教学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开放理念的灵性课堂。这样,他们在轻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一定会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一定会真正走进语文世界,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