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视察太钢的一天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者按 1958年2月26日,刘少奇同志视察太钢,他走进生产车间、步入施工现场、登上炼钢炉台、做客工人家中,倾听意见、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堪称身体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我的父亲刘丕绩,时任太钢电炉炼钢部副主任,有幸现场陪同视察,目睹了少奇同志的伟人风采、聆听了少奇同志的亲切教诲,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8年2月26日。这一天,阳光明媚,一场瑞雪刚刚过去,解冻的黄土地到处散发着春的气息。伴着和煦的春风,几辆轿车驶进十里钢城,径直来到太钢电炉车间门口,缓缓停了下来。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从一辆浅绿色小轿车内走了出来。只见他身材魁伟,穿黑色呢子大衣,围着一条格子围巾。
  “刘委员长来了!”工人们早就从照片上看到过刘少奇,马上认出了他。大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刘少奇神采奕奕,一边微笑着向工人们招手致意,一边在省、市及太钢领导陪同下健步走进车间。电炉车间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欢呼声。车间沸腾起来了!
  刘少奇首先来到四号炉前与工人们交谈起来,当他看到四号炉前标有“青年炉”字样时问大伙儿:
  “这座炉为什么叫‘青年炉’? ”
  “因为这个炉子上干活的大多是十八九岁的青年。”一个看上去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回答道。
  “又因为这個炉子是太钢最新建的电炉,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炉子,我们电炉炼钢部试验新品种钢常用这个炉子。”另一个小伙子补充回答。
  刘少奇听到工人们的回答,满意地点点头。他勉励大伙:“你们年轻人精力充沛、脑子灵活,正如毛主席所讲,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要努力钻研炼钢技术,把这座青年炉用好、维护好,为国家多炼钢、炼好钢。我们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
  这时,时任太钢党委书记李晓林把我介绍给了刘少奇。当时我任电炉炼钢部副主任。
  我激动地向刘委员长问好,然后汇报说:“电炉车间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设计、制造和建成的生产特殊钢的车间。我们现在已采用了氧气炼钢和真空处理新技术,炼成了铬镍不锈钢和新中国第一炉硅钢。虽然冶炼硅钢合格率还很低,目前只有10%左右,但国家需要硅钢,我们还是要迎难而上,组织攻关,完成国家任务!”
  刘少奇称赞说:“好! 我们就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要满足国家建设需求,要结合我国丰富的资源特点,创造新中国的特殊钢系统。”
  交谈中,少奇同志得知我是新中国成立前考入国立唐山交大冶金系、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青年科技人员时,就鼓励我要向工人群众学习,深入实际参加操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少奇同志说:“ 搞工业建设需要有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又要懂实践。只有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发挥作用。”
  当谈到增加冶炼品种、开展技术革新时,少奇同志说:“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工人,一个是听、一个是看、一个是操作,看到比听到好,但是,光看到听到还不行,还要实际操作,因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少奇同志解释说:“搞试验炉,参加实际操作,并不是叫你们技术人员长期当工人,而是要增加技能知识,丰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人,取得工人的信任,密切与工人的关系。”
  少奇同志还给我们举例介绍了沁县联合加工厂干部在参加农村担土劳动中,由于感到身体很累,劳动强度大,便产生改进工具的动机,结果制造出很好的工具。少奇同志说:“劳动能启发思想, 引起思想变化,不干那种活,就想不起做那个事。这就是参加劳动与改造思想意识的关系。”
  刘委员长的谆谆教诲,对我思想触动很大,成为我后来的人生当中,勇于实践、克服困难的强大力量源泉。
  “当!当!当!”宏亮的出钢钟声响了,少奇同志戴上护目墨色眼镜,登上炉台,观看电炉出钢的情况。这时,钢水映红了整个车间。
  看罢出钢,少奇同志走到炉火熊熊的炼钢炉旁。
  这时,工人们正在用双手把笨重的废钢锭子装入炉内,人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看到这里,少奇同志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慢慢地从脖子上取下围巾,用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工人们。炉口不时喷射出的火焰,映红了少奇同志的面颊。工人们担心炽热的火星会飞迸到少奇同志身上,请他离炉子远一点。少奇同志理解了大家的心意,轻轻地摆了摆手,仍然站在那里,默默地体察着工人们的疾苦。
  少奇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各级领导同志们说:“必须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我们能够推倒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工人在政治上翻身解放,也一定要排除万难,把工人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1959年,电炉车间第一台炉顶装料的电炉研制成功了。接着,不到三年时间,电炉车间6台电炉全部改造成炉顶装料。每当工人们按动电钮,废钢自动入炉时,谁不从心底感谢和思念敬爱的少奇同志啊!
  这时,少奇同志来到二号电炉前,我把正在干活、被炉火熏烤得大汗淋漓、满脸通红的青年炼钢炉长郭勇叫到少奇同志面前,郭勇赶忙上前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握住少奇同志的手,代表全组工友连声问刘委员长好!党委书记李晓林给少奇同志介绍说:“郭勇小组是全省闻名的炼钢先进小组。”
  少奇同志亲切地问郭勇: “你多大年岁?”
  “三十一岁。”
  “几级工?”
  “七级工。”
  “要虚心学习。你炼的钢越多、质量越好,对国家贡献越大,级别也就会越高,国家给你的待遇也会越好。”
  国家高级领导人和普通工人谈笑风生、亲如一家,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摄影记者立即抢拍了这一镜头。我也幸福地与少奇同志一起被摄入镜头。
  视察中,少奇同志详细询问了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少奇同志得知,炼钢用的氧气存在供应不足,氧气瓶装运送成本太高等问题时,便与大家商谈,设想了许多办法, 提出一些意见。其中包括:   一、省、市领导到基层办公,牵头协调处理好企业间社会主义相互大协作的问题,如位于太钢附近,给太钢供应氧气的山西化学厂与太钢的相互大协作问题。
  二、太钢领导与山西化学厂联系并采取措施:把氧气瓶装车运送变为管道输送,减少路途损耗、降低运输成本。
  三、发动并依靠工人群众,集思广益、加强管理、挖掘潜力、自力更生建造太钢自己的氧气供应系统。
  遵照少奇同志的指示,有关单位和部门随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问题得到了解决。
  中午,太钢十里铺职工家属宿舍,人们刚刚吃过饭,大部分人在家休息。温暖的日光透过窗户照入室内,家里暖暖和和。室外,几个妇女正在一边晾晒衣物、一边唠着家常。屋顶融化的雪水,顺着房檐出水滴滴地流。附近柳树的枝头上,已经泛出淡绿的嫩芽,有几只小鸟飞来飞去、嬉戏舞蹈。一切都是那么恬静和自然。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宿舍、这样一个平常的午间,会有国家领导人、工人群众最尊贵的亲人到访。
  少奇同志对职工自建公助房和公建房作了调研对比,了解到:自建公助房具有公家花钱少、个人积极性高、盖房快、独家独院、清洁卫生、使用方便等特点。公建房则有企业筹措资金难、盖房周期长等不足之处。
  少奇同志指出:职工自建公助房是在目前国家、企业和个人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途径之一。职工在自建公助房先住上個十年八载,随着太钢生产发展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职工住房条件纳入企业规划,一定会得到很大改善。
  少奇同志提议太钢领导要认真总结职工自建公助宿舍的经验并研究推广。
  接着,少奇同志信步走进工人刘景荣的家里。刘景荣夫妇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热情地把少奇同志等让到里间热炕上,赶忙为少奇同志和陪同视察的同志们倒了几碗开水。
  少奇同志问刘景荣的妻子:“家里几口人?一月挣多少钱?水电开销多少?”交谈中,少奇同志发现土炕上没有被褥,一张新席子却很烫,就奇怪地问:席子如何变烫的?刘景荣的妻子回答:“外间的锅灶通过墙内的烟道把火烟引入里间的土炕,既取暖又做饭。”少奇同志连声说:“是个好办法,智慧和创造力就在群众中。”
  这时,附近的工人和家属纷纷闻讯走进来,屋里屋外顿时站满了人。
  大家开始有些拘束,少奇同志亲切地招呼大家挤一挤坐下,然后和蔼地询问大家有什么困难?大家觉得刘委员长没有大官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就把心里的话讲给少奇同志听。有的说:“附近厕所少,如厕不方便”; 有的说:“生活垃圾拉运不及时”等。
  少奇同志非常仔细地倾听,待大家把话说完,略作思考后,他严肃地对陪同视察的太钢领导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大众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始终保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为我们党的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时刻把工人群众的利益放到心上,绝不可淡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绝不可丢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工人群众生活上的事,有的看起来并不大,做起来也不难,但我们却没有尽心尽力,做的不够好,群众不满意。生产建设任务越重,工作越忙,越要求我们党的干部关心工人群众的吃、住、行等问题,越考验我们党的干部能不能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少奇同志接着问:“厂领导能不能先住到工人宿舍区,实际体验一下工人的生活?”站在少奇同志身旁的李晓林当即表态:“明天就搬来住,一定接受批评,认真落实好刘委员长的指示!”
  在陪同视察同志的安排下,少奇同志到太钢办公楼接待室稍事休息。利用这个时间,少奇同志参观了太钢产品展览。
  下午,少奇同志来到平炉炼钢部。部主任岩滔在厂房门口迎接少奇同志一行并陪同现场视察。
  在三号平炉双槽出钢处,少奇同志停了下来,他仔细地看了每一个机器,静静地沉思起来。
  片刻之后,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问题。他问岩滔:“为什么不能三槽出钢?”
  “完全可能。”岩滔回答:“有双槽就不愁三槽。”
  少奇同志提议:“要大胆试验,前人没有想的、洋人没有想的,我们要想;前人没有干的、洋人没有干的,我们要干。我们要走自己的工业发展之路!”
  少奇同志启发大家:“如果试验成功,不仅能使国家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增加钢铁产量,而且能为今后建设新厂,走出一条减轻房架设备、大大降低成本的路子。即使试验失败,也会为再试验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少奇同志的话,像阳光、似雨露,照亮和滋润了太钢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心田。在少奇同志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志们纷纷向厂党委请战,要求尽快投身于试验当中。经过近一个月的昼夜苦干、反复试验,终于革新成功了三槽出钢,填补了世界的一项空白,并向党中央和少奇同志报了喜。
  一年后(1959年)的夏天,郭沫若同志来到太钢,兴致勃勃地踏上铸钢平台,观看了三槽出钢,欣然挥毫赋诗一首:
  汾河桥上车如潮,
  工地人人意气高。
  满载资源掀地轴,
  排云烟突耸天郊。
  城乡尽道收成好,
  熙攘皆为跃进豪。
  观罢巨型机械后,
  出钢今又见三槽。
  除上之外,少奇同志还视察了锻钢、铸锭及板柸等重要工序车间和在建工地。
  少奇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魄力,为太钢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宏伟蓝图。
  少奇同志视察太钢,极大地激发了太钢干部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太钢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走出了一条挖潜、革新、改造、依靠科技创效益之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太钢实现了跻身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行列的跨越性转变,托起了中国不锈钢的希望。
其他文献
96年风雨沧桑,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首先发出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先声,爱国运动很快燃遍整个中华大地,从而揭开了辉煌而又艰辛的中国现代史的篇章。96年后,当我们站在21世
那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那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惨烈厮杀。70年前,在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毅果敢的精神处处涌现,其中尤以空军将士为甚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以用户的满意度作为公用事业的服务准则,电力服务就会从“电老虎”的形象朝“电服务”的形象慢慢转化。很多公用事业掌握资源,确定自己的服务规则,也习惯了在公权力的保护范
“微笑”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它在我的心中成了永恒的记忆。晚上,我坐在沙发上看书。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这夜的寂静。母亲拿起电话,竟一声不吭,陷入了沉默……“
泰戈尔说:休息之于工作,就像眼睑之于眼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劳动者处于超时工作状态,节假日更成了一些企业让员工加班加点的“黄金机会”。不休年假、无法休年假,甚至没
“人”字加上“为”字就念“伪”,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夸夸其谈,但没有养成真正的优良素质。 “People” with the word “for” read “pseudo”, such a child trained,
(导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内容包括长方体的体积概念和体积计算公式。重点是理解和运用体积公式。(导学设计〕一、操作B!路孕育新知回.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对个工立方厘米大小的
单位:元/叱品名‘}舰格!{条件,北京沈旧天捧武权长L沙上海皮娜西安白恨兰州广州自月,门宁挂牌215的20功O191的197皿1980019050220的路以沁216的21800203的雨孟护护成交210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