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来源 :山东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917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亦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是探索SSc发病机制和检测新治疗策略重要的临床前平台.根据构建方法不同,可将SSc动物模型分为诱导模型和基因模型两大类.其中,诱导模型包括博来霉素诱导小鼠模型、慢性硬皮病样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活性氧离子诱导小鼠模型、DNA拓扑异构酶Ⅰ诱导小鼠模型、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小鼠模型和Ⅴ型胶原诱导小鼠模型等,基因模型包括基因突变模型、转基因模型及基因敲除模型.虽然SSc动物模型较多,但迄今为止仍无一种模型能够完全模拟人类SSc疾病特征,研究者应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单一或组合模型,以寻求最佳的实验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疗效、CPIS评分及血清炎性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抗感染、机械通气呼吸支持、体液引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对照组给予无菌吸痰管吸痰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以及白细胞(WBC)计数和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炎性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6型,不同亚型的治疗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分型诊断是PA诊断治疗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分型诊断方法.肾上腺静脉采血是公认的“金标准”,但其存在侵入性操作、技术要求高等局限性,目前尚未普及;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可对PA进行初步分型诊断,但在微腺瘤、结节样增生等区分上价值有限;核医学检查要求高、花费大,只在特定条件下适用;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预测模型、临床试验、生化指标等方法简单便捷,但缺乏大规模临床数据,不具有普适
肺外周病变一般包括肺外周三分之一的结节、肿块和浸润病灶,缺乏特定的影像学表现,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常规支气管镜对大气道可视病变的诊断非常有效,但对肺外周病变无法直视和准确定位,致使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偏低.新型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包括超细支气管镜(UTB)检查技术、径向支气管内超声(R-EBUS)检查技术、导航支气管镜(NB)检查技术等.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超细支气管镜(UTB)凭借纤细的镜身,可到达支气管远端,较容易探及肺周围病灶,但镜身过细,单独应用操控难度大;支气管内超声(EBUS)可以探查到气管或支气管